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早筛查,可免挨一刀
——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朱靖宇访谈
近几年来,我国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且有明显的低龄化趋势,我国胃癌早期诊断率低于日本和韩国。其原因是人们对内镜检查的认识不足,做内镜检查的人很少,忽略了内镜检查是胃癌早期筛查的重要一步。有研究数据显示,80%-90%的胃癌都是由于自己引起的,与自身的生活习惯有很大关系。
1
不良生活习惯易导致胃癌的发生
40岁的张先生,因经商饭局较多,每日饮白酒毫升左右。因工作原因曾连续一周大量饮酒,每日饮白酒毫升。因上腹部不适,医院行胃镜检查,发现食管长度约5厘米,环4/5周病变,后转诊到我院行胃镜精査及进一步系统治疗。经与张先生沟通,其有胃癌家族史,生活极不规律,饮酒严重超量。经胃镜检查发现上述部位食管粘膜粗糙,增厚,色泽发红,内镜下放大观察病变部位血管增粗扭曲,卢戈氏液染色病变处不染色,红色征阳性,考虑为食管粘膜内癌可能性大,遂对张先生进行了内镜下食管病变粘膜剥离术,在胃镜下完整剥离食管病变粘膜,送检病理,病理诊断为食管粘膜内鳞状细胞癌。在我们对患者3个月、6个月、1年及2年随访中,胸部CT及血液检查均无异常,胃镜检查食管管腔仅有轻度狭窄,进食无任何影响。
针对这个患者朱靖宇介绍说:从临床情况来看,我国胃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尤其是胃癌高发区的发病率令人吃惊。根据胃癌的发病情况来看,近年来,中青年人的胃癌发病率增长迅速,尤其是近5年来,19~35岁青年人胃癌发病率比30年前翻了一番。中青年人的睡眠严重不足、饮食无规律、工作和心理压力过大有关,尤其是喜欢吃熏烤、高盐、辛辣食物,这些食物都会破坏胃肠道的正常功能,损伤胃黏膜,进而导致胃炎、胃溃疡等疾病,增加癌变几率。
张先生因为饮食不规律,并且喝酒较多,还有胃癌的家族史,这些都会诱发胃癌或者食道癌。庆幸的是张先生因为上腹部不适做了胃镜检查,发现了异常病灶,我们为其做了内镜下食管病变粘膜剥离术,病理诊断为食管粘膜内鳞状细胞癌。食管粘膜内鳞状细胞癌淋巴结转移率为0,局部切除即达到治愈,在胃镜下完整剥离食管病变粘膜保留了食管的完整结构,与传统外科手术相比较,患者得到治愈的同时创伤小,痛苦少,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术后生活质量与术前几乎无变化。
2
内镜手术避免了肛门“改道”
70岁的李先生,患有脑血栓病导致左侧肢体活动受限,医院就诊,与患者沟通后,进行结肠镜检查。经结肠镜检查发现,距离肛门口大约5厘米直肠可见长度约6厘米环2/3腔巨大侧向发育腺瘤,腺瘤局部结节样隆起,考虑为直肠侧向发育腺瘤并局部癌变。遂后为李先生进行内镜下直肠病变粘膜剥离术,在结肠镜下完整剥离直肠侧向发育腺瘤。送检病理,病理诊断为直肠侧向发育腺瘤并高级别瘤变。在对患者3个月、6个月、1年及2年随访腹部CT及血液检查均无异常,结肠镜检查直肠管腔仅有轻度狭窄,排便无任何影响。
据朱靖宇介绍,该患者为脑血栓后遗症,左侧肢体活动受限,患者的情况增加了手术及麻醉风险。病变距离肛门5厘米外科手术不能保留肛门,要行改道造瘘术,患者终生携带粪袋,无论是精神上还是生活上都会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压力。因为直肠侧向发育腺瘤并高级别瘤变淋巴结转移率为0,局部切除即达到治愈,在镇静下应用结肠镜完整剥离直肠侧向发育腺瘤并高级别瘤变保留了直肠的完整结构,与传统外科手术相比较,患者得到治愈的同时避免了肠道改道造瘘术,创伤小,痛苦少,恢复快,手术风险小,住院时间短,术后生活质量与术前几乎无变化。
3
内镜胃癌早期筛查是遏制胃癌的好方法
针对内镜胃癌早期筛查,朱靖宇建议大家:一定要转变观念,认识到内镜对胃癌早期筛查的重要性和好处。近年来,我国内镜检查技术发展迅速,常用的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是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技术,治疗主要针对早期消化道癌和癌前病变。通过ESD可完整地切除病变,达到根治消化道肿瘤的效果。该检查+治疗的技术日臻成熟,是一种非常好的个体化治疗,针对性强,完全在内镜下完成,没有腹部切开,也没有切除固有脏器,保持了胃肠道的完整性,创伤小,患者能够耐受。现在内镜的材质发生了很大变化相对过去光导纤维材质柔软多了,我们还开展了无痛检查,在小剂量麻醉的作用下,患者就能轻松的完成检查或者治疗,大家完全可以不要惧怕这种检查。同一患者可接受多次ESD治疗,同时一次也可以进行多部位的治疗,可以把较大面积的、形态不规则的或合并溃疡、疤痕的肿瘤一次性完整地从固有肌层表面剥离下来,一次性完整切除率达到96%以上,明显减少了肿瘤的残留和复发。所以内镜早起检查对于胃癌的预防和治疗有积极的意义。
4
早发现早治疗成本低痛苦少
朱靖宇介绍说:ESD的适应范围是病变局限于黏膜及黏膜下层的早期癌,癌前病变、良性息肉等也是ESD的适应症。早期胃癌、食管癌通常在做胃镜时发现,术前通过超声内镜检查,确定病变浸润深度,了解有无区域淋巴结结转移,保证病变基底部完整。经过CT等临床影像评估,确认肿瘤处于早期肿瘤较小,也没有淋巴结转移的证据时,可以选择在内镜下将肿瘤切除。肿瘤突破粘膜下层,内镜下切除就无法保证肿瘤的完整切除,若无法保证根治也就失去了在内镜下切除的意义,此时只能选择开刀或者化疗。ESD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可以达到根治效果,优势明显,但也需要严格地把握适应症:ESD切除限于早期胃癌,即病变局限于黏膜及黏膜下层的胃癌。不适合做ESD的患者就不要勉强,单纯追求创伤小而冒着切除不彻底的风险来做ESD是绝对不值得的。毕竟处理的是肿瘤,必须做到根治。ESD适用于淋巴结转移可能性极低的早期胃癌,就中国早期胃癌发现率不足10%的现状而言,多数病人还是没有机会接受微创根治的,因此推广胃镜检查,提高早期胃癌的发现率是当务之急。
因此有胃癌家族史、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幽门螺杆菌感染、吸烟、不良饮食习惯等胃癌高危因素的人群定期做胃镜检查。若发现有早期胃癌或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可以选择内镜下切除,从最早期开始将胃癌治愈;退一步来说即便没有做内镜下切除的机会,越早的发现的肿瘤5年生存率越高。我们建议50岁应该做胃镜检查,没有问题,每3年复查一次。肠镜检查没有问题,5年复查一次。有家族史的可提早10年做这些检查。胃癌高危人群,最好一年体检1-2次。总之提高早期胃癌的发现率,还需从普及健康意识开始。
胃癌是从胃的粘膜层发展而来,若在粘膜层发现病变时,不及时处理,随着肿瘤生长,会浸润粘膜下层、肌层、突破浆膜层以及发生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对已胃癌来说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期发现后治疗的预后还是很好,这样既减少了患者的痛苦,有降低了患者就医成本。所以胃癌的早期筛查非常重要。
5
切断诱因科学规律的生活
胃癌的发生与不良的生活习惯息息相关,要想预防胃癌的发生需要我们改变一些不良的生活行为和生活习惯,切断诱发胃癌的诱因,科学规律的生活。朱靖宇建议大家:首先要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思想压力过大。用积极的心态去工作生活。不要熬夜,尽量做到生活规律,饥一顿饱一顿吃饭方式不可取。改变喜欢吃盐腌食品,尽量不吃烟熏和油煎食物,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戒烟限酒。
如果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上腹部不适、心窝隐痛、食后有饱胀感、食欲不振、消瘦、乏力,经常呕吐隔夜宿食和不含胆汁的胃液,大便呈黑色柏油样等症状,应及早就医。目前,通过胃镜检查并获得病理诊断是胃癌诊断的金标准。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检查手段能超过胃镜对胃癌防治的重要性。
身体需要养护,你爱惜它,它才会对你好,所以我们需要纠正或者改正一些生活中的不良习惯,比如:吃饭的时候狼吞虎咽,因为食物进入胃内,经储纳、研磨、消化,将食物变成乳糜状,才能排入肠内。如果咀嚼不细、狼吞虎咽,食物粗糙,就会增加胃的负担,延长停留时间,可致胃粘膜损伤;另外细嚼慢咽,能增加唾液分泌,而使胃酸和胆汁分泌减少,有利于胃的保护。尽量少用咖啡、浓茶,这些饮料均为中枢兴奋剂,都能通过反射引起胃粘膜缺血,使胃粘膜的保护功能遭到破坏,从而导致溃疡发生。尽量避免服用容易损伤胃粘膜的药物,这些药物主要有三类:一是乙酰水杨酸类,如阿斯匹林;二是保泰松、消炎痛、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物;三是皮质类固醇等激素类药物,必须服用时,要控制剂量和疗程。舒缓紧张压力,一个人在紧张、烦恼、愤怒时,其不良情绪可通过大脑皮质扩散到边缘系统,影响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直接导致胃肠分泌出过多的胃酸和胃蛋白酶,使胃血管收缩、幽门痉挛、排空障碍,胃粘膜保护层受损,最终形成溃疡。不可过度疲劳,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如果过度疲劳,都会引起胃肠供血不足,分泌功能失调,胃酸过多而粘液减少,使粘膜受到损害。禁烟限酒,吸烟将使胃粘膜血管收缩,减少胃粘膜的前列腺素合成,这是一种粘膜保护因子。与此同时,吸烟还会刺激胃酸和蛋白酶的分泌,加重对粘膜的破坏。酒精本身可以直接损害胃粘膜。除此之外,还能引起肝硬化和慢性胰腺炎,反过来加重胃的损伤。晚餐不宜过饱,很多人喜欢把一天的食物营养集中在晚餐上,或者在睡前吃点东西。这样做,不仅会造成睡眠不实,容易导致肥胖,还可因刺激胃粘膜使胃酸分泌过多而诱发溃疡形成。
朱靖宇,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我院消化科副主任,山东省医学会介入协会委员,山东省抗癌协会消化分会委员,山东省抗癌协会肿瘤内镜分会委员,山东省医师协会内镜分会委员;济南医学会内窥镜协会副主任委员,消化内镜学组组长,济南医学会内镜介入协会副主任委员。擅长消化道良性病变及消化道早癌的内镜下诊断及内镜下微创治疗,胆胰疾病的内镜诊断治疗及超声内镜对消化系统疾病的诊疗。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在德国《ENDOSCOPY》、美国《BIOMARKERS》等国际著名刊物发表SCI收录论文8篇,国家核心医学期刊发表论文10篇,主持及参与省市级科研5项,获发明专利2项,编写医学专著1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