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手术患者术前可以喝饮料?不用灌肠、下胃管?术后4小时就能进食?这些你都知道吗?专业发展这么快,如果你还守着旧思维,就真的要被淘汰了!好好看看吧!
丹麦腹部外科医生Kehlet和Wilemore于年提出了“快速康复外科”(Fast-TrackSurgery,FTS)理念,也称为“术后快速康复”(EnhancedRecoveryAfterSurgery,ERAS),因其可明显改善外科患者预后、加速术后康复进程,在欧美国家备受推崇。
快速康复外科有三个重要特征,即“快速康复”“多学科合作”和“循证”。在多学科合作FTS中,主要问题是如何将多学科整合到快速康复的临床路径中,这挑战着外科医生、麻醉师、护士以及其他医疗专业人员。那么,护士在FTS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呢?在众多的临床研究当中,Lassen等总结了20项有关FTS的项目作为临床实际操作中的指南(表1),从中可以了解护士须承担的责任。
从表中可以看出,以护理为主导的临床实践就有5项;在3项多学科联合临床操作中,如术后的疼痛镇痛、预防肠梗阻,护理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他相关措施中,虽然手术和麻醉方式的选择主要由外科医生与麻醉师决定,但是在术前的准备和术后的护理,如体位放置,恶心与呕吐、疼痛的护理,各类引流管与静脉导管的护理都与护士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护士在FTS的具体执行中不是被动地执行医嘱,而是通过积极动态地观察和有效地评估、分析患者的病情,主动与医生沟通,主动地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提高患者舒适度,个性化地开展护理措施。
国内护理学者也针对护理在多学科合作FTS运行中的作用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议。包括:
1.可在门诊设立护士参与的FTS准备中心,使门诊住院一体化,将符合快速康复外科模式的患者在门诊完成常规术前准备,如择期手术患者术前的常规检查、健康宣教、营养准备等。
2.可构建“多学科协调小组”或“FTS协调中心”,由护士来组织多学科合作,负责学科间的日常协调与联系工作。
3.专科护士或临床护理专家也可在FTS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在围手术期,根据患者的疾病类型、个人特质等,专科护士在疼痛护理、PICC导管护理、麻醉后护理、伤口造口护理、重症护理、营养、康复护理、心理护理等方面可以为患者提供个性化护理措施。专科护士甚至可以独立应对与解决临床专业化问题,在这一专科领域中充当医生、护士、患者/家属的咨询者、教育者、多学科协调者,同时参与其专科领域的质量改进和科研活动。
4.将个案护士引入多学科康复团队中,应用各种心理、生理评估工具对患者进行评估,向多学科小组成员汇报,协助完成治疗计划,直至患者出院后的家庭或社区治疗计划。
5.医院-社区延续性护理:患者出院后的康复治疗与护理过程与患者再入院率密切相关,因此要重视解决患者的后顾之忧。例如康复护理:护士和康复治疗师组成康复治疗小组,对患者实行早期康复治疗;伤口护理:利用伤口造口治疗师的优势,由造口治疗师完成对患者手术伤口的换药、拆线,以及压疮、静脉炎等专业化管理。社区延续护理服务应由社区护士直接服务于患者,同时组织和协调各个团队成员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内容,满足患者的不同需求。
此外,FTS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的围手术期优化组合措施,虽然有严格的循证证据支持,但是很多措施都与护理常规或传统观念相悖:比如机械性肠道准备、胃管的常规放置与备皮等。这需要护士改变观念,突破固化思维,不能按照习惯或凭经验从事护理实践活动,强调遵循来自研究结论的、有效的、科学的证据。(以上内容来自《中国护理管理》年第2期)
在临床上,因FTS在结直肠手术中的应用最为成功。现为大家介绍版的结直肠手术应用快速康复外科中国专家共识。特别是其中有悖于传统护理常规的内容,需要大家学习借鉴。
1.术前评估及宣传教育
术前评估患者手术风险及耐受性,重点介绍治疗过程及手术方案,便于患者配合术后康复及早期出院计划,特别是让患者了解自己在此计划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包括术后早期进食、早期下床活动等。
2.术前肠道准备
对进行结直肠手术的患者不提倡进行常规术前肠道准备,仅适用于需要术中行结肠镜检查或有严重便秘的患者。
3.术前禁食禁饮
传统观念认为结直肠手术前长时间禁食可避免反流误吸,但实际上并没有证据支持。多国麻醉学会推荐对无胃肠道动力障碍患者者,麻醉6h前允许进食固体饮食,2h前允许进食清流质食物。患者术前12h饮用mL、术前2-3h饮用mL清亮碳水化合物饮品,可减少口渴、饥饿及烦躁等症状,并且显著地降低术后胰岛素抵抗的发生率;让患者处于一个更适宜的代谢状态,减少术后高血糖及并发症的发生。
4.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
在结肠手术中预防性地使用抗生素有利于减少感染,但需注意:(1)预防用药应同时包括针对需氧菌及厌氧菌;(2)在切开皮肤前30min使用;(3)单一剂量的预防与多剂量方案具有同样的效果,如果手术时间>3h,可以在术中重复一次剂量。
5.放置鼻胃管
结直肠手术中不应常规放置鼻胃管减压(可降低术后发热、肺不张及肺炎的发生率)。如果在气管插管时有气体进入胃中,可以插入胃管排出气体,但应在患者麻醉清醒前予以拔除。不推荐术后常规使用鼻胃管减压。
6.避免术中低温
避免术中低体温可以减少对神经内分泌代谢、凝血机制的影响。推荐在术中常规监测体温及采用必要的保温措施,如覆盖保温毯、液体及气体加温等。
7.腹腔引流
结肠切除术不推荐常规放置腹腔引流管!因放置腹腔引流管因为疼痛因素将影响患者的早期下床活动,而且结肠吻合后使用腹腔引流管并不能降低吻合口瘘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减轻其严重程度。
8.留置导尿
放置导尿管也将影响患者术后的早期活动。在进行结肠切除使用硬膜外镇痛的患者中,使用导尿管24h后,尿潴留的风险较低。因此,推荐在胸段硬膜外镇痛时使用导尿管24h后,就应考虑拔除导尿管。而直肠经腹低位前切除时,导尿管放置时间为2d左右。
9.预防肠麻痹以及促进胃肠蠕动
应重视预防及治疗术后肠麻痹,方法包括使用硬膜外镇痛、避免或减少使用阿片类镇痛药、避免过量液体输入、早期恢复口服进食等。从手术的前夜及术后早期口服缓泻剂如乳果糖等。
10.术后营养治疗
口服营养在手术前以及术后4h就开始。有研究结果表明:当联合使用术前口服碳水化合物、硬膜外镇痛及早期肠内营养时,可以促进患者氮平衡,减少术后高血糖的发生。鼓励患者在术后4h经口进食,进食量根据胃肠耐受量逐渐增加。对于营养不良的患者应在回家后继续口服辅助营养物。
11.术后早期下床活动
长期卧床不仅增加胰岛素抵抗及肌肉丢失,而且减少肌肉的强度、损害肺功能及组织氧合,也增加了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使用便携式的胸段硬膜外镇痛泵或者常规使用NSAIDs可以很好地进行术后镇痛,这是促进患者早期活动的重要保证。根据患者客观情况,每天计划及落实患者的活动量,并且建立患者的活动日记。目标是在手术后第1天下床活动1-2h,而以后至出院时每天应下床活动4-6h。
12.出院标准
恢复进食固体食物,无须静脉补液;口服止痛药可以很好地镇痛;可以自由活动到卫生间。患者达到以上全部要求并愿意出院时,应给予出院。确定的出院指征应充分遵守。
13.随访及结果评估
应加强患者随访,以及建立明确的再入院“绿色通道”。在患者出院的24-48h内应进行电话随访及指导,术后7-10d到门诊进行回访,如进行伤口拆线、讨论病理学检查结果,计划进一步的抗肿瘤治疗等。一般而言,临床随访至少应持续到术后30d。(以上内容来自《中华消化外科杂志》年第8期)
本文据相关资料综编,信息来源如下:
《中国护理管理》年第2期
文题:《多学科合作快速康复外科模式中护理的作用》
作者:吴茜、陈静娟、沈蓉蓉、孙晓、施雁(通信作者)
单位:同济大学附医院护理部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年第8期
文题:结直肠手术应用加速康复外科中国专家共识(版)
“普外空间”
“复旦大学循证护理中心”盖百霖遮盖液能不能治好初发的白癜风北京白癜风公益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