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专栏肠内营养实施的难点

肠内营养(EN)因具备简便、安全、价廉、并发症少、合乎生理等优点,在临床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及应用。但由于医务人员对之认识的不足以及使用的不规范,在EN的实施过程中仍遇到许多难点,从而影响了EN的使用和效果。

随着EN的普及和研究的深入,其意义不再限于维持生命,它已成为疾病的治疗手段之一。在炎症性肠病,特别是克罗恩病(CD)的治疗中,EN的治疗作用已得到广泛共识J。对于CD患者,尤其是青少年和儿童,合理、规范应用EN,不仅可以防治营养不良,促进生长发育,还可诱导维持肠道炎症缓解,提高生活质量,保证手术安全J。在选择EN之前,应该明确EN的目的,是营养支持还是营养治疗。营养支持的目的在于保持瘦肉组织,维持免疫功能,纠正代谢紊乱;而营养治疗的目的则更侧重于减轻应激高代谢,预防氧化应激细胞损伤,调节免疫反应j。不同的目标决定了患者个体化的热卡需要量,对于危重患者每日热卡需求量的60%即可维护器官功能,而对于营养不良的普通患者,不仅要满足每日需求量,还要补足既往的营养缺失。

规范化的使用EN,不能简单依据体重或血浆蛋白水平判断适应证,应通过营养风险筛查(NRS)、营养不良通用筛查工具(malnutritionuni-versa]screingtool,MUST)或微型营养评价(mininutfi—tionalassessmt,MNA)等方法确定患者有无营养风险,判断是否需要营养支持治疗。对于有EN指征的患者,确定患者的热卡需要量也不能简单地根据25~35kcal/(kg·d)估算。基础疾病不同,患者的代谢状况不同,能量需求也不同。如果完全根据主观估计量为患者提供能量,往往与实际需求量偏差较大,造成摄入不足或者过度喂养而带来严重后果。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可能采用间接能量测定法确定患者的营养需求。评价营养支持治疗效果时,不能只用静态指标评价,体重和身体质量指数(BMI)等人体测量指标在大量输液、水肿、体液潴留时准确性会受影响,血浆蛋白水平因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也不够精准,所以还需要机体组成分析、氮平衡、半衰期较短的前白蛋白等各项动态评定指标综合评价营养效果。在EN的初始阶段,要连续监测营养吸收情况,对营养吸收不满意的患者及时查明原因并予以解决,直到患者进入正氮平衡,方可改为动态监测。

EN实施过程中的最大难点是并发症的防治,重点在于预防,解决时应严格遵循相关规范。通常EN的并发症包括了导管相关并发症、胃肠道并发症和代谢性并发症,临床工作中较常遇到前两者。

EN是指通过管饲途径将EN液输入口腔以下胃肠道内J,管饲是EN的基本要求。管饲相较于口服营养液,具备耐受性好、有利于大容量输注等优点,是提高EN治疗效果的主要措施,但如果使用不当,也可能造成不良后果。据McWey等研究,因鼻饲管位置错误引起的并发症高达1.3%。为预防这一风险,放置鼻饲管应遵循相关规范。放置鼻饲管必须采用专用导管,不能用普通减压管或其他导管代替。理想的EN导管应满足导管细,管腔大,内壁光滑,不易堵管,组织相容性好等特点,不刺激鼻黏膜,导管弹性好,不容易折曲,并应标有刻度和专用的接口。EN初始阶段可以采用大口径导管进行输注,其目的是便于反复抽吸检查胃残液量,避免胃液潴留或误吸。我科曾抢救过因胃管置入呼吸道所致大量营养液误灌入肺而引发急性肺损伤(ALI)的病例,DeGia







































治疗白癜风价格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医院在哪



转载请注明:http://www.yfena.com/dljcy/5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