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科学防癌关爱生命

本周是第23届4.15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今年的主题是“科学防癌、关爱生命”,副主题为“加强健康教育、远离不良习惯”。小编将分科普篇、检测篇、治疗篇和研究进展篇,分别给大家介绍在科学防癌、肿瘤防治方面的相关知识,希望大家拥有健康的生活习惯、了解癌症早期检测和科学治疗的知识,远离癌症。

01

科普篇

年,中国抗癌协会倡导将每年的4月15日—21日规定为“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旨在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抗癌、防癌科普知识,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防癌意识、增进科学知识,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抗癌事业和科普工作的健康发展。

年,我们迎来了第23届4.15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今年的主题是“科学防癌、关爱生命”,副主题为“加强健康教育、远离不良习惯”。

癌症是造成人类死亡的“罪魁祸首”之一,让很多患者、家庭承受巨大的负担。无论多年幼多年老,无论多贫穷多富裕,癌症都有可能发生。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数据,年全球有万人死于癌症,几乎占据了全球死亡人数的1/6。同时,全球每年有多万新发癌症病例。

那么,中国的癌症大数据又是如何呢?年初,国家癌症中心赫捷院士和陈万青教授带领团队,在神级期刊CACancerJClin(IF:.8)上发布了年中国癌症统计数据。报告揭示,年我国估计有.2万个癌症新发病例,相当于平均每天会增加1万2千名癌症新诊断病例。同时,年癌症死亡病例为.4万,平均下来每天超过人死于癌症!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癌症导致的许多死亡是可以避免的。通过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远离烟草以及计划免疫等防止出现致癌性感染的公共卫生措施,就可预防30%-50%的癌症。另有一些癌症可以在早期发现、得到治疗和治愈。即使在癌症晚期,也可通过良好的姑息治疗来缓解患者的痛苦。

什么是癌症?

癌症是一组可影响身体任何部位的多种疾病的通称。癌症定义的一个特征是快速产生异常细胞,这些细胞超越其通常边界生长并可侵袭身体的临近部位和扩散到其它器官。后者被称之为转移。转移是癌症导致的一个主要死因。

癌症(Cancer)、肿瘤(Tumor)两个词经常被通用,很多人好奇它们之间的区别。参考杜克大学分子癌症生物学博士李治中的文章——《可能是关于癌症最好的深度科普》,肿瘤的关键词是“固体”,而癌症的属性是“恶性”,所以恶性固体肿瘤就是癌症,血液癌症不是肿瘤,良性肿瘤不是癌症。用数学公式来表示的话:癌症=恶性肿瘤+血癌;肿瘤=良性肿瘤+恶性肿瘤;良性癌症=说错了。

哪些癌症最高发?

从全球来看,年造成男性死亡的5种最常见癌症(按发生频率由高到低)分别是:肺癌、肝癌、胃癌、结肠直肠癌、前列腺癌。而对于女性而言,最常见癌症为:乳腺癌、肺癌、结肠直肠癌、宫颈癌和胃癌。

在我国不同地区不同的生活习惯也造成地域不同,癌症分布不同。想了解这些不同地区分布有哪些高发的癌症,请看关于中国癌症地图的科普视频:

癌症之所以让人畏惧,是因为癌症是“内源性疾病”,癌变细胞除了无限增殖之外,还易转移。此外,癌症并不是单一疾病,存在异质性。即便是一种癌症也存在很多分型。这也是为什么强调癌症“个性化医疗”的原因。

癌症发生的原因?

癌症发生的原因是基因突变。我们体内大概有两万多个基因,真正和癌症有直接关系的的大概一百多个,这些癌症基因中突变一个或者几个,癌症发生的概率就非常高。诱导基因突变的因素有很多,包括遗传因素、病毒感染、精神压力等内因以及环境污染、不良饮食等外因。

大约三分之一的癌症死亡源自五种主要行为和饮食危险因素:高体重指数、水果和蔬菜摄入量低、缺乏运动、使用烟草以及饮酒。烟草使用是最为重要的致癌危险因素,造成约22%的癌症死亡

老龄化是癌症形成的另一个基本因素。癌症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显著升高,极可能是由于生命历程中特定癌症危险因素的积累,加上随着人们逐渐变老,细胞修复机制的有效性呈下降趋势。

如何积极防治癌症?

目前,30%-50%的癌症可以通过避免危险因素得到预防,癌症负担也可以通过癌症早期发现和癌症患者管理降低下来。如果做到早期诊断和充分治疗,许多癌症会有很高的治愈率。

其中,常见的危险因素包括:烟草使用,包括卷烟和无烟烟草;体重超重或肥胖;不健康饮食,水果和蔬菜摄入量低;缺乏身体活动;饮酒;性传播人乳头瘤病毒感染;获得肝炎或其它致癌性感染;电离和紫外线辐射;城市空气污染;家用固体燃料产生的室内烟雾。

透过庞大的患癌数据分析,慢性感染、吸烟及污染等是导致中国癌症个案急速上升的重要原因。约60%的癌症死亡可以通过减少可控危险因素暴露来预防,后天因素在致癌原因上占据主导地位。

所以专家指出,通过改善空气、水、土壤和食物污染,以及建立和遵循良好的生活方式,完全有可能把中国人的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降低,中国人完全可以远离癌症。目前,我国的肿瘤防治情况呈“三三分”,即30%的患者能被治愈;30%的患者经过治疗可以获得较长的生命;还有30%的患者经过治疗,可以大幅提高生活质量。

02

检测篇

癌症早发现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年世界卫生组织曾提供数据显示,40%的癌症患者通过预防避免癌症,40%可以通过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而治愈,20%可以带癌生存,这种比例充分说明了癌症早发现早诊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癌症常用的检查手段有生物物理检查和组织细胞学检查。生物物理检查主要包括X光、CT、MRI、内镜等,这些检查方法一般只能发现直径1~2cm的肿瘤。然而,多数肿瘤从癌前病变发展到0.5cm以上的占位性病变,需要5~10年的时间。组织细胞学检查是肿瘤诊断的金标准,但需在生物物理检查之后,才可通过刮片、穿刺或手术活检取得标本。此时,部分肿瘤已经处于中晚期,甚至有的已经发生了转移,丧失了最佳的治疗时期。目前肿瘤标志物检测是早期发现无症状微灶肿瘤的唯一途径。

肿瘤标志物——癌症早期检测的“哨兵”

肿瘤标志物又称肿瘤标记物,是指特征性存在于恶性肿瘤细胞,或由恶性肿瘤细胞异常产生的物质,或是宿主对肿瘤的刺激反应而产生的物质,并能反映肿瘤发生、发展,监测肿瘤对治疗反应的一类物质。肿瘤标志物存在于肿瘤患者的组织、体液和排泄物中,能够用免疫学、生物学及化学的方法检测到。

常用肿瘤标志物项目

有癌细胞≠患癌

经常有体检者拿着肿瘤标志物检查结果“我的肿瘤标志物检查数值为何不是‘零’?是不是说明我体内有癌呢?”。

事实上,我们人体每天大约产生一万个癌细胞,所以几乎所有的肿瘤标志物检查结果都不会是“零”,有一个正常范围,只要数值在正常范围内就是正常的。体内有癌细胞,不意味着就会得癌。由于人体正常的免疫功能能够及时地将癌细胞吞噬,所以一般人不易得癌。

5种人可做肿瘤标志物筛查

40岁以上健康人群;

身体出现了“癌症信号”者;

严重污染厂矿企业的从业者;

长期接触致癌物质人群;

癌症高发区或有癌症家族史的人群。

液体活检——癌症早期检测的“尚方宝剑”

液态活检是一种先进的癌症诊断技术,利用体液如血液、脑脊髓液(脑脊液)、血浆以及尿液进行癌症检测,也是癌症早期检测中十分具有前景的技术。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诊断技术,液态活检以循环肿瘤DNA(ctDNA)、循环肿瘤细胞(CTC)及外泌体作为癌症诊断的生物标志物,可以帮助临床医生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监测疗效、判断耐药性等。与传统的传统的临床诊断手段,液体活检技术具有简便、安全、无创、实时等特点。

液体活检主要以ctDNA、CTC及外泌体作为肿瘤诊断的生物标志物,那么这三者在具体应用中到底有什么区别呢?我们来看看下表。

表格来源:《NatureReviewsClinicalOncology》杂志







































吉林白癜风医院
白癜风早期



转载请注明:http://www.yfena.com/jclhl/107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