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安徽中医院肛肠中心王建民教授为主任医师、硕导、国家级名老中医传承人,在肛肠疾病诊治方面经验丰富。文章从“辨证对症,衷中参西;效法昔贤,活用经方;法不拘方,自拟新方”这三个方面,总结了王建民教授在肛肠病领域的学术特色和临证经验。
王建民教授系安徽中医院肛肠中心主任,教授,主任医师,中国中医药学会肛肠专业委员会委员、安徽省中医药学会肛肠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级名老中医传承人、安徽省名中医。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30年,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对环状混合痔、肛瘘、炎症性肠病、结直肠肿瘤及肛肠领域疑难杂症的诊治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王师业岐黄数十载,悬壶三十余载,医技精湛,勤求古训,博采众长,潜心探研,学验俱丰,医德高尚,治学严谨,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诊疗方法和辨治规律,并在临床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笔者有幸跟从王师,聆听其教导,受益颇多,为了更好地传承王师的学术思想,学生不揣浅陋,此略加钩辑,现将其临床经验及学术特色做如下探讨,以飨同道。
学术特色
1 辨证对症衷中参西
辨证是对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认识;而辨病是对疾病发展全过程的纵向认识。[1]王师认为,辨病有利于认识疾病的全过程,从而判断疾病整个过程的病因病机及特征;辨证主要从疾病的某一阶段表现入手,判断病变的部位和性质。病证结合,全面抓住疾病的本质。王师认为,病证结合不仅充实中医、加强中医现代化。同时,王师主张西为中用,中西互补。老师认为:中西医各有千秋,中医在疾病某一阶段整体把握上有优势,而西医的体格检查、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若纳入中医的辨证中,则有利于疾病的早期诊治,拓宽临床思路,为某些疾病在无证可辨之时提供理论支持。王师强调:病证结合,切莫西化,西医对疾病的诊断、全程发展的预判上更胜一筹。中医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医疗手段明确疾病的病因病理及诊断,结合现代诊疗技术判断病情预后。
2 效法昔贤活用经方
王师临证,善用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汤为李东垣所创,原方首见于《脾胃论》:“黄芪病甚,劳役热者一钱,甘草已上各五分,炙人参去芦,三分,有嗽去之,已上三味,除湿热烦热之圣药也”[2]。本方具有补益调中,健脾益胃,升举阳气,是治疗饮食劳倦气虚所致清阳下陷,及因气虚引起的一系列疾病。王师运用此方临证加减,治某些肛肠科疾病,取得理想效果,现举例如下。
治内痔出血症,症见便后肛门出血,血淡色清,时时坠胀不适,伴头晕目眩,神疲乏力,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细,证属气血两亏,责之脾虚失统,治宜益气健脾摄血,方用补中益气方加制首乌、槐花炭、地榆。
王师认为,内痔便血多属湿热下迫所致,便血日久,气血俱伤,由实转虚,气虚统摄无权则便血益甚,血出气耗更致气虚,如此往复,势必耗尽气血。治遵李东垣“血不能自生,得生气之药,血才自旺矣”之训,以益气健脾为主开其化源,佐以升提止血节其下流,中气旺盛,升降相司,血循正轨,气血充沛,则诸证悉平。治炎症性肠病,症见腹泻,泻前腹部隐痛不适伴肠鸣,满胀不舒,泻后稍缓,稍进油腻则腹泻加剧,大便常有黏冻,消瘦乏力,面萎黄,舌淡,苔白腻,脉濡缓,王师认为此证属脾虚失运,清浊不分,治当益气健脾,升清降浊,方以补中益气方加山药、防风、藿香、车前子治之。《金医翼》云:“必脾为胃行其津液者也,脾气衰弱,不能分布,则津液糟粕并趋一窍而下。”王师指出,脾虚失运,治疗当宗李士材治泻之“升提、淡渗、甘缓、燥脾”诸法,而补中益气汤正是揉此等治法于一方,故药到病除。
王师认为经方,用药严谨,寓意深刻,是医方之祖,可以通治内伤,外感以及内、外、妇、儿等各科疾病。他认为使用经方,只要辨证准确,效若桴鼓,但不能拘泥,必须切合病情,加减化裁。
3 法不拘方自拟新方
古人对遣方用药,论述颇多。如张介宾《论治篇》,徐灵胎的《用药如用兵论》等,乃各医家临证论治之揣摩,必深得要领。王建民教授亦认为:“医家临证,犹如兵家临阵,致胜大法,为深入其兵,排兵布阵”。吾师在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基础上,创制很多对肛肠领域难顽疾病的经验方,这些经验方疗效显著,花费少、毒副作用小。
王师自拟益气健脾通便方对慢传输型便秘患者效果显著。《景岳全书·秘结》曰:“阳结者邪有余,宜攻宜泻者也;阴结者正不足,宜补宜滋者也。知斯二者即知秘结之纲领矣。”王师指出,便秘治疗应以通下为主,但决不可单纯用泻下药,应针对不同病因采取相应的治法。“脾胃者,脾为仓廪之官,胃为水谷之海。胃主司纳,脾主消导,一表一里,一纳一消,运行不息,生化无穷......至于周身气血、遍体脉络、四肢百骸、五脏六腑,皆借此以生养”,王师认为,便秘的发病与脾胃运化受纳密切相关,病位在大肠,牵涉肺、脾、肾、肝等多脏,尤以脾、大肠为主。脾虚则运化失常,中焦气机升降失常,大肠传导失司,肠道积滞以致便秘,故本病治当以益气健脾润肠通便为主。方中用黄芪为补益脾气之要药,功善健脾益气、升阳举陷;白术甘温补虚,健脾益气,被誉“脾脏补气健脾第一要药”;白术、党参助黄芪补中益气;桔梗归肺经,提壶揭盖,宣开肺气而通二便,可用治癃闭,便秘;火麻仁润肠通便;陈皮健脾理气。本方运用大量补益脾气之药,使气旺则肠道传输有力,可谓“寓通于补”。诸药合用,以补求通,通中寓补,气旺则大便排出通畅。
临证经验举隅
1 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以腹部疼痛、腹泻、黏液脓血便[3]为主要临床表现。且此疾病反复难愈,病情轻重不一,对患者身心健康影响严重。中医学无UC之名,根据症状,可将其归为中医学“肠澼”“泄泻”“痢疾”“滞下”等。该病多由情志失节、饮食内伤、肝不疏泄、脾失健运、导致水湿集聚,日久蕴而化热,湿热相和,肠络受损。王师参照经典并结合现代药理,拟定肠炎Ⅰ号方其进行治疗UC-直肠型,疗效颇佳。对于湿热下注型UC直肠型,药液灌肠易于直达病灶,利于病灶部位溃疡愈合,防止反复发作。
肠炎Ⅰ号灌肠方中黄柏清热泻火,燥湿解毒;苦参清热燥湿,祛风杀虫;白及收湿止血敛疮生肌;仙鹤草止痢收敛杀虫止血;锡类散由珍珠、青黛、牛黄、冰片等组成,化腐、收敛生肌。黄柏还具有抗细菌和抗溃疡[4];苦参中含有多种生物碱,对急性菌痢、慢性阿米巴痢等有较好疗效[5]。诸药共奏清热燥湿止血、消肿生肌收敛作用,达到改善病情,防御肠道屏障的功能,促进肠道的修复。
2 肛瘘
中医对肛瘘的记载有着悠久的历史,自《山海经》就有瘘的记载,如“逝者不痈,可以为瘘”,《外科医案汇编》首载肛漏之名。肛瘘是一种以手术治疗为主的常见肛肠疾病,因肛门每日排便的特殊性,污染严重,故手术切口一般不予缝合。正如《理瀹骈文》所谓“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王师深谙其法,临证治疗肛瘘,自创白竭散,临床将白竭散均匀涂于创面,厚度为0.2cm。方中白及收敛止血、消肿生肌,现代研究,白及能抑制纤溶酶,增加血小板凝血功能,形成人工血栓。同时,它能增加巨噬细胞的数量[6],加强NK细胞性能,激活巨噬细胞,导致免疫调节因子进行表达[7],利于创面愈合。龙血竭活血散瘀、消炎止痛、收敛止血、生肌敛疮。《新修本草》曰:“金疮血出,破积血,止痛生肉。”现代研究,龙血竭黄酮类成分能改善血流变学,促进了角质形成细胞间游走,使其增殖[8-9],对瘢痕成纤维细胞具有显著抑制[10],加速创面的再上皮化,减少疤痕形成,提高愈合质量。
结语
王建民教授从事临床30年来,精于理论,勤于临床,勤求古训,好学深思,不随流俗,始终坚持中西医结合,与时俱进,其学术思想的形成是研读经典,博采众医家之长,并结合长期临床实践,不断探索的结晶。吾等后辈当继承王教授的学术精髓,更当秉承其严谨治学,刻苦专研,不断创新实践的精神,将学习中医理论思想经验与临床实践融会贯通,并进行创新,以期进一步推进中医治疗肛肠疾病的水平。
参考文献
[1]俞芹,谢兆丰,薛博瑜.谢兆丰教授学术思想纂要[J].四川中医,,32(11):3-5.
[2]李东垣.脾胃论[M].文魁.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32-33.
[3]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30(5):-.
[4]徐涛.中药黄柏的现代药理作用研究[J].中国中医药咨讯,
,2(34):.
[5]王晓敏.苦参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10(24):18.
[6]孙仁山,陈晓红,程天民,等.白及对大鼠创面愈合几个要素的
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9:.
[7] LiuF,FungMC,OoiVEC,etal.Inductioninthemouseo--fgeneexpressionofimmunomodulatingcytokinesbymushroompolysac-charide-pro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