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周脓肿胃内瘘1例

病例资料:

患者男,50岁,因“间断性左上腹胀痛3个月”于年9月23日入院。患者3个月前出现左上腹胀痛,间断性,放射至左后背部,伴恶心、呕吐(为胃内容物)、低热(每日午后体温37.5℃),未治疗。一周后患者食用野蘑菇后出现上腹阵发性绞痛,程度较前加重,伴间断性发热,最高体温39.0℃,医院,行腹部CT检查示胰腺钙化,考虑为慢性胰腺炎,给予抑酸、抗炎、对症支持治疗,病情好转后出院。

患者后又反复出现腹痛2次,伴体温升高,医院治疗,效果不佳,遂转至本院进一步诊治。

患者既往有糖尿病史12年,平素血糖控制可。入院查体:体温37.5℃,脉搏80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70mmHg(1mmHg=0.kPa)。腹平软,无胃肠型、螺动波,无腹壁静脉曲张,左上腹压痛,无反跳痛,无腹肌紧张,全腹未触及肿块,Murphy征阴性,肝脾肋下未触及,肝肾区无叩击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亢进,10次/min。心肺听诊未见异常。血常规和生化检查示白细胞14.7×/L,中性粒细胞13.3×/L,淀粉酶27.3U/L,白蛋白28g/L。肿瘤标记物CAU/mL。

胃镜检查示胃底体交界后壁可见一大小约3cm×2cm不规则隆起,囊性,表面糜烂、充血,可见陈旧血迹,周边黏膜充血、水肿,有较多乳白色内容物流出,少量渗血(图1)。幽门充血、水肿,球部未见异常。

图1胃镜示胃底体交界后壁可见一大小约3cm×2cm不规则隆起,囊性,表面糜烂、充血,可见陈旧血迹,周边黏膜充血、水肿,有较多乳白色内容物流出,少量渗血

病变部位取活检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示黏膜组织呈重度慢性炎症,并见表层溃疡形成和炎性渗出物,不除外合并细菌感染(图2),考虑为胃脓肿破裂。

图2胃镜病理示黏膜组织呈重度慢性炎症,并见表层溃疡形成和炎性渗出物(HE染色,×10)

9月25日行腹盆CT平扫加增强示:①脾胃间隙、胰尾部不规则低密度影,考虑为慢性胰腺炎胰周脓肿(图3);②胃壁增厚,密度不均匀,请结合胃镜检查;③脾内条带状低密度影,脾梗死不除外;④右肾小结石;⑤前列腺增生;⑥左侧肾上腺增粗;⑦心包少量积液。综合上述检查结果考虑为腹腔脓肿形成。

图3盆腔CT检查结果:A脾胃间隙、胰尾部不规则低密度影(箭头所示处);B胃壁增厚,密度不均匀(箭头所示处)

联系放射科,9月25日行CT引导下腹腔脓肿穿刺引流术,并给予禁食、胃肠减压,奥美拉唑抑酸,补充白蛋白,奥曲肽抑制胰液分泌,静脉营养治疗。患者胃管中引流出脓血性液体约mL,腹腔引流管引流出脓性液体约50mL,考虑为胰周脓肿胃内瘘。腹腔引流液培养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给予头孢他啶抗感染治疗,治疗后患者未再发热。

10月8日复查血常规和生化检查示白细胞4.0×/L,中性粒细胞64.3%,淀粉酶18U/L,白蛋白37.4g/L。肿瘤标记物CA.6U/mL。10月10日复查腹盆CT示胰腺轮廓不清伴多发钙化,腹腔脓肿消失,给予拔除腹腔引流管。10月13日出院,患者恢复良好,无明显不适。

讨论:

约10%~20%的急性胰腺炎患者可发展成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死亡率达15%~20%。胰腺坏死胰腺管破裂后,胰液由非生理途径外流者称为胰瘘。胰液经腹腔引流管或切口流出体表为胰外瘘,胰液流入腹腔但又为周围脏器组织所包裹,则形成胰内瘘。本例患者为长期慢性胰腺炎,胰腺周围脓肿形成,腐蚀胃壁,形成胰内瘘,实属罕见。

随着急性坏死性胰腺炎、胰腺外伤以及胰腺外科手术的增多,胰瘘的发生率随之增多。在急性坏死性胰腺炎中,胰瘘的发生率约为15%。胰瘘的处理较为困难,如处理不当,易引起出血、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腹腔脓肿是最常见的并发症,由于引流不畅,胰液蓄积在腹腔内,消化周围组织,造成局部坏死和继发感染,而坏死组织更加重引流不畅。临床上表现为发热、腹痛、白细胞升高,引流液呈脓性。如不及时改善引流,可形成局部脓肿,甚至败血症或死亡。胰腺、横结肠以及结肠脾曲是胰内瘘发生的主要部位,较少发生于胃、十二指肠、小肠以及肝外胆管。脓肿破裂入空腔脏器引流后少数患者可自愈,但大多数患者需经皮穿刺引流治愈。胰周脓肿中含有大量絮状块样、污泥浆样坏死组织混合物、大量毒性产物、内毒素、细胞因子以及炎症介质,释放入血可引起全身炎性反应、多器官功能损伤,引流不及时的病死率可达%。对合并局部感染的胰瘘患者还应注意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首先应行引流液或脓液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暂无培养结果时,可先经验性使用抗菌药物。一般细菌感染多为革兰阴性菌和厌氧菌。开始可选用氨基糖甙类或头孢三代抗菌药物,同时联合应用甲硝唑。待获得细菌培养结果后,可根据药敏情况调整抗菌药物。本例患者为慢性胰腺炎合并胰腺周围脓肿,患者不仅有胰外瘘,亦合并了胰内瘘,行细菌培养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给予头孢三代抗感染治疗。

胰瘘的治疗原则是首先促进其自愈,在一定时间未能自愈者则采取择期手术。胰瘘的治愈标准是胰液外漏停止,症状消失,患者可正常饮食且不需应用抗菌药物。低钾、低钠、脱水是胰瘘患者常见的水电解质失衡,主要与丢失过多和补充不足有关。尤其需注意低渗透性脱水,由于患者口渴感不明显、尿量无明显减少,但伴随着胰液丢失也会有钠持续丢失,如补充不足,极易发生低渗性脱水。通过血生化监测,根据血钠浓度,适量补充NaCl,多可及时纠正。对于严重的低血钾可通过微量泵经腔静脉补充KCl纠正,同时加强营养支持。由于胰液外溢致胰酶丢失,患者消化、吸收功能受到影响,因此营养不良在胰瘘患者中十分普遍,且并存的感染会进一步加重营养不良。胰瘘早期可行全肠外营养支持,肠道功能恢复后应设法恢复肠内营养支持,早期给予生长抑素治疗。生长抑素可迅速减少胰外瘘的漏出量,促进瘘口愈合。本例患者在抗感染的基础上,同时对胃内瘘采用胃肠减压引流,胰外瘘采取CT引导下穿刺引流术,引流出大量脓液,为患者的愈合起到促进作用。

作者: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医院消化内科崔海宏张振华王志津王小鹏;期刊来源:《胃肠病学》

欢迎







































CCTV品牌影响力北京中科
治疗白癜风的偏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yfena.com/jclss/97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