主动脉外科术后吻合口漏(AAL)是主动脉外科术后常见并发症,发生率约5%~8%,尽管再次手术修复是治疗的金标准,但是二次手术风险大,并发症发生率及手术相关死亡率高,许多患者及外科医生都不愿意选择再次手术。
介入封堵AAL,作为首都医科医院介入诊疗科黄连军教授团队近年来开展的一项新技术,为许多主动脉外科医生解决了棘手的临床难题。年欧洲介入放射学年会(CIRSE)上,蒲俊舟医生首次介绍了这项新技术的应用概况,技术结果在会上受到结构性心脏病医生及主动脉外科医生的肯定。此后团队的研究结果相继发表在《JACC:CardiovascularInterventions》、《CVIR》、《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及《中华放射学杂志》等国内外期刊。
在完成初步探索性应用后,对中心近年来完成的主动脉外科术后吻合口漏的病变特点及技术结果进行总结分析,8月25日,黄连军教授及吴文辉教授在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ESC)上进行了成果展示。
首先,团队对吻合口漏进行了初步分型,将病变大致分为三型:
I型AAL,漏口位于主动脉根部或升主动脉吻合处,同时外科术中行Carbrol分流技术,吻合口漏导致血流经主动脉大量分流入右心房,进而导致严重的充血性心衰;
II型AAL,漏口一般位于升主动脉吻合处,吻合口漏导致血流大量灌注入主动脉包裹的盲腔,或局部形成假性动脉瘤,该类病变最为凶险,如不尽早干预,病变破裂可导致患者死亡;
III型AAL,漏口一般位于主动脉弓与术中支架吻合处,漏口会导致血流经主动脉真腔持续灌注主动脉假腔,假腔进行性扩大,示意图如下:
其次,团队提出了基于影像学和临床效果的评价指标。
技术成功定义为:
(1)封堵器成功植入且未影响主动脉、冠状动脉或头臂动脉血流;
(2)超声心动图评价分流量较封堵前下降一级。
临床成功定义为:
I型AAL,心功能改善至少1级;
II型AAL,主动脉假性动脉瘤直径缩小;
III型AAL,假主动脉术中支架段假腔完全血栓化。三型病变介入治疗示意图如下:
最后,团队对中心年10月至年11月的20例患者进行了中位数12个月(IQR:6.0-24.0)的随访,技术成功率达85%,3例未成功的患者均由于无法建立输送轨道。全部技术成功的患者均实现临床成功指标:4例I型AAL心功能提高至少2级,右心房收缩压显著下降(25.3±4.1to7.0±1.2mmHg,p=0.);3例II型AAL假性动脉瘤直径显著下降(4.95±1.8to2.0±1.8mm,p0.);10例III型AAL术中支架段胸主动脉假腔完全血栓化。
应用介入封堵技术治疗AAL创伤小,近中期效果肯定,适宜作为无法耐受二次外科手术高危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目前临床应用的主要难题在于,没有专门为之设计的封堵器械,同时技术操作复杂,所需手术器械繁多,对介入医生仍是极大的挑战。
心在线专业平台专家打造编辑张莉娟┆美编柴明霞┆制版张莉娟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