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性肠梗阻可引起剧烈的腹痛、恶心、呕吐、进食困难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癌性肠梗阻的出现,常常提示肿瘤已为晚期或肿瘤复发,因此,癌性肠梗阻的外科治疗更多倾向于姑息性治疗,解除梗阻,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由于胃肠镜、影像技术及病理学等诊断手段的飞速发展,目前对于癌性肠梗阻的诊断并不困难,但对于癌性肠梗阻的外科治疗措施仍存在一定争议。
癌性肠梗阻一旦形成,绝大部分情况下不能自行缓解,往往导致严重的消化道症状、电解质紊乱和营养障碍,甚至恶液质等,患者生活质量差。因此,恶性肠梗阻常常需要外科干预,以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或延长生存期。目前癌性肠梗阻外科干预的主要手段为肠道内支架置入和手术治疗,现就这两种治疗方式的应用、选择和风险以及其他治疗方式等展开综述。
1.癌性肠梗阻中肠道内支架和手术治疗的主要应用范围
目前癌性肠梗阻中肠道内支架的使用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避免急诊手术;适用于姑息性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适用于结直肠以外的肿瘤(如妇科肿瘤、进展期胃癌等)导致急性肠梗阻。而关于癌性肠梗阻手术治疗的适应证,于世英等在《晚期癌症患者合并肠梗阻治疗的专家共识》中就提出,其适用于机械性梗阻和/或肿瘤局限、部位单一的梗阻,而且有可能对进一步化疗及抗肿瘤治疗获益的患者。对于经过选择的适当患者,手术可达到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时间的目的。
与择期手术相比,癌性肠梗阻行急诊手术死亡率更高,且常常需要暂时行结肠造口,甚至有10%~40%的患者为永久性造口,影响生活质量。肠道内支架置入可作为过渡,为急诊手术转变为择期手术争取时间,以改善外科结局,获得更为准确的肿瘤分期,探查并存病灶,甚至获得腹腔镜手术的机会。WangX等学者在左半结直肠癌梗阻中也做了支架作为“桥梁”转为择期手术与直接行急诊手术的研究,研究纳入了9项随机对照试验包括了例患者,其中支架置入后转为择期手术者例,直接行急诊手术者例,研究结果显示,支架置入后转为择期手术在很大程度上行一期肠吻合,且与急诊手术相比,支架置入后并不增加吻合口瘘的风险。CaoY等纳入例结直肠癌急性肠梗阻患者进行研究,其中96例为结肠镜支架置入患者,67例为急诊手术患者,研究结果显示,结肠镜支架置入的癌性肠梗阻患者中94例(97.9%)可成功置入肠腔内支架,52例为姑息性治疗,未进行手术,支架置入后穿孔2例,42例转为择期手术行一期肠吻合,支架移位1例,支架置入转为择期手术患者(42例)与急诊手术患者(67例)相比,术后平均住院时间[(12.5±2.3)d比(15.9±4.6)d]、吻合口瘘的发生率(21.4%比55.2%)及术后感染发生率(4.8%比11.9%)均明显降低(P0.01),因此该研究认为,对于结直肠癌所致的急性肠梗阻患者,选择支架置入作为手术的过渡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对于姑息性治疗患者,选择支架置入也是安全的,且操作简单,易被患者接受,可明显改善生活质量。
2癌性肠梗阻中肠道内支架使用和手术方式的选择
2.1肠道内支架使用的选择目前临床上可用的肠道内支架大部分为镍钛合金材质,这种材质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在低温下具有可塑性,同时在体内有较强的径向辐射力且不失去弹性。现有的金属支架主要有覆膜和无覆膜两种,但如何选择支架仍然存在一定的争议,见表1。
WooSM等纳入70例胰胆管癌致十二指肠梗阻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使用覆膜和无覆膜支架分别为24例和46例,两者的技术操作和临床成功率及穿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但覆膜支架置入术后移位发生率明显高于无覆膜支架置入患者(20.8%比0),且支同时支架置入后维持肠管的通畅时间无明显差异,无覆膜支架优于覆膜支架,该研究表明在胰胆管癌所致的十二指肠梗阻中,无覆膜支架比覆膜支架更具有优势。ParkS等设计了一项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纳入例结直肠癌梗阻的患者,其中应用无覆膜和覆膜支架分别为76例和75例,在技术操作和临床成功率及支架置入术后维持肠管通畅的时间方面两者均无明显差异,无覆膜支架置入术后移位发生率明显低于覆膜支架组(1.8%比21.1%,P=0.),但两者的肿瘤内生长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5%比3.8%,P=0.)。LeeJS等针对不同类型的覆膜金属支架在结直肠恶性肿瘤所致的肠梗阻中的应用做了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扩口式和双层式覆膜支架的技术操作成功率(90%比96.7%,P=0.)、和临床成功率(85.2%比75.9%,P=0.)和支架移位发生率(11.1%比13.8%,P=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穿孔和再梗阻发生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因此,该研究认为这两种覆膜支架具有相似的临床应用效果。美国一项回顾性研究则发现,无覆膜支架在外生性和内生性生长的结直肠肿瘤所致的肠梗阻中的效果是不同的,前者技术操作成功率明显低于后者(86%比96%,P=0.),临床成功率在支架置入后7d(82%比95%,P=0.)和90d(60%比86%,P0.)时也均低于后者,而在支架置入后再次干预的频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4%比35%,P=0.),且前者需要更早干预(中位数9d比d,P0.),因此,该研究显示无覆膜金属支架在内生性结直肠肿瘤中的应用效果优于外生性结直肠肿瘤。
SpannenburgL等则就结直肠癌肠梗阻患者行支架置入和急诊手术的临床效果进行了meta分析,研究纳入27项临床研究,包括了例结直肠癌梗阻患者,结果显示两者的3年和5年无病生存率、总生存率无明显差别,支架置入可减少后期失血,提高一期吻合率;对于可切除的病例,支架置入可降低30d死亡率和总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术后重症加强护理病房住院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结直肠癌根治清扫淋巴结数目更多,因此,该meta分析认为支架置入可改善短期结直肠癌肠梗阻外科治疗结局,但具有相似的肿瘤学结局和生存结局。
不同的支架各有其优劣,因此,支架的合理选择需要考虑肿瘤的类型、狭窄的部位和形态等诸多因素,才能更符合患者的需求,达到更好的效果。
2.2手术方式的选择研究发现,癌性肠梗阻的手术治疗可改善患者梗阻症状,同时可改善部分患者的生存时间,但部分手术患者可能会出现术后并发症,甚至死亡。因此,术前综合评估患者的病情(如肿瘤的进展程度、位置,患者的营养状态和术前化疗情况等),并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至关重要。而现有的癌性肠梗阻手术方式多样,但意见尚未完全统一。很多学者对此也展开了相应的研究并做了相关探讨。医院陈鹏举等在结直肠癌腹膜转移致恶性肠梗阻的研究中,回顾性分析了46例患者,其中减瘤手术和造口/短路手术各23例,结果显示术后梗阻症状缓解率减瘤手术组明显高于造口/短路组(91.3%比60.9%,P=0.),两者并发症发生率、术后30d内死亡率均无明显差异,术后减瘤手术组的中位生存期显著长于造口/短路组(11.5个月比5.2个月,P=0.),研究认为结直肠癌腹腔转移导致的恶性肠梗阻,减瘤手术优于造口/短路手术。而FrankeAJ等则表明,肿瘤切除后肠吻合术或短路手术要优于肠造口术,因为后者常可导致肠造口处大量肠液排出、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但也有学者认为,对于结直肠癌性梗阻,梗阻近端造口仍然是目前最安全、最持久有效的干预措施。
关于癌性肠梗阻患者选择微创手术也是医师和患者都较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