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的自我管理黃帝內經和身心健康

中科白癜风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8%98%E4%BA%91%E6%B6%9B/21900249?fr=aladdin

第一講尋找健康之路

一、你是健康人麼

1、健康的界定

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形體不敝,精神不散……形與神懼,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素問·上古天真論》)

健康,不但是沒有疾病和極度虛弱的症狀,還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狀態和社會適應能力。(世界衛生組織《保健大憲章》年

2、健康人的四條標準

①沒有生理性和遺傳性疾病。②有自我控制能力。③能正確對待外界的影響。④處於內心平衡的滿足狀態。

二、關於亞健康

1、亞健康的定義

介於健康和疾病的中間狀態,經過相當高級別醫院的系統檢查和單項檢查,沒有發現疾病,而自己確實感到軀體和心理上存種種不舒服,在中國叫做亞健康。

國際上把健康叫第一狀態,疾病叫第二狀態,亞健康叫第三狀態,或是中間狀態、灰色狀態、病前狀態、亞臨床狀態、前病態、潛病期、臨床前期。

2、亞健康的表現

一是軀體的不適:疲勞乏力;頭痛頭暈,口乾咽痛,頸肩拘緊,腰酸背疼,關節酸疼,兩腿酸沉。容易感冒,低熱多汗,胸悶氣短,胸痛歎氣,心慌心悸,緊張手顫,小便頻數,食欲不振,腹脹噯氣,腹瀉便秘,血壓不穩,性欲減退,月經紊亂,血脂尿酸微增高,糖耐量輕度異常。

二是心理精神的不適:焦慮不安,膽小恐懼,妒忌多疑,疑病猜忌,失眠噩夢,醒後乏困,困倦多睡,心煩鬱悶,情緒低落,興趣減少,悲觀冷漠,自責內疚,性欲淡漠,記憶減退,思維遲鈍,容易激動,特好生氣,注意渙散,能力下降,鑽牛角尖,特別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

社會適應能力和交往能力下降,人際關係緊張,道德行為偏差,有從眾的越軌行為,進而產生內心的不安和沮喪,自我評價降低,甚至自暴自棄。

軀體和心理的不適同時存在,持續3個月以上,不能明確診斷為器質性病變,就可以判斷為亞健康。

3、亞健康的危害

健康-亞健康-疾病衰老-死亡,是生命的自然流程。亞健康是疾病的前奏、衰老的苗頭。

消除亞健康,是防疾病,抗衰老的需要,是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不得大病,不早衰,實現健康長壽目的的需要。是活得舒服,提高生活品質的需要。

4、《黃帝內經》治未病的思想

未病先防: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璧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

小病早治: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邪風之至,疾如風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其次治六府,其次治五臟。治五臟者,半死半生也。

《素問·寶命全形論》:上工救其萌牙……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敗。

三、人體健康的守護神

人體健康的守護神,是人體的自動調節機能。自調機能是與生俱來的、自動進行的、優化調節的,把人體的機能自動調節到最佳狀態。

自調機能的功能是,對內調節人體各系統器官之間的協調性和穩定性,對病變進行自我修復和自動康復。對外調節人體對外環境的適應性和順應性,並抵禦各種致病因素。

這個機能,在《黃帝內經》裡用過正氣、真氣來表達。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正氣存內,邪不可幹。正氣和真氣,都是指人體的自動調節機能。包括人體的生理活動能力、環境適應能力、抗病能力和得病後的修復康復能力。

四、影響健康的因素和養生對策

1、影響健康的個人因素

①不良情緒對自調機能的干擾和抑制。

②違逆規律的生活方式,導致自調機能的過度耗損。

③外界壓力年齡增長,致自調機能的疲勞與衰退。

④外邪侵襲。

2、養生對策

①修心養性,減少對自調機能的干擾和抑制。

②順應自然規律和生命規律,減少自調機能的損耗。

③運用各種刺激手段,推動促進激發自調機能。

④防禦外邪。

對身體不能有惡性意念,各種腫癌都是一種不良情緒釀成的。

五、養生之道和養生之術

養生之道是指導實施養生之術的理論。《黃帝內經》講的主要是養生之道,揉合了醫、道、儒、釋的精華,尋找生命的規律,探討健康的本質,把握養生的原則。

養生之術是在養生之道指導下可以操作的技術,包括精神心理調養、行為調養、形體調養、飲食調養、藥物調養、物理調養、環境調養等方法和技術。

《素問·上古天真論》的養生之道

岐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禦神,務快其心,逆于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上古天真論》對養生的啟示

①嫺靜愉悅:恬淡虛無。精神內守。心安而不懼。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

②順應規律:法于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限制飲酒,起居有常,不妄作勞,形勞而不倦,房事適度。

③防禦外邪:虛邪賊風,避之有時。

④促進自調機能:《內經》有大量文字討論的是運用刺激手段促進自調機能。

第二講養生先養心

一、歷史的借鑒

易學家講洗心,是洗滌心靈,除去惡念或雜念,淨化心靈,改變心態。

儒家講存心養性,正心修身,就是端正心性,心無邪念,提高品德修養和精神境界,也就是《孟子》所說的養浩然之氣。

道家講清靜無為。清靜就是靜心,使心靈安定寧靜。無為不是不為,而是不妄為,不亂為,不做違反自然規律、有損道德規範、違反社會法則、有害眾生的事。只有不妄為,才能靜心。只有靜心,才能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

佛學講明心見性。明心就是明白自家的本心,包括凡心以至聖心。見性就是見到自家的本性,包括自性以至佛性。心就是菩提心,性就是佛性。直指人心,就是明心;見性成佛,就是洞見自性與佛性。

氣功家一切入手方法,都從修心調心入手,即修養調攝心性

醫家強調養心,就是修養心性。《黃帝內經》:恬淡虛無,精神內守。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

澆花要澆根,養生要養心。修心養性,排除干擾,解放自調機能,這是養生的第一關鍵。

二、中文的“心”是什麼意思?

東漢劉熙《釋名》:心,

纖也,所識纖微,無物不貫也。

孟子:心之官則思。

三、不良情緒對健康的影響

《黃帝內經》的啟示

①怒則氣上,怒傷肝。②喜則氣緩,喜傷心。③思則氣結,思傷脾。④悲則氣消,悲傷肺。⑤恐則氣下,恐傷腎。

四、現代醫學的心身性疾病

①高血壓、高血脂、動脈硬化、冠心病;緊張性頭痛、偏頭痛、無器質性原因的軀體疼痛。

②消化道潰瘍、潰瘍性結腸炎、過敏性結腸炎、神經性嘔吐、厭食、習慣性便秘

③支氣管哮喘、蕁麻疹

④神經性皮炎、斑禿、牛皮癬、濕疹、白癜風

⑤風濕性關節炎、腫瘤、某些糖尿病

⑥性功能障礙、月經紊亂、某些不孕、痛經、難產、假孕、癔病、黃褐斑

⑦兒童厭食、遺尿、夜驚

五、修心養性的方法

要達到的心理健康標準

①體驗標準:有良好的心境和恰當的自我評價。

②操作標準:有高效率的學習工作能力。

③發展標準:有向上向前發展的動力和可能性。

發展標準不要求每個人都有,但是體驗標準和操作標準,每個人必須有。

(一)調節心理平衡的方法

1、五個學會

①學會理解:學會理解別人和換位思考。

②學會接受:學會面對現實和接受現實。任何事情的好壞都是相對的,這就是叫接受。

③學會減壓:學會把壓力釋放出來。

④學會溝通:溝通很重要,有時候就是一兩句話差了一點點的表達,就導致溝通不暢,人際關係緊張。

⑤學會放下:對錢財名利、聲色犬馬,可追求,不執著,能取也取捨。遇挫折,吸取經驗教訓,不焦慮,不糾結。

2、嘗試宣洩

①喊山②唱歌③跳舞④吵架⑤大哭一場⑥另類宣洩法

3、學會心理轉換

①焦點轉移法:在某一方面遇到挫折,不要把自己陷在這個坑裡爬不起來。可以把注意的焦點轉移到另一個方面。

②以情勝情法:恐勝喜,喜勝悲,悲勝怒,怒勝思,思勝恐。

③改變觀念法:換一個角度看問題,就可能柳暗花明,峰迴路轉。

4、求助心理疏導

(一)涵養道德

孔子:大德……必得其壽。仁者壽。

《黃帝內經》: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

孫思邈:性既自善,內外百病皆不悉生,禍亂災害亦無由作,此養生之大經也。

要讀書學習,提高精神境界和思想覺悟,站得高,才能看得遠,胸懷才能寬闊,才能放下許多糾結。

(二)靜心的操作技術

佛家:靜能生慧,慧能生智。道家:靜能生定,定能生慧。儒家:水靜極則形象明,心靜極則智慧生。醫家:靜者壽,躁者夭。

心要靜,身要動。靜能生慧,動能生陽。

1、自然放鬆入靜法

物我兩忘,意氣俱靜,無無亦無,一靈獨覺。

2、以一念代萬念法

①意守身內或身外之物②默念字句

3、靜坐養生法

①平坐式②盤坐式(散盤、單盤、雙盤)

4、吞津法

準備動作:全身放鬆,面帶笑容,二唇輕閉

叩齒:上下牙齒輕輕叩擊36次。

攪海:舌頭在口腔中輕輕攪動,順時針9次,逆時針9次,再重複一遍。當有唾液分泌的時候,輕輕含漱至唾液滿口。

吞津:將唾液分三小口咽下,汩汩有聲,用意引至丹田。意守丹田3-5分鐘,配合順腹式呼吸。

作用:灌溉臟腑、濡潤四肢、面色紅潤、輕身不老。

以上四法,要領皆是:放鬆、愉悅、專注、入靜。長久訓練,持之以恆,定會受益。但更重要的是把八字要領融化到日常生活工作中。因此養生是一種修養、是一種境界、也是一種做人的文化素養。

(三)日常工作生活四種狀態

放鬆狀態、專注狀態、愉悅狀態、理智狀態。做有智慧的人,不做情緒化的人

(四)經常做到四個快樂

助人為樂、知足常樂、自得其樂、沒樂找樂。境由心造,樂由心生。

養生箴言

①善良是營養素:善良使你泰然自若。

②寬容是調節劑:海納百川能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③樂觀是不老丹,快樂是長壽藥。

④淡泊是免疫劑:無求便是安心法,不飽真為動病方。寡欲以安以,節食以卻病。事能知足以常愜,人到無求品自高!

第三講順應規律降低損耗

一、養生為何要順應自然規律

大自然化生了人和萬物,自然規律給人和萬物打上了深深圳的烙印。為使生命活動應天時、得地利,活得輕鬆、舒爽。所以,順應自然規律和生命規律,才能降低正氣的損耗,保護自調機能,這就是養生的第二關鍵問題。

《黃帝內經》的警示:《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極,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逆之則亂。

四時陰陽是指陰陽和五行,這是自然規律和生命規律。

二、《黃帝內經》的陰陽學說

1、大自然的陰陽

仰觀天文,天空有太陽,俯察地理,地面有晝夜四季,白天明亮溫暖為陽,夜間黑暗寒冷為陰。春夏氣溫陽氣不亢不烈,陰氣不冰不寒,陰陽消長進退,穩定交替,最終化育了千姿百態的生命世界。

《素問·天元紀大論》:夫五運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

《素問·生氣通天論》:生之本,本於陰陽。

《素問·寶命全形論》:人生有形,不離陰陽……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

陰陽是化育生命的基本條件,地球上的生命被打上了陰陽的烙印。

2、人體的陰陽

人體內具有溫煦和推動作用的細微物質叫陽氣。人體內有營養和滋潤作用的細微物質叫陰氣。

人體陰陽二氣相互滋生、相互轉化、相互吸納、相互制約,保持著動態的平衡,這就是健康。所以《黃帝內經》說:陰平陽秘,精神乃治。

陰陽失調,就會出現亞健康和疾病。所以《黃帝內經》說:陰陽乖戾,疾病乃起。

出現健康失調,就可以用自然界陰陽有偏差的植物、動物和礦物來調節,使其重新回歸平衡和諧。這就是中醫藥學研究的內容。

臟腑陰陽失調舉例

陽虛就是溫暖推動作用不足的病證:怕冷喜暖、神疲乏力、四肢不溫、少氣懶言、倦臥嗜睡、小便清長、舌淡胖苔薄白、脈弱無力。

伴有心慌心跳,心神不安,是心陽虛

伴有腹脹便溏,臍腹冷痛,是脾陽虛

伴有腰疼腿酸,性欲減退,是腎陽虛

伴有咳嗽氣喘,清稀白痰,是肺有寒

伴有胃疼胃賬,噁心噯氣,是胃有寒

陰虛就是滋潤機能不足的病證:形體消瘦、口燥咽幹、午後潮熱、五心煩熱、顴紅盜汗、鼻幹目澀、眩暈失眠、大便秘結、舌紅苔少,脈細數。

伴有心慌心跳,心煩失眠,是心陰虛

伴有腰酸腿軟,性欲低下,是腎陰虛

伴有食欲不振,噁心噯氣,是胃陰虛

伴有大便乾燥,腹脹納差,是脾陰虛

伴有兩脅隱痛,易怒目澀,是肝陰虛

伴有乾咳無痰,胸悶氣短,是肺陰虛

三、《內經》的五行

1、從觀察自然現象說起

斗柄

季節

五氣

五化

氣機

五行

五臟

五腑

展發

上升

小腸

長夏

平穩

西

內收

大腸

潛降

膀胱

2、五行也稱五氣五運五常

《素問·天元紀大論》:五氣運行,各終期日。

《氣交變大論》:五運更治,上應天期。

《六元正紀大論》:五常之氣,太過不及。金木水火土運行之數,寒暑燥濕風臨禦之化,則天道可見。

3、五行的生克

相生:相養、相助。相克:相制約、相抑制。

董仲舒《春秋繁露》:天地之氣,合而為一,分為陰陽,判為四時,列為五行,行者,行也,其行不同,故謂之五行……比相生而間相勝也。

五行依照季節的次序相生,季節相間的次序相克,相克者,制其太過也。

4、五行學說的應用舉例

五色五間和五行的對應關係

五行

五色

五音

簡譜

3

5

1

2

6

氣的運動

展發

上升

平穩

內收

下降

心理效應

放鬆

興奮

淡定

內省

抑制

對應臟腑

肝膽

心小腸

脾胃

肺大腸

腎膀胱

四、陰陽五行和四季養生

1、《黃帝內經》的四季養生

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光,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

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鐫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2、《黃帝內經》提示的晝夜養生

五行中又各有五行

《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氣之常也,人亦應之。以一日分為四時,朝則為春,日中為夏,日入為秋,夜半為冬。

順應規律,規避極端。

早為春,3-9點的陽氣稱少陽,陽氣展發。早鍛煉,有利於少陽陽氣的展發疏泄。

清晨喝涼水,腹痛易拉稀。每天沖早涼,當心傷少陽。

午為夏,9-15點的陽氣稱太陽,陽氣上升。夏天的中午,兩陽相加,陽氣極盛,人要規避極端,以午休的方式使人體陽氣適當潛降,以免陽盛耗陰。其他季節最好也要午睡。下午1點是人體疲困的節律點,此時午睡最佳,睡10-30分鐘即可。

暮為秋,15-21點的陽氣稱陽明,陽氣內收。此時可以運動,但不宜劇烈運動,以利陽氣內收。

夜為冬,陽氣潛降,《內經》分別用太陰(21-3點)、少陰(23-5點)、厥陰(1-7點)來命名。夜間一定要睡覺,以利陽氣潛藏。冬季和夜間還要注意避寒保暖,以免寒盛傷陽。

晝夜顛倒,小命難保。春捂秋凍,百病少生。早酒晚茶五更色,勸君千萬來不得。早酒晚茶五更花,閻王把你雙手拉。

五、運動是生命的規律

日月星辰的運動是自然規律。生命是在運動中化生的,運動也是生命的規律。適量運動的益處:經常參加消耗體力的運動活動勞動,使氣血暢、食欲旺、心情好、身體壯,發生心腦血管病、糖尿病、肥胖症、脂肪肝、膽石症和腫瘤的風險減少20%-30%。

運動的原則:運動有益,貴在堅持,多動更好,適度量力,輕運動,勤運動。不能過勞,過勞的損傷:《素問·宣明五氣篇》: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是謂五勞所傷。

運動的方法:每週要有五天進行中等強度的運動,每次達到30分鐘。有氧耐力運動,如步行、慢跑、游泳、自行車、舞蹈、太極拳、瑜伽、氣功動功、健身操,也可以是日常生活中的身體活動,如工作、家務、外出往來等。

向中老年人推薦民族舞、太極拳、步行、瑜伽。

心要靜,身要動。

六、嗜欲過度的損耗

1、戒煙限酒

吸煙是高血壓、心腦血管病、肺癌、胃癌、支氣管炎、肺心病等多種疾病的危險因素,任何年齡段戒煙都可獲益。

飲酒可導致高血壓、中風、某些腫瘤、肝硬化、精神疾病等。

成年男性日飲酒酒精量不超25克(啤酒毫升,葡萄酒毫升,38度白酒75毫升)。

成年女懷日飲酒酒精量不超15克(啤,葡,白50)

2、性生活的適度

兩性交合,對動物來說,是傳宗接代,物種繁衍的本能,是生命規律。對人來說,是性成熟後生理、心理和繁衍的需要,是疏肝氣調氣機,暢情懷安心神的需要。

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都強調性愛對人體健康有重要的作用,美好又適度的性生活能讓女性容顏煥發、青春長駐。很少或過度性生活,則衰老加快。

失眠、焦慮、緊張,心中煩憂,手足涼,面色不華,月經紊亂的年輕女性,婚後有了適度的性生活,調整了心理和內分泌,肝氣得到了疏泄,心理上有了依靠,一切不藥而愈。

夫妻沒有隔夜仇。實際上是暗含著,有過一次性愛之後,吵架所帶來的一切不愉快,就煙消雲散了但不可能醉以入房。色欲過度,耗精損氣,命不長久。避色如避箭。避色如避仇。

一些人莫名其妙的心煩急躁,在配偶面前發無名火,無理取鬧,常常是性沒有滿足的表現,但往往本人和配偶並不知道是什麼原因,以致沒有休止的吵架,甚至使婚姻走上崩潰的邊緣。

佛洛依德認為,所有的癔症(歇斯底里病)都是性沒有得到滿足,某些物質沒有得釋放有關。

第四講自調機能的鞭策

一、基本原則

運用各種物理刺激手段,通過改善肌膚血液迴圈和促進經絡經氣運行,達到激發、促進、推動人體自動調節機能的效果,進而起到調節身心,保護健康,消除亞健康的作用。

二、刺激方法

①拍打、搓揉②刮痧、拔罐、循經推按調理、正脊、推拿、點穴、敷藥、經絡鍛煉法。③針刺、艾炙、埋線、割治、放血④足部按摩、足浴、藥浴

三、選區思路

1、以痛為輸法

什麼地方痛,或什麼地方有陽性反應,也就是敏感點,就刺激什麼地方。“輸”是運輸的意思,刺激此處,有輸運氣血的作用。

為什麼痛?“痛則不通,通則不痛”。

孫思邈《千金要方》又叫“阿是穴”。

這類穴位,沒有固定名稱,沒有固定位置,後來也叫“不定穴”或“天應穴”。

肩周炎、網球肘、背部筋膜炎、梨狀肌損傷、腰肌勞損等,都可以採用這種選區方法。

2、體表投影法

內臟器在體表的投影區,就是刮痧,按摩的刺激區域。虛寒證多按壓。實熱證多提拉。

3、部位對應法

①順序對應;②兩極對應;③上下對應;④左右對應;⑤前後對應;⑥同類對應。

4、經脈循行法

經絡鍛煉法:按摩合谷、內關、足三星(6分鐘)。腹式呼吸運動(10-20分鐘);兩條腿的運動(10分鐘)。

第五講飲食與藥膳養生

一、健康的飲食結構

中國營養專家建議膳食結構的指導原則:穀類、薯類、雜豆-克,水毫升;蔬菜-克,水果-克;畜禽肉類50-75克,魚蝦類50-克,蛋類25-50克;奶類及乳製品元,大豆、堅果類30-50克;油類25-30克、鹽不超過6克。

二、健康的飲食原則

食不厭雜(食物多樣),饑飽適度,細嚼慢嚥,愉快進食。

三餐:早吃飽,午吃好,晚吃少。

五多:多碳水化合物(穀類為主)、多菜、多果、多豆、多菇

七少:少鹽、少油、少酒、少辛辣、少寒涼、少吃剩飯菜、少吃反時令食物。

三、部分藥食同用的藥物

補氣:山藥、甘草、白扁豆、棗(大棗、酸棗、黑棗)、芡實、黃精、蜂蜜、人參、白術、人參葉、人參果、太子參、黃芪、黨參,蓮子、刺五加、紅景天、西洋參、蜂膠

補陽溫裡:肉豆蔻、肉桂、生薑、乾薑、高良姜、黑胡椒、薤白、巴戟天、菟絲子、花椒、益智仁

補血:龍眼肉(桂圓)、赤小豆、阿膠、黑芝麻、何首烏、白芍藥、當歸

補陰:玉竹、枸杞子、百合、桑椹、山茱萸、玄參、生地黃、麥門冬、龜甲、鱉甲、天門冬、女貞子、熟地黃

利水:茯苓、車前子、車前草、澤瀉

化濕:薏苡仁、藿香、佩蘭

行氣:丁香、八角茴香、刀豆、小茴香、代代花、香櫞、佛手、砂仁、厚樸、香附、橘皮

清熱:金銀花、魚腥草、枙子、馬齒莧、淡竹葉、蒲公英、野菊花

解暑:荷葉、白扁豆花

解表:香薷、桑葉、豆豉、紫蘇、薄荷、鮮蘆根、葛根、牛蒡子、牛蒡根、蔥白、香菜、香菜根

宣肺:杏仁(甜、苦)

化痰:橘紅、桔梗、紫蘇籽,橘皮、川貝母、平貝母、北沙參、竹茹、黃芥子

潤肺:羅漢果

利咽喉:青果、膨大海

生津:烏梅、木瓜、沙棘

消食:雞內金、麥芽、山楂、萊服子

清肝:決明子、白菊花

安神:酸棗仁、遠志、首烏藤

潤腸:郁李仁、火麻仁、蘆薈

解酒:枳椇子

補腎陽:補骨脂、葫蘆巴、韭菜子、滛羊藿

四、四季的飲食養生

(一)春季的飲食養生

1、春季飲食調養原則

《內經》: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酸瀉之。

①一般體質:用辛甘溫散的食物,以助陽氣的展發和肝氣的疏泄。豆鼓、茼蒿、蔥、香菜、韭、薤白、生薑、小麥、大棗。

②肝氣過旺:要增酸,杮子、山楂、石榴、楊梅,抑制肝氣過度展發。

③脾氣虛:木易克土,增甘,顧護脾胃,蜂蜜、南瓜、芋頭、白薯、山藥。

④節氣飲食——立春日咬春——吃春捲(菠菜甘涼,除胃腸積熱、胸膈煩悶;韭菜辛溫,溫陽下氣、宣痹散血;綠豆芽甘寒,清熱解毒,治胸中煩悶、肝氣鬱滯;胡蘿蔔甘辛,健脾補中。)

2、春季飲食選方

①香椿拌豆腐(或小蔥拌豆腐):香椿50克切碎、豆腐克切塊,加食鹽適量拌勻。可疏肝健胃。

②豆豉香菜面:麵條克放入開水鍋中煮熟,加入豆豉10克、香菜20克、食鹽、花椒油適量,翻滾片刻停火。有辛溫發散的作用。

③豉炒杮子椒:豆豉10克溫水泡,洗淨,杮子椒克切絲,將鍋內油燒熱,放入杮子椒、豆豉、食鹽,翻炒至熟。有辛溫發散的作用。

④洋蔥炒肉片:豬瘦肉克切片,用黃酒、澱粉拌勻,洋蔥克切片。將鍋內油燒熱,放入肉片,臨熟時,放入洋蔥、食鹽等,翻炒至熟。可宣肺化痰開胃。

⑤蔥花疙瘩蛋湯:大蔥50克切成蔥花,食鹽、香油、醬油醃上備用。麵粉80克拌成細小疙瘩,放下開水鍋中煮熟。雞蛋1個打勻倒入鍋內,加蔥花,翻滾片刻即可停火。可宣肺健胃。⑥芫荽豆腐湯:芫荽50克切段,豆腐克切成塊。將鍋內油燒熱,放入豆腐翻炒片刻,加清水、食鹽煮開,放入芫荽,繼續煮3-5分鐘即可停火。可發散健脾開胃。

(二)夏季的飲食養生

1、夏季的飲食調養原則

①心火過旺:多食苦味食物,如苦瓜,可以降心火。還可以適當多用鹹味食物來補腎,使腎水能制約心火,如鴨肉、鴿肉、海參、海蜇、淡菜、墨魚、海帶。但不是多吃鹽。《素問·髒氣法時論》:“用鹹補之”。

②心氣虛:補母法:補肝(增辛)——薑、蔥、蒜、香菜、辣椒等。

③春夏養陽,要順應春夏陽氣的展發和上升,尤其要保護陽氣,不可過食寒涼。外熱內寒,貪涼易導致吐瀉。即使是西瓜、綠豆湯也不要吃冰冷的。

2、夏季飲食選方

①涼拌黃瓜西紅杮:黃瓜克洗淨,放入開水鍋中焯一下切成細條,以食鹽調味;西紅杮克洗淨,切片,加入黃瓜條、白糖拌勻即可。可清熱生津止渴。

②苦丁茶:苦丁茶10克,開水沖泡15分鐘即可。可清熱降火。

③綠豆湯:綠豆克入鍋內,加清水,大火煮開,改用小火煮至豆爛,飲湯吃豆。可清熱解暑利尿。

④涼拌西瓜皮:西瓜皮克去除綠皮,洗淨,切條入盤,撒些食鹽,20分鐘後食用。可清熱生津止渴。

⑤扁豆薏米湯:白扁豆、薏米各50克。一起放入鍋內煮湯。可健脾化濕,宜夏天雨季食用。

(三)秋季的飲食養生

1、秋季的飲食調養原則

《素問·髒氣法時論》: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

①少辛多酸。酸味收斂補肺,辛味發散瀉肺,秋天宜收不宜散。少食蔥薑蒜椒,多食酸味果蔬。

②養陰潤肺:秋季燥氣偏盛,易傷肺陰和津液,飲食以滋陰潤燥為主,如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乳品等。

2、秋季飲食選方

①銀耳羹:銀耳20克溫水泡發,洗淨,入鍋,加清水,大火燒開,改用小火,慢慢燉煮到湯汁稠厚即可停火,以冰糖調味。可滋陰潤肺。

②貝母鴨梨:將大鴨梨1個去皮核,貝母10克放入鴨梨中,用線捆好,入碗中上鍋蒸30分鐘食之。可清熱化痰止咳。

③百合杏仁粥:粳米80克煮熟,將甜杏仁10克、鮮百合50克(幹品15克)放入煮10分鐘,加冰糖調味。可潤肺止咳。

④絲瓜花蜜飲:絲瓜花10克洗淨,放入茶杯以沸水沖泡,溫浸10分鐘,加入蜂蜜調味,代茶飲。可清肺潤肺。

(四)冬季的飲食養生

1、冬季飲食調養原則

①增加熱量,溫補陽氣。增加熱量,保證充足的與寒冷和勞動強度相適應的熱能。宜選羊肉、狗肉、鵝肉、羊奶、蘿蔔、核桃、粟子等。

②養陰攝生。冬季養“藏”,是進補的最好時機,如鱉魚、龜等,填精補髓,補益人體,為來年打好基礎。

③忌食生冷。天寒地凍,忌食生冷寒涼和冷食。

2、冬季飲食選方

①當歸生薑羊肉湯:羊肉克切塊洗淨,放入冷水鍋,大火燒開改用濕火,將生薑20克、黃酒適量倒入,燉至羊肉熟爛,鹽調味,佐餐食。可溫陽散寒。

②淮山燉狗肉:狗肉克切塊,山藥克去皮切塊。將狗肉、生薑、黃酒適量放入鍋內,加清水燉煮肉熟,放入山藥、食鹽,繼續煮30分鐘停火。佐餐食。可益氣壯陽。

③甲魚羹:甲魚肉克、生薑、大蔥切成碎末,放入碗中,加入少量清水、黃酒、食鹽,攪拌均勻,放入蒸鍋內蒸熟,佐餐食。可滋陰清熱。

④蛤蚧酒:蛤蚧1對去頭、足和鱗片,放入紹興黃酒0毫升中。浸泡兩個月即可。每次飲10毫升,每日午、晚飲用。可補肺定喘,益腎壯陽。

⑤養生酒:龍眼肉60克、枸杞子60克、當歸30克、白菊花30克、放入紹興黃酒0毫升中。密封浸泡1個月,便可飲用。每次服10毫升,每日午、晚餐各一次。可補血益精,養生健體。

五、不同體質的藥膳調養

1、氣虛體質

氣短懶言、神疲乏力、易出汗、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淡苔薄白、脈虛無力。兼有心悸乏力為心氣虛;兼有喘促氣短為肺氣虛;兼有食少腹脹便溏為脾氣虛;兼有食後飽脹,噯氣為胃氣虛;兼有腰酸腿軟,性欲低下為腎氣虛;兼有抑鬱、膽小、恐懼為肝膽氣虛。保健原則:益氣補虛。

①山藥粥:山藥克洗淨,去皮切段,與粳米克一起下鍋,加水煮至粥成。可健脾益氣。

②黃芪蒸雞:母雞肉1只切塊,與黃芪30克、蔥薑、黃酒共放鍋內,加水煮至熟爛,食鹽調味。可益氣補虛。

③益脾餅:白術20克、乾薑10克、雞內金15克,研為細粉,熟棗肉克搗泥麵粉適量。冷水和麵,做成小薄餅,烙熱。可溫中健脾。

2、血虛體質

面色蒼白,唇爪不華,頭暈眼花、心悸失眠、手足麻木、月經量少色淡、舌淡苔薄白、脈細無力。

兼心悸失眠為心血虛;兼脅痛目澀或夜盲為肝血虛。保健原則:養血補虛,忌滋膩之品。

①龍眼蓮棗粥:龍眼肉20克,紅棗10枚,蓮子10克,粳米(或北方大米)克。共放鍋內,加水煮熟,加紅糖適量即可。可健脾養血益氣。

②阿膠肉餅:豬肉克切成肉末,用蔥薑黃酒、食鹽拌勻,上鍋蒸,臨熟時,放入阿膠珠20克,繼續蒸半個小時。可養血補虛安胎。

3、陽虛體質

證候:怕冷喜暖、神疲乏力、四肢不溫、少氣懶言、倦臥嗜睡、小便清長、舌淡胖苔江薄白、脈弱無力。

兼有心悸為心陽虛;兼有腰酸腿軟、性欲低下、陽痿遺精為腎陽虛;兼有腹脹便溏為脾陽虛;兼胃痛胃脹噁心嘔吐為胃寒。兼幹嘔,吐涎沫,頭頂疼,為肝胃兩寒。保健原則:溫陽補虛,忌寒涼、冰凍食品。

①蟲草蒸老鴨:冬蟲夏草5枚溫水洗淨;生薑、蔥白切成片;老公鴨1只去毛及內臟,洗淨,入入開水鍋中略燙後撈出,鴨頭順頸劈開,放入冬蟲夏草,用線紮好,放入大盤中,加入生薑、蔥白、黃酒、食鹽,上火蒸2小時,分餐食用。可滋陰助陽,補虛健體。

②羊肉蓯蓉羹:羊肉克切碎備用。肉蓯蓉30克用黃酒浸泡一宿,刮去皺皮,細切備用。羊肉、肉蓯蓉放入鍋中,加清水、黃酒、蔥白、生薑、食鹽,煮至熟爛即成。可溫腎補陽。

4、陰虛體質

證候:形體消瘦、口燥咽幹、午後潮熱、五心煩熱、鸛紅盜汗、鼻幹目澀、眩暈失眠、大便秘結、舌紅苔少、脈細數。

兼見咳喘為肺陰虛;兼見心悸為心陰虛;兼見脅痛目澀為肝陰虛;兼見腰酸腿軟,性欲低下為腎陰虛;兼見食欲不振,胃脘不適為胃陰虛。兼見大便秘結,腹脹為脾陰虛。保健原則:滋陰補虛,忌滋膩之品。

①清燉甲魚:甲魚1個殺死去內臟,連同山藥,蔥薑、黃酒、食鹽放入燉盅內,加水適量,隔水燉熟。可滋陰清熱、補虛潤燥。

②生地麥冬粥:生地黃15克、麥冬15克、好大米克。先將生地黃、麥冬放入鍋內,加清水以大火燒開,再改用小火,煎取汁液備用;大米如常法煮粥,臨熟時調入藥汁翻滾片刻即成,溫熱食用。可養陰清熱生津。

③黃精粥:將黃精15克放入小碗中,用溫水泡軟,切成細丁備用;粳米克,如常法煮粥,臨熟時加入黃精,繼續煮15-20分鐘,溫熱食之。可養陰潤肺。

六、健腦益智藥膳

有助於改善腦功能,對少兒大腦發育,對老年癡呆、腦軟化等或許有所幫助。

在中醫理論中,與智力有關的是神、魂、魄、意、志、思、智等,皆為五臟所主。

保健原則是注意各臟腑的功能調養,尤其注重心、脾、腎三髒的調養。注重全面膳食,補充營養。

①龍眼粥:幹龍眼肉20克,用溫水浸泡洗淨備用。粳米克如常法煮粥,米將熟時放入龍眼肉,小火繼續煮至粥成。可補心健脾,益智安神。

②核桃粥:將核桃仁30克放入鍋內幹炒,煸出香味取出。粳米50克如常法煮粥,臨熟時加入核桃仁,繼續煮10分鐘。滋補肝腎,健腦益智。

③川芎天麻魚頭:天麻10克、川芎5克用紗布袋包好;胖頭魚頭1個,去腮,洗淨以油煎好,倒入砂鍋內,放入清水、藥袋、枸杞10克及蔥薑蒜、黃酒、食鹽諸調料,用火燒燉約1小時,取出藥袋即可。可平肝潛陽,補腦填髓。

④大棗蓮肉羹:大棗10枚,蓮子10枚,冰糖適量。蓮子去心,先煮半熟,再放入大棗、冰糖煮半個小時即可。可健脾益氣,增智安神。

⑤黑麻豆炒麵:黑豆克,蓧麥克,小麥克,核桃仁50克,黑芝麻30克。分別炒熟,將炒熟的黑豆、蓧麥、小麥研磨為細粉,將切碎的核桃仁和黑芝麻放入炒麵中,拌勻即成。可幹吃,也可用溫水調和為糊狀吃。有健脾益氣、補腎健腦、增智延年的作用。

七、常見病輔助治療藥膳

(一)糖尿病

1、膳食原則

①本病的基本病機以陰虛為本,燥熱為標,故清熱潤燥,養陰生津為本病的調養原則。②控制飲食,遠離肥甘、油膩食品。少吃碳水化合物。③忌辛辣、煙酒等。

2、辨證選膳

(1)肺熱津傷證:以口渴為主

①玉竹粥(湯):玉竹20克洗淨切片,加水煮汁去渣;粳米克淘淨加玉竹汁及適量清水,煮粥。可養陰潤燥,生津止渴。

②天花粉粥:天花粉10-15克洗淨切片煎汁,用此汁同粳米60克煮粥。或以粳米加水煮粥,將熟時加入天花粉,再煮至粥熟。可清熱潤燥、生津止渴。

(2)胃熱熾盛證:以多食為主

①沙參玉竹煲老鴨:沙參20克,玉竹20克,老鴨1只,黃酒、生薑、蔥白、食鹽各適量。鴨子去毛及內臟,洗淨;把沙參、玉竹用紗布包好,放入鴨腥內;將鴨子置於砂鍋內,加清水、黃酒、生薑、蔥白、食鹽,用大火燒開,去除浮沫,再改用小火悶煮1-2小時即可,佐餐食用。可養陰潤燥、補虛養胃。

②白茶燉豆腐:白菜克,豆腐克。白菜切成段,豆腐切成塊。鍋內放入油,燒熱後放入白菜、豆腐燒熟,以少量食鹽調味。可清熱潤燥。

③生地麥冬粥:生地黃15克、麥冬15克、粳米克。將生地黃、麥冬放入鍋內,加清水大火燒開,改用小火,煎取汁液備用;粳米如常法煮粥,臨熟時調入藥汁翻滾片刻即成,溫熱食用。可養陰清熱生津。

(3)腎陰虧損證:以多尿為特徵

①芡實煲老鴨:芡實克、老鴨1只、蔥薑適量。將鴨宰殺洗淨;把芡實放入鴨腹內,置沙鍋,放入適量蔥薑、黃酒、清水,武火燒開,去除浮沫,文火燉1小時,放少量食鹽後繼續煮至鴨肉熟爛。可滋陰潤燥。

②清燉烏骨雞:烏骨雞半隻,蔥白、生薑、黃酒、食鹽適量。將烏骨雞殺死去除腸髒,切成小塊,放入鍋內,加水適量,加入調料,燉煮至熟,最後放食鹽少許。可滋陰潤燥。

(4)陰陽兩虛證

韭菜煮蛤蜊:韭菜克,蛤蜊肉克,黃酒,食鹽適量。韭菜切成段備用;先將蛤蜊肉放入鍋內,加適量的清水、黃酒、食鹽,煮至半熟,再加韭菜,小火煨至蛤蜊肉熟。可滋陰壯陽,補虛潤燥。

(二)冠心病(胸痹)

1、膳食原則

①多為本虛標實之證,辨證當掌握虛實,分清標本。

②遠肥甘,節飲食,忌煙酒、濃茶和辛辣。

③多吃蔬菜水果、粗雜糧,保持腸道通暢。

④此外要注意情緒穩定,不急不躁。

2、辨證配膳

(1)氣郁不舒證:以胸悶精神不爽為主。

①香櫞飲:將香櫞1-2個切碎,放入帶蓋的碗中,加入等量的麥芽糖,隔水蒸數小時,以香櫞爛為度。每服1匙,早晚各1次。可行氣開鬱。

②薤白粥:粳米80克、薤白10克,用水洗淨,放入鍋內,加清水用大火煮開後,小火煮至米爛粥成,溫熱食用。可溫中通陽,行氣開鬱。

(2)痰飲凝聚證:以胸悶、舌苔厚為主

①鮮金橘:鮮金橘洗淨,經常連皮食之。理氣化痰。

②橘皮飲:鮮橘皮10克,切絲,放入茶杯中,開水沖泡10分鐘,即可飲用。可理氣化痰。

(3)瘀阻心脈證:以心前區疼痛為主

①山楂飲:山楂片15克,紅糖適量。以沸水沖泡,代茶飲。可活血化瘀,通絡止痛。

②桃仁粥:桃仁10克,粳米克,紅糖適量。桃仁去皮尖,煮後取汁備用。粳米煮粥,臨熟時調入桃仁汁,繼續煮10分鐘即可。有活備化瘀通脈之功。

(4)心氣虛證:以心悸氣短乏力為主。

①參棗湯:人參10克、大棗10枚。放入鍋內,加清水,大火燒開改小火煎20分鐘,取汁留渣,再煎一次。可益氣養心安神。

②龍眼棗糕:龍眼肉50克、大棗15-20枚、山藥克、米粉0克、白糖適量。山藥去皮切塊;將米粉與白糖用清水合拌均勻,再調入龍眼肉、大棗、山藥,上籠蒸熟。可益氣養陰,補心安神。

(三)高血脂症

1、膳食原則

①高血脂多為痰、食、瘀所致,治療以化痰、消食、理氣化瘀為主。

②飲食清淡,多吃蔬菜瓜果,五穀粗雜糧。

③慎食肥甘油膩、糖果、粘滯不化的食物。控制食量,減少食鹽的攝入。

2、辨證藥膳

(1)痰濁內阻證:舌苔厚膩,身體肥胖。

①茯苓薏米粥:薏米50克、茯苓20克、粳米50克,小火煮熟食用。可健脾化濕。

②白術冬瓜湯:白術10克、冬瓜克。二物煮湯,淡食或少量食鹽調味。可健脾化濕利尿。

③決明子粥:決明子10克煎取汁液,粳米克煮粥,臨熟時調入決明子汁。可平肝潛陽潤便。

④降脂化濁飲:炒決明子5克、荷葉5克、澤瀉5克、生山楂5克。開水沖泡代茶飲。可降脂化濁。

(2)痰食阻滯證:脘腹飽脹,噯氣多屁

①清燉蘿蔔:胡蘿蔔、白蘿蔔各克。切成小塊,放入鍋內,加清水上火煮熟,以少量食鹽調味。可消食化滯

②消食餅:炒萊菔子30克、麥芽30克,研細粉,與麵粉克和成麵團,擀成薄餅烙熟。可消食化滯。

(3)氣滯血瘀證

①桔皮山楂茶:桔皮20克切絲,山楂20克切片,綠茶10克,一同放入茶杯中,開水沖泡15分鐘,代茶飲。可理氣消食活血。

②月季花茶:月季花50克,荷葉5克,綠茶10克。三物放入茶杯中,開水沖泡,溫浸10分鐘即可,代茶飲。可活備降脂。

養生謠

善心對世界,恬淡並虛無。消除貪嗔癡,德高性寬厚。經常偷著樂,切勿樂過頭。氣是惹禍根,酒是穿腸毒。飲食宜清淡,饑飽須適度。排便要通暢,睡眠應充足。循經拍推按,氣血暢通流。心靜身常動,健康又長壽。

(图文来源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yfena.com/jclss/163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