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防线》
节目内容
营养与健康
一、营养概述
★谁最有营养?
★营养有什么作用?
★我们需要哪些营养?
1.营养:机体摄取、消化、吸收和利用食物或营养素以维持生命活动的整个过程。换句话说营养就是给细胞提供修复、复制、活化的原料。
●食物:是维持人体生命和机体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条件之一。
●平衡膳食:是维持人体健康的最基本物质条件之一。
2.临床营养:是现代营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研究合理应用各类食物和营养素来预防、治疗有关疾病,增进健康,延缓衰老的综合性临床学科。治疗途径有两种即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
3、营养不良:营养不良作为一个独立诊断或疾病,其发病率、临床后果、社会经济影响远远大于人类的任何一种疾病,包括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由于营养不良起病隐匿、进展缓慢、表现温和、形式复杂,常常被人们忽视。长期营养不良可导致细胞凋亡,免疫功能下降,出现感染甚至多器官衰竭。很多重症病人初期治疗很成功,但很快便会因自身抵抗力下降出现继发性感染,早期营养支持很重要。世界卫生组织报告,营养不良过去是,现在是,今后仍将是整个人类健康的最大威胁,是全世界范围内的第一死亡原因。
4、营养不良导致的后果:压疮风险增加4倍;外科手术感染风险增加2倍;导管相关感染风险增加5倍;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花费;发病率增加;伤口愈合缓慢;感染风险增加;死亡率增加。
5、营养的作用:每个人从胚胎期到中老年,每个阶段的营养情况及需求都是不同的,尤其老年人随着生理及代谢的改变,对食物的摄入量、消化、吸收等方面出现异常,继而导致活动量和体能下降,最后累及整个机体的营养状况,甚至恶性循环。
大部分患者及其家属认为药物是万能的,到医院就诊或住院就是为了用药,“医生,用最好的药物,越贵越好”。其实人体最需要的是营养素而不是药物,正因为人体需要的营养素长期失衡导致的疾病状态。任何药物在治疗疾病过程中都有副作用,会影响营养素的吸收从而加重营养不良的程度,而营养状态也会影响药物的治疗效果。还有些病人及家属发现营养跟不上,就误把白蛋白当做营养品,盲目输注,不仅造成大量浪费,而且会带来副作用。主要是因为白蛋白的半衰期约为21天,人体仅能利用降解而成的氨基酸,而当日输入的白蛋白并不能发挥营养作用。营养不良的根本原因是机体氮和热量摄取不足或利用障碍,输注外源性白蛋白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善由于氮供应不足所致的各个组织器官蛋白质合成不足的问题,因此白蛋白不能改善营养不良和低蛋白血症。其主要作用是维持胶体渗透压,减轻组织水肿。用白蛋白做营养支持,好比拿昂贵的红木家具当柴火烧。
因此不同的人群、不同的身体状态对营养的要求各尽不同,然而充斥在我们周围的很多信息却良莠不齐、似是而非。因此普通大众应以营养学会膳食指南为基础,有营养处方的病人以医生处方为基础,在遵循膳食指南或者营养处方的基础上,丰富和完善自己的营养知识
二、营养科诊治范围
肥胖、糖尿病、肾病、痛风、高血脂、冠心病、消化系统疾病等慢性疾病患者;各种手术前后或肿瘤放化疗前后进食差、营养不良者及需要增重者;各种健康、亚健康状态人群;特殊人群(学生、孕妇、乳母、老年人等)饮食指导。
三、科室设备展示:人体成分分析仪、人体代谢车。
1、人体成分分析仪:主要用于体重、肥胖度判断、身体年龄、基础代谢量、肌肉量、推定骨骼量、身体脂肪率、内脏脂肪水平等各项健康指数,有效指示受检者的身体健康状况,通过人体成分分析仪可以记录到受检者身体状况改善的轨迹,从而制定新的饮食和运动计划。
2、人体代谢车:我院率先引进辽西首台营养代谢车,填补了区域内对临床患者营养状况实施精准测定从而进行代谢支持的空白。运用广泛,涉及到内、外、妇、儿各科,能够对各类创伤感染类病人、肿瘤病人、危重病人及慢性病、老年病患者进行代谢检测,即时校正错误的支持模式。通过代谢车的检测,很容易得知自己体内缺乏哪类物质或者哪类物质过剩,并通过医师或营养师开出的处方与营养饮食方案进行调节,最终达到蛋白质、脂肪和糖(碳水化合物)这三大营养素平衡,摆脱亚健康状态,使人获得健康。
四、科室特色医疗
孕期营养门诊;医学营养减重;肿瘤营养治疗门诊;慢性肾病营养管理;老年常见慢性病的营养治疗与和管理;肠内营养配制。
◆肠内营养
肠内营养(EN):指对于不能或不愿正常进食以及进食量不足的病人,通过经口进食、管饲及造瘘等方式经胃肠道供给只需化学性消化或不需消化的、由中小分子营养素组成的流质营养制剂的治疗方法。是临床营养支持治疗的重要手段。
原则上,只要患者胃肠道功能存在,就应该首先考虑肠内营养,对于胃肠道功能受损者,可以采用特殊制剂,以维持或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
(一)哪些人适用肠内营养?
肠内营养的可行性主要取决于小肠是否具有一定的吸收功能,肠内营养的主要适应证如下。
1、不能经口进食、摄食不足或有摄食禁忌者
(1)经口进食困难:因口腔、咽峡炎症或食管肿术后、烧伤、化学性损伤等造成咀嚼困难或吞咽困难者。
(2)经口摄食不足:因疾病导致营养素需要量增加而摄食不足,如大面积烧伤、创伤、脓毒血症、甲亢、AIDS及癌症化疗、放疗患者。
(3)无法经口摄食:由于脑血管意外以及咽反射丧失而不能吞咽,脑部外伤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紊乱、知觉丧失而不能吞咽者。
2、胃肠道疾病
短肠综合征、胃肠道瘘、炎性肠道疾病、患有吸收不良综合征、小肠憩室炎及各种疾病导致的顽固性腹泻如AIDS等、胰腺疾病、结肠手术与诊断准备、对于神经性厌食或胃瘫痪的患者。
3、胃肠道外疾病
术前、术后营养支持、肿瘤化疗、放疗的辅助治疗、烧伤、创伤、肝功能衰竭、肾功能衰竭、心血管疾病、先天性氨基酸代谢缺陷病、肠外营养的补充或过渡。
(二)肠内营养制剂有那些?
1、按照氮的来源分类:
(1)要素制剂:亦可称为化学组成明确制剂,是一种营养素齐全、不需消化或稍加消化即可吸收的少渣营养剂。一般以氨基酸(或游离氨基酸与短肽)为氮源,以葡萄糖、蔗糖、或糊精为碳水化合物来源,以植物油(如玉米油、红花油等)、MCT为脂肪来源,并含有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具有营养全面、无需消化即可直接或接近直接吸收、成分明确、不含残渣或残渣极少、不含乳糖、刺激性小、适合特殊用途及应用途径多等特点。适用于肠道功能低下、脂肪泻患者。
(2)非要素制剂:也称多聚体膳,以未加工蛋白或水解蛋白为氮源。其中以为加工蛋白为氮源的包括混合奶和匀浆制剂(商品匀浆和自制匀浆),以水解蛋白为氮源非要素制剂又称半要素膳(含乳糖类、不含乳糖类、膳食纤维)。其渗透压接近等渗(-mOsm/L),口感好,适合口服,也可管饲。具有使用方便、耐受性强、适用范围广等优点,适用于胃肠道功能基本正常的患者。医院或家庭中长期使用。
(3)组件制剂:也称不完全营养制剂,是以某种或某类营养素为主的肠内营养制剂。它可对完全制剂进行补充或强化,弥补完全制剂在适应个体差异方面的不足,可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组件制剂构成组件配方,以适合患者的特珠需要。组件制剂包括蛋白质组件,肽类组件、脂肪酸组件、糖组件、多糖组件、膳食纤维组件、维生素组件和矿物质组件,与要素膳制剂的本质区别在于制组件制剂不属于均衡营养。
2.按照适用人群(特定疾病型)分为:
(1)糖尿病患者
制剂特点:是降低碳水化合物比例,添加抗性淀粉/糊精、膳食纤维(尤其是可溶性)、低聚糖等有助于调节血糖的营养成分。
(2)肝病患者
制剂特点:增加支链氨基酸含量、降低芳香族氨基酸和脂肪含量、添加MCT、膳食纤维等,补充营养的同时保护肝脏功能、防止肝性脑病。
(3)肾病患者(非透析)
制剂特点:是低蛋白、低钠、低磷,氮源通常只包括必需基酸。
(4)肾病患者(透析)
制剂特点:是高蛋白、高能量密度剂型。
(5)呼吸系统疾病患者
制剂特点:是适量蛋白质、高脂肪、低碳水化合物,以减小呼吸熵(商),减轻进食对呼吸功能带来的负担。
(6)肿瘤患者
制剂特点:是高能量、高脂肪、低碳水型制剂。
(7)胃肠功能障碍型(围手术期患者)
制剂特点:是水解蛋白或短肽型制剂,对胰腺功能障碍、短肠综合症、炎性肠病、肠憩室以及肠缺血等患者对蛋白的吸收有益。添加了谷氨酰胺和可溶性(发酵)纤维,可促进肠上皮细胞的增生分化,改善肠黏膜屏障,有益于维持和支持肠粘膜功能,对患有憩室、憩室炎和便秘患者的恢复有益。
(8)应激和免疫调解型
制剂特点:是影响炎症反应、通过降低肠道细菌移位、促进肠道相关淋巴组织来增加对感染的抵抗力。
(三)肠内营养(EN)有那些途径?
肠内营养途径可分为口服和管饲
管饲可分为鼻-胃、鼻-十二指肠、鼻-空肠途径或肠造口、胃造口和食管造口途径。
(四)肠内营养(EN)遵循的原则:
营养治疗五阶梯
第一阶梯:饮食+营养教育
经济、实用而且有效的措施,是所有营养不良治疗的基础,营养教育包括营养咨询、饮食指导及饮食调整
第二阶梯:饮食+口服营养补充(ONS)
除了正常食物以外,用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经口摄入补充日常饮食的不足。ONS通常是液态食品,也可以是粉末状、零食条或者其他类型。第三阶梯:完全肠内营养(TEN)
特指在完全没有进食条件下,所有的营养素完全由肠内营养制剂提供。第四阶梯:部分肠内营养(PEN)+部分肠外营养(PPN)
在完全肠内营养不能满足目标需要量的条件下,应该在肠内营养的基础上补充性增加肠外营养,即PEN+PPN;第五阶梯:完全肠外营养(TPN)
在肠道完全不能使用的情况下,完全肠外营养是维持患者生存的唯一营养来源。参照ESPEN指南建议,当下一阶梯不能满足60%目标能量需求3-5天时,应该选择上一阶梯。
五、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一)食物多样,谷物为主
1.每天的膳食应包括谷薯类、蔬菜水果类、畜禽鱼蛋奶类、大豆坚果类等食物。
2.每天摄入谷薯类食物-克,其中全谷物和杂豆类50-克,薯类50-克。
3.平均每天摄入12种以上食物,每周25种以上。
4.食物多样、谷类为主是平衡膳食模式的重要特征。
(二)吃动平衡,健康体重
1.各年龄段人群都应天天运动、保持健康体重。
2.食不过量,控制总能量摄入,保持能量平衡。
3.坚持日常身体活动,每周至少进行5天中等强度身体活动,
累计分钟以上;主动身体活动最好每天步。
4.减少久坐时间,每小时起来动一动。
(三)多吃蔬果、奶类、大豆
1.蔬菜水果是平衡膳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和植物化学物的重要来源。奶类和大豆类富含钙、优质蛋白质和维生素。
2.餐餐有蔬菜,保证每天摄入-克蔬菜,深色蔬菜应占1/2。
3.天天吃水果,保证每天摄入-克新鲜水果,果汁不能代替
鲜果。
4.吃各种奶制品,摄入量相当于每天液态奶克。
5.经常吃豆制品,相当于大豆每天25克以上,适量吃坚果。
(四)适宜吃鱼、禽、蛋、瘦肉
1.鱼、禽、蛋和瘦肉摄入要适量。
2.每周吃鱼-克,畜禽肉-克,蛋类-克,平均每天摄入总量-克。
3.动物性食物优选鱼和禽类。
4.吃鸡蛋不弃蛋黄。
5.少吃肥肉、烟熏和腌制肉制品。
(五)少盐少油,控糖限酒
1.培养清淡饮食习惯,少吃高盐和油炸食品。成人每天食盐不超过6克,每天烹调油25-30克。
2.控制添加糖的摄入量,每天摄入不超过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
3.每日反式脂肪酸摄入量不超过2克。
4.足量饮水,成年人每天7-8杯(0-ml),提倡饮用白开水和茶水;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
5.儿童少年、孕妇、乳母不应饮酒。成人如饮酒,男性一天饮用酒的酒精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
(六)杜绝浪费,兴新食尚
1.珍惜食物,按需备餐,提倡分餐不浪费。
2.选择新鲜卫生的食物和适宜的烹调方式。
3.食物制备生熟分开、熟食二次加热要热透。
4.学会阅读食品标签,合理选择食品。
5.多回家吃饭,享受食物和亲情。
6.传承优良文化,兴饮食文明新风。
最后将曾经读过这样一段话分享给大家:
“如果把健康比作一条河,那么得了疾病就是这条河流的水被污染了,药物的办法是在下游打捞垃圾,营养的作用是在上游控制污染源头。如果在疾病发生以前,就通过营养来养生保健,实现“未雨绸缪”,慢病防治的成本更低,效果更好!”
嘉宾简介
李春敏
主治医师/临床营养医师/注册营养师/中国临床营养网签约营养师,现医院营养科主任/消化病中心副主任
擅长糖尿病(Ⅱ型)、妊娠糖尿病、慢性肾病、危重症、肿瘤、肥胖及外科等疾病的营养诊断与治疗;减重及孕产期体重管理;健康及亚健康人群的饮食指导。
参与主编《内科疾病与临床营养支持》;《钱家鸣教你养肠胃就该这样吃》特约编委;获实用新型专利一项;发表国家级论文数篇。年获“盘锦好医生”荣誉称号。
现任:
中国营养学会骨与健康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
辽宁省临床营养质量控制中心委员会委员
辽宁省营养学会第七届理事会理事
辽宁省营养学会体重管理分会副主任委员
辽宁省营养学会第六届临床营养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辽宁省营养学会特医食品与营养支持专业委员会常委
辽宁省营养学会老年营养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辽宁省营养学会健康宣教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辽宁省营养学会肿瘤营养治疗专委会委员
盘锦市医学会肿瘤营养学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打开喜马拉雅
搜索盘锦交通文艺广播
同步传送日日新
THEEND
监制:张敏
责编:施清
编辑:王天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