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干货2018临床执业医师实践技能

动脉血栓的临床表现

  动脉血栓形成又称白色血栓,主要是由血小板和纤维蛋白组成,通常发生在血流较快而血管壁有损伤的部位,或血管异常部位。血小板只黏附在病变的血管壁上,形成血小板血栓,血液通过时可有纤维蛋白在局部形成,并附着于血小板血栓表面。纤维蛋白丝上残留的凝血酶又可以使血流中血小板附着于纤维蛋白丝上,结果形成血小板和纤维蛋白一层一层地反复覆盖,纤维蛋白丝也可以网住部分红细胞和白细胞。如果血栓的头、体、尾3部分明显即称混合血栓。及至血小板血栓逐渐长大,则可以闭塞血管,影响血流,引起该病变动脉所支配的组织缺血、缺氧,发生严重的缺血性损伤。常见的有心肌缺血、梗死、脑动脉栓塞、肠系膜动脉栓塞及肢体动脉栓塞。表现为心绞痛、偏瘫、意识障碍,肢端疼痛及肢体缺血性坏死等。血栓脱落可随动脉血流进入较小的动脉内引起栓塞。常见于脑、脾、肾等器官。若栓塞发生在冠状动脉或脑动脉分支,常可危及生命。动脉血栓形成和栓塞是两种不同病因所致的动脉闭塞性病变。

肾上腺危象临床表现

  它的典型临床表现就是阵发性高血压(一会高一会正常),阵发性高血压=嗜铬细胞瘤,嗜铬细胞瘤也会出现低血压,是因为儿茶酚胺用光啦.就到了传说中的危象。

  3个危象:甲状腺肾上腺功能危象--先垂体功能减退,粘液性水肿昏迷--甲减危象,高血压低血压交替出现--嗜铬细胞瘤危象。

胸壁痛

  引起胸壁痛的原因包括胸壁软组织、骨骼和神经病变。胸壁疼痛和胸膜性胸痛的区别在于深呼吸对于胸壁疼痛基本没有影响或影响很少,咳嗽和躯体运动可以明显加重胸壁疼痛,而且疼痛在两次咳嗽的间期持续存在。

  疼痛较局限,定位准确,按压疼痛部位往往可使疼痛加重,并且性质与患者的感觉相同。带状疱疹所致胸痛常呈“烧灼样”,治肋问神经走行区域分布,不超过前正中线。肋问神经炎常为刀割样疼痛,病变区域可有痛觉过敏或麻木。肋软骨炎则常见于第2~4肋软骨,局部可有包块,压痛阳性。

纵隔性胸痛

  纵隔内脏器包括气管、食管、胸腺、心脏、大动脉等,这些部位的病变都可能引起胸痛。纵隔性胸痛由内脏神经支配,疼痛常常位于胸骨后或心前区,也可以放射到颈部、上臂甚至背部。疼痛的性质、程度、放射部位以及疼痛的诱因对相应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心绞痛是胸痛的常见病因,由心肌缺血引起,为压榨样或绞窄样疼痛,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急性心肌梗死时可以出现性质相近但更为严重而持久的缺血性胸痛。性质类似的胸痛还见于大块肺栓塞,是由肺动脉压力急剧升高所致。二尖瓣狭窄或反复的肺动脉栓塞可引起严重的慢性肺动脉高压,亦可出现胸痛。急性心包炎所致的胸痛可因呼吸、吞咽或弯腰而加重。主动脉夹层的胸痛特点为突然出现的剧烈的撕裂样胸痛,可以放射到背部、延伸到腹部甚至下肢。食管疾病引起的“烧灼样”疼痛往往与进食有关。

胸膜性胸痛

  胸膜性胸痛的特点是胸痛和呼吸有关,呈锐痛,深吸气时加重,呼气或屏气时变为钝痛或消失。胸膜性胸痛的感觉源于壁层胸膜受到刺激。胸膜性胸痛常见于胸膜疾病,如胸膜炎、气胸,以及累及胸膜的肺实质疾病,如肺炎、肺栓塞和恶性肿瘤等。胸膜性胸痛的差异程度较大,轻度胸痛在深吸气末出现,而较严重的胸痛在吸气较浅的时候即会出现。

  不同疾病引起胸膜性胸痛出现的速度和伴随症状不同。急骤发生的胸痛常见于气胸、肺栓塞;较快出现的疼痛伴咳嗽、发热见于肺炎、脓胸;缓慢起病的胸痛伴疲乏、体重下降者应考虑结核和肿瘤。

胸痛病因

  (一)概述

  胸痛是门诊患者就诊的常见原因。可以由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纵隔内其他器官或脊柱病变引起。另外,有相当数量的胸痛与精神因素有关。

  (二)常见病因、发生机制和临床特点

  各种炎症或物理因素刺激肋间神经、脊髓后根传人纤维。支配心脏及主动脉的感觉纤维、支配气管、支气管及食管的迷走神经感觉纤维和隔神经均可引起胸痛。最常见的胸痛是心脏疾病引起的胸痛。大部分非心源性胸痛源自于胸膜或胸壁,壁层胸膜有痛觉神经分布,主要来自于肋问神经和隔神经。神经末梢对于炎症和胸膜的牵拉敏感,而不像以前认为的那样是由于脏层和壁层胸膜的摩擦所致。肺组织和脏层胸膜缺乏痛觉感受器,因此肺实质即使有严重的病变也可以没有胸痛发生。

脓胸

  急性脓胸表现与胸腔积液相同。慢性者由于胸膜增厚伴多房性包裹性脓液。常发生胸廓塌陷、肋间隙变窄,纵隔向患侧移位,横膈上升等表现。慢性脓胸可累及肋骨,引起骨膜炎或骨髓炎,亦可伴有支气管胸膜瘘。

局限性(包裹性)胸腔积液

  (1)肋胸腔包裹性积液:胸膜炎时,脏层、壁层胸膜发生粘连使积液局限于胸腔的某一部位,为包裹性积液。积液多包裹在腋缘或靠后侧胸壁。当转动病人到切线位置时,可显示从胸壁向胸内凸出的半圆形或纺锺形均匀的浓密影,边缘锐利。

  (2)叶间积液:叶间积液可局限于叶间裂,但多与游离性胸腔积液并存,或系游离性积液进入叶间裂。包裹在叶间胸膜腔者则显长圆形或梭形均匀浓密影,其长轴沿叶间延伸。液体量多时,可呈球形。

  单侧,以右侧多见。因液体将肺下缘向上推移,故x线表现为肺下野密度增高,与膈影相续,而上缘呈上突的圆顶状,易误为膈升高。但肺下积液有以下特点:①“膈圆顶”最高点偏外侧1/3,肋膈角变深、变锐;②透视下见肝脏下界位置正常;③仰卧位透视,由于液体流至背部胸腔,表现为患侧肺野密度均匀增高,同时可见患侧膈顶位置正常。并无真正升高。④向患侧倾斜60°时,可见游离积液的征象;少数肺底胸膜粘连,而液体不能流动,x线见之如球形影,此时可做超声检查或人工气腹以确定诊断。

游离性胸腔积液

  (1)少量积液:积液首先聚积于后肋膈角,立位x线检查难以发现,用向一侧倾斜60°或侧卧位或加用头高脚低水平x线投照,方能表现ml左右的积液。x线表现为液体沿胸壁内缘形成窄带状均匀致密影。积液量在-ml以上的积液,立位观显示,外侧肋膈角变钝、填平。或许见到肋膈角沿侧胸壁有向上延伸的带状影。

  (2)中等量积液:液体量较多时,由于液体的重力作用而积聚于胸腔下部肺的四周,表现为胸下部密度均匀增高致膈影消失。

  (3)大量积液:液体上缘可达第二肋间。一侧胸部显示为均匀浓密影,有时仅肺尖部透明。并有同侧肋间隙增宽,及膈下降、纵隔向对侧移位。

淋巴结肿大的临床表现

  淋巴结肿大可以是局部的肿大,也可以是全身性肿大,或开始为局部肿大,以后发展为全身性肿大,可由许多疾病引起,病因不同,临床表现各异。

  1.局部淋巴结肿大表浅淋巴结呈组群分布,一个组群的淋巴结收集一定区域内的淋巴液,如颌下淋巴结群收集口底、颊黏膜和牙龈等处的淋巴液。因此当局部淋巴结肿大时,除去可能为全身性淋巴结肿大的早期表现外,应有其所收集淋巴液的区域外伤、感染或肿瘤性疾患的表现。

  2.全身性淋巴结肿大一般认为有两组群以上的淋巴结同时肿大称为全身性淋巴结肿大。

  (1)良性反应性淋巴结肿大:多有明确的发病原因,会出现原发病的表现。淋巴结病理显示非特异性增生,淋巴结的基本结构存在,未被破坏,临床呈良性经过,随着病因去除,在一定时间内可以完全恢复。

  (2)恶性肿瘤性淋巴结肿大:临床多无明确的发病原因,淋巴结呈进行性无痛性肿大,内部淋巴结明显肿大时,可有局部受压的表现。典型淋巴结病理显示正常结构被破坏,临床呈恶性经过,预后很差。

  (3)介于良恶性之间的淋巴结肿大:临床易误诊为恶性。但部分最终可转变为恶性。

腹部肿块

  (一)概述

  腹部肿块是正常局部解剖之外病理新生物的占位病变,是腹部外科、泌尿外科、妇产科、消化内科常见的临床体征。多因患者种种不同症状的描述和查体发现,但也有因腹部肿块为主诉而就诊者。针对腹部肿块要明确的重要问题,首先是定位、其次是定性、最后判断全身病理改变及其程度,从而决定处理方法的可行性、可能性和效果。

  (二)发生部位

  明确定位对于全身病理改变的认识、手术方案的设计和预后判断非常重要。

  1.按腹部解剖腹部肿块可分腹壁、腹腔和腹膜三个部位。根据解剖关系不同各有不同特点:

  (1)腹壁肿块:相对少见,多属良性病变。因为与腹壁肌肉层关系密切,故突出表现是:让患者双下肢伸直并抬头,因腹直肌和腹内外斜肌收缩,可使肿块突出明显,可清楚触诊肿块的质地,表面状况和疼痛状况,甚至可望诊清楚肿块的状况,如果平卧,屈曲双下肢,自然呼吸,放松腹壁,触诊肿块则不太清楚,望诊常常看不到肿块。常见病变有脂肪瘤、纤维瘤、肉瘤、血肿或腹壁疝。

  (2)腹腔肿块:最常见、最难诊断的一种。可能发生在腹部的各种器官,可包括恶性和良性肿瘤、梗阻性包块,还有一般和特殊感染性病变等。常常伴有不同症状,产生不同病理生理变化,主要因占位和压迫作用产生不完全和完全性梗阻表现,从而影响或破坏正常通行,其次可因出血表现贫血、消化道出血和脓血便的临床表现。查体的特点是:让患者膝胸位,因腹前壁和腹腔内腔下垂,肿块可随之下垂,触诊较清楚。

  (3)腹膜后肿块:临床常见,多为恶性病变。早、中期多无临床症状。因居腹膜后,缝隙极小,故其特点是:固定,触诊深较困难。查体特点是:让患者膝胸位,因为肿块不随腹腔器官下垂而下垂,触诊更困难、不清楚,这是区分腹腔内和腹膜后占位病变的主要方法。

  2.不同器官可发生在腹腔和盆腔内各种器官,因不同器官生理功能不同,因而可伴随

  不同症状和病理变化。

  (1)胃部肿块:多居上腹部(剑突下方或脐右上方),恶性癌肿多见。临床特点是:肿块硬,不光滑,活动度小(仅可能上、下移动,部分能左右活动)有轻压痛。最常见症状是:晚期胃癌的临床表现,特别应注意是否伴有腰背部痛,若有则提示癌肿已浸润达胰腺,手术切除困难或肿块已无法切除。最常见疾病是:胃癌、胃肉瘤。

  (2)十二指肠肿块:居右上腹,良性病变,肿块特点是:软,为扩张的十二指肠,固定,多在进食后触诊明显,同时伴上腹胀、消化不良或呕吐,进食后取膝胸位,抬高臀部,解除肠系膜上动脉对十二指肠的压迫,30分钟后症状可缓解。常见疾病是:十二指肠淤积症。

  (3)小肠肿块:多在脐周,中腹部,梗阻性最多见。肿块可以是腊肠型或团块型(提示为:肠扭转、肠套叠、肠粘连、肠内粪块),可见肠型,肠鸣音亢进,可闻及气过水声,有压痛和反跳痛。大多伴有典型肠梗阻临床表现和病理改变。

  (4)回盲部肿块:在右下腹,可因炎症、肿瘤和结核所致。临床特点是:较硬、不光滑、固定、压痛。因不同病因而有不同症状。常见疾病有阑尾周围脓肿、盲肠肿瘤及盲肠结核。

  (5)结肠肿块:在右腹部,左腹部及上腹部,多为癌肿性。特点是:左、右腹部的肿块,多发生在升结肠、降结肠、肝曲或脾曲,因解剖位置较深、恶性多,故肿块硬、不光滑、固定、轻压痛;在上腹部、左下腹部的肿块多发生在横结肠和乙状结肠,肿块质硬,多为肿瘤性,团块状多为肠扭转、粪块、尚光滑、活动度大(上腹部肿块可上、下活动,不能左右活动,左下腹部肿块可左右活动,上下活动度小),有轻压痛或明显压痛;结肠肿块伴有的症状最多为大便习惯改变,有黏液血便,大多数伴随阵发性腹痛;右腹部肿块多伴随贫血,左腹部肿块多伴随肠梗阻症状。常见疾病有结肠癌、结核病及克罗恩病。

  (6)盆腔肿块:居下腹部,多因卵巢肿瘤、囊肿及膀胱充盈膨隆发生。

  (7)肝部肿块:居右上腹部或剑突下。特点是多随呼吸上下移动。中等硬、结节状,有压痛,伴随症状有肝区疼痛、肝硬化症状、消化不良、乏力、黄疸等症状,多因肝癌所致。发热、肝区胀痛,可因细菌性肝脓肿所致。常见疾病有:肝癌、肝血管瘤、肝脓肿。

  (8)胆囊、胆总管肿块:右上腹,随呼吸上下移动,张力大,有压痛。伴有发热、寒战,持续性疼痛、莫非氏征阳性,多因胆囊炎症所致;有晚期癌症表现,出现黄疸、消化不良多因胆囊癌发生,早期诊断较困难;出生后出现消化道症状,隐形,多为先天性胆总管扩张。

  (9)胰腺肿块:部位深,居腹膜后,活动变小,可呈实性(肿瘤),也可呈囊性(假性胰腺囊肿),伴有无痛性、进行性黄疸,多为胰头肿瘤,进行性消瘦、乏力,有背痛多为胰体肿瘤,有胰腺炎或外伤史,病史长,伴上消化道受压迫症状,多为胰腺假性囊肿。

  (10)肠系膜肿块:可上下左右活动,活动范围大,多呈圆形,轻压痛。消化道症状轻。良性多,但也有结肠肿瘤的转移病灶。

  (11)大网膜肿块:可上下左右移动,但活动范围小,大多数不规则(粘连或包绕炎症病灶、肠管等所鳓,有压痛。

血尿的病史

  1.近期有无呼吸道感染史:呼吸道感染1周内出现血尿者,常考虑慢性肾炎急性发作;数小时至3天内发病者,应想到IgA肾病;感染后l0~14天血尿者,应多考虑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炎。

  2.有无引起血尿的全身疾病史:

  (1)血液病史: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血友病等,均可出现血尿。

  (2)感染性疾病史:感染性心内膜炎、败血症、流行性出血热、猩红热、钩端螺旋体病、丝虫病等,亦可有血尿。

  (3)风湿病史: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节性多动脉炎等结缔组织病可有血尿。

  (4)心血管病史:高血压肾、慢性心力衰竭(淤血肾)等亦可有血尿。

  (5)内分泌代谢疾病:痛风肾病和糖尿病肾病有时可出现血尿。

  3.有无尿路邻近器官疾病史:如前列腺炎或肿瘤、急性阑尾炎、盆腔炎、输卵管炎、直肠癌、结肠癌、宫颈癌等病变累及泌尿系统时,可有血尿。

  4.有无应用可致血尿的药物史:磺胺类、甘露醇、抗凝剂、环磷酰胺等药物可导致血尿。

  5.有无肾区外伤史:肾挫伤、挤压伤或尿道损伤可有血尿。

  6.有无泌尿系统结石、结核和肿瘤等:泌尿外科疾病这是引起血尿的常见原因。

  7.血尿是否与剧烈运动有关:运动后血尿称“特发性血尿”。

  8.伴随症状:

  (1)伴肾绞痛者,常为泌尿系结石,血尿常发生于肾绞痛发作后。

  (2)伴排尿时痛、尿流突然中断或排尿困难者,常提示膀胱或尿道结石。

  (3)伴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者,提示尿路感染,如肾盂肾炎或膀胱炎、尿道炎等泌尿生殖系结核为特异性尿路感染,亦常见血尿。

  (4)伴寒战、高热及腰痛者,可能为肾盂肾炎。

  (5)伴高血压、水肿者,多见于肾炎。

  (6)伴肾肿块者,应想到肾肿瘤、多囊肾;肾肿瘤者,常为无痛血尿,且常有贫血。

  (7)伴皮肤黏膜出血,见于血液病、传染病及其他全身性疾病。

  (8)伴乳糜尿者,应先考虑丝虫病。

淋巴水肿分期

  Ⅰ期淋巴水肿的特征

  肿胀经过夜间卧床休息后可消退,极少发生急性细菌感染或少有难闻的气味。

  Ⅱ期淋巴水肿的特征

  肿胀经过夜间卧床休息后不能消退,偶然有急性细菌感染、皮肤破损或有轻度臭味。

  Ⅲ期淋巴水肿的特征

  肿胀经过夜间卧床休息后不能消退,肿胀的皮肤上有一个或多个皮肤皱褶,偶然有急性细菌感染,常有皮肤破损和明显的臭味。

  Ⅳ期淋巴水肿的特征

  皮肤组织极度纤维化伴表皮角化及棘状物生成,肢体异常增粗,肿胀经过夜间卧床休息后不能消退,并伴有瘤状突出物。肿胀的皮肤上有凹凸不平的硬结或瘤状结节,部分病人偶然有急性细菌感染,常有皮肤破损和臭味。

  Ⅴ期淋巴水肿的特征

  肿胀经过夜间卧床休息后不能消退,并伴有皮肤深皱褶。偶然或经常发生急性细菌感染,大多数病人在脚趾或皮肤深皱褶间有皮肤破损和臭味。肿胀可扩展到膝以上。

  Ⅵ期淋巴水肿的特征

  肿胀经过夜间卧床休息后不能消退,并伴有苔藓样足。在足(特别是脚趾)有许多很小、集聚成片的长形或圆形结节,形成苔藓样表现,称为苔藓样足。有急性细菌感染,几乎所有的病人在脚趾间有皮肤破损和臭味,常伴有皮肤裂口。

  Ⅶ期淋巴水肿的特征

  肿胀经过夜间卧床休息后不能消退,并伴随病人生活自理障碍,经常有急性细菌感染,巨大的下肢或上肢皮肤深皱褶,在深皱褶内和脚趾间有持续的皮肤破损和明显臭味。大多数病人的肿胀可扩展到膝以上。此期的病人不能独立进行日常活动。

尿路梗阻的临床表现

  1.肾结石

  男性多见,多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腰痛,如结石较大,则表现为腰部酸胀不适,钝痛或隐痛。小结石移动度大,可突然造成梗阻导致肾绞痛。肾绞痛为突发性严重疼痛,先从腰部或胁部开始,沿输尿管向下放射到膀胱甚至睾丸,腹痛多为阵发性,伴血尿(多数为镜下血尿),可伴恶心呕吐,查体肾区叩痛。

  2.输尿管结石

  男性多见,典型的临床表现是输尿管绞痛和血尿,绞痛沿输尿管向外阴部和股内侧放射。查体:沿输尿管走行区的深在压痛。

  3.膀胱结石

  下腹部疼痛、排尿困难和血尿。

  4.尿道结石

  会阴部剧烈疼痛后出现急性排尿困难,甚至急性尿潴留。病人常能指明排尿受阻的部位。

消瘦的病因

  1.内分泌代谢疾病甲亢、糖尿病、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

  2.消化与吸收障碍性疾病。

  3.慢性消耗性疾病。

  4.药物因素。

  5.严重创伤与烧伤所致的消瘦。

黄疸伴随症状

  1、黄疸伴发热见于感染或肝细胞坏死,也可在急性溶血时出现。

  2、黄疸伴有右上腹剧痛或绞痛者需考虑胆道结石、胆道蛔虫病、肝脓肿及重症肝炎病人。急性全腹剧痛见于胆囊穿孔、肝脓肿破裂或原发性肝癌溃破。钝痛者的鉴别诊断面很广,除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炎外,亦可见于肝脓肿、硬化性胆管炎、原发性肝癌、肝脏淤血等。无痛性深度黄疸见于胆道癌、壶腹癌、胰头癌或胆总管嵌顿性结石。晚期胰腺癌则常伴有腰背或中上腹疼痛。

  3、黄疸伴肝脏轻至中度肿大,质软偏中,可见于多种原因的肝炎或肝外梗阻性胆汁淤积。肝脏缩小提示为重症肝炎或肝硬化。近期肝脏明显肿大,但质中而表现光滑,多见于肝脓肿或淤血。肝脏明显肿大,质地坚硬,表现有大小不等的结节者,多见于原发性肝癌,但有时还需与坏死性肝硬化相鉴别。

  4、黄疸伴脾大者可见于感染性脾肿大(病毒性肝炎、疟疾、钩端螺旋体病、败血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充血性脾肿大(门脉性肝硬化、胆汁性肝硬化、脾静脉为转移性肿瘤所压迫或阻塞)、增生性脾肿大(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5、胆囊肿大黄疸时如可触及肿大的胆囊,表面光滑或呈囊样感,可移动而无明显压痛,提示肝外梗阻,常见于胰头癌、胆总管癌。胆囊肿大,质坚硬而有结节感者,应考虑胆囊痛。

  6、黄疸伴腹水者见于急性、亚急性肝坏死或晚期肝硬化。如腹水为血性或渗出性,除硬化合并感染外,往往为癌转化。

胃镜的内窥镜

  金属硬管式结肠镜又称乙状结肠镜,常用于乙状结肠和直肠病变的检查,或采标本送病理或病原体检查。检查前病人需行清洁灌肠,在膝肘位进行检查。纤维结肠镜外形与纤维胃镜相同,有长、中、短3种规格。呼吸系统所用的内窥镜包括支气管镜、胸腔镜和纵隔镜。金属硬管式气管镜只用于小儿气管异物的取除。广泛应用的纤维支气管镜外形与纤维胃镜相似,但镜身细短。除严重的心肺功能不全者外,大部分人均可做此项检查,是用于支气管、肺、胸膜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较简便安全的方法。对肺癌诊断的阳性率较高。

  对肺结核尤其是支气管内膜结核诊断的阳性率更高。也可用于抢救危重病人。胸腔镜用来诊断胸腔和肺部疾患。将内窥镜置入泌尿系统(膀胱、输尿管、肾盂),可对泌尿系统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宫腔镜为金属硬管式,受检者排空膀胱后取截石位,不需麻醉,精神紧张者可于术前肌注镇静药。腹腔镜多为金属硬管式,必须在无菌条件下使用,以免引起腹腔感染。眼底镜又称检眼镜,除直接观察视神经、视网膜等病变外,还可通过眼底血管的变化判定高血压、动脉硬化的程度,以及根据视神经乳头水肿情况判断脑水肿状况。

激素依赖性皮炎

  ①同一部位外用高效皮质类固醇激素3周以上,皮肤出现红斑、丘疹、干燥脱屑、萎缩、萎缩纹、毛细血管扩张、紫癜、痤疮、色素沉着异常、酒渣鼻样皮炎、口周皮炎、光过敏、多毛、不易辩认的癣,鱼鳞病样变化等继发症状等。

  ②应用激素药物后,原发病病情虽可得到迅速改善,一旦停药,1-2日内,用药部位皮肤又会发生显著红斑、丘疹、皲裂、脱屑、小脓疮、瘙痒和触痛等症状。当再用该药,上述症状和体征会很快减退,如再停用,皮炎症状又迅速再次发作,而且逐渐加重,对激素的依赖性较为明显,尤其以面部、外阴部多见。

  ③局部有明显自觉瘙痒或灼热感。

脾脏触诊

  ①平卧位触诊:被检查者仰卧,两腿屈曲。检查者站在被检查者的右侧,左手绕过腹前方,手掌置于左腰部第7~10肋处,试将其脾从后向前托起,右手掌平放于左上腹部,与肋弓大致成垂直方向,配合呼吸,以手指弯曲的力量下压腹壁,直至触及脾缘(5分)。如脾脏中度以上肿大时,亦可以右手单手触诊。

  ②侧卧位触诊:当平卧位触诊不到脾脏时,嘱被检查者取右侧卧位,右下肢伸直,左下肢屈曲,此时用双手触诊法(5分)。

导尿术注意事项

  1.用物必须严格消毒灭菌,并按无菌技术操作原则进行,防止尿路感染。导尿管选择大小应适当。

  2.导尿过程中,嘱病人勿移动肢体,以保持原有的体位,避免污染无菌区。

  3.女病人导尿时,操作者要仔细辨认尿道外口的位置。导尿管一旦误人阴道,应立即更换导尿管后再重新插入。

  4.男性尿道较长,有三个狭窄两个弯曲,因此,插管时动作要轻、稳、准。如在插管过程中受阻,稍停片刻,嘱病人做深呼吸,减轻尿道括约肌的紧张,再缓缓插入导尿管,切忌用力过猛过快而损伤尿道黏膜。

  5.若膀胱高度膨胀,第一次放尿不应超过0ml,以免导致虚脱和血尿。

  6.留置导尿术常选择双腔气囊导尿管,根据气囊尿管的特殊结构,一般将尿管插入膀胱见尿后需再插入6cm以上,注入无菌生理盐水5~10ml,并下拉尿管至有轻微阻力感即可,避免对尿道的损伤。留置导尿如超过3~4周以上,为保持膀胱容量,应采用间断引流的方法,可将引流橡皮管夹住,每3~4h开放1次。

  7.留置导尿管时,应每天消毒尿道外口,引流袋每天更换1次,导尿管5~7天更换1次,留置导尿应接冲洗装置,以免置留过久而有尿盐沉积堵塞或发生感染。

恶性淋巴瘤的体征

  由于病变部位及范围的不同,淋巴瘤的体征表现变化多端。原发病变可见于淋巴结也可见于淋巴结以外的器官,如扁桃体、鼻咽部、胃肠部、脾脏、骨骼及皮肤等处,结外病变尤多发于非霍奇金淋巴瘤。疾病传播方式有从原发部位向邻近淋巴结依次传播者如霍奇金病,也有越过邻近而向远处淋巴结传播者,常见于非霍奇金淋巴瘤。非霍奇金淋巴瘤政治家可以多中心发源,所以疾病早期常已全身播散。淋巴瘤可以仅有单组淋巴结肿大而不伴有全身症状,也可无浅表淋巴结肿大而有全身浸润,并伴有相应症状和体征。霍奇金病常以浅表淋巴结肿大为首见体征,原发在淋邓结以外组织器官者仅9%,而非霍奇金淋巴瘤原发在淋巴结以外者较多见,转化为白血病也不少。

长按







































北京中科医院曝光
北京治疗白癜风较好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yfena.com/dljcy/9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