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直肠脱垂是指肛管、直肠黏膜、直肠全层和部分乙状结肠向下移位,脱出肛门外的一种疾病。本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生,但多发于小儿、老人、经产妇及体弱的青壮年。发病率约为0.53%-1.9%,平均患病时间达20年。长期的完全性直肠脱垂将会导致阴部神经损伤而产生肛门失禁、溃疡、出血、狭窄及坏死的危险,治疗以手术为主。引起直肠脱垂的病因尚未完全清楚,主要有滑动疝学说和肠套叠学说。
二、直肠脱垂典型的解剖特征
直肠脱垂典型的解剖学特征有以下六点:第一是直肠自身的套叠,第二是深陷凹或深Douglas凹,第三是直肠与骶骨岬不固定,第四是直肠和乙状结肠冗长,第五是盆地和肛门括约肌的薄弱,第六是可能存在与直肠膨出和其他的异常。理想的治疗方法应尽可能的改正这些异常。
三、临床表现
(一)症状
1.脱出
大便时有块状物脱出,便后可自行回缩。病情迁延日久,脱出物逐渐增长、变粗,不能自然回缩,需用手法推回。重者在咳嗽、久站、行走、下蹲时都会脱出。
2.坠胀
初期内脱垂阶段,患者自觉肛门部下坠不适,常有排便不尽感和大便不通畅感。由于黏膜脱垂致直肠或结肠脱出,压迫肛门,出现肛门坠胀和腰骶不适感,严重时有便意频繁,里急后重等症状。
3.出血
一般无此症状,偶尔大便干燥、衣裤摩擦刺激,肠黏膜发生充血、水肿、糜烂,大便时有滴血、粪便带血或手纸带血,但出血量少。
4.潮湿搔痒
因肛门括约肌松弛,有粘液自肛门溢出,以致肛周潮湿,分泌物反复刺激肛周皮肤而引起搔痒。
5.嵌顿
肛门直肠脱出不能及时还纳,脱垂的黏膜充血、水肿,致肛门括约肌痉挛而出现嵌顿,使肿胀疼痛加重,甚至出现局部坏死及肠梗阻。
6.失禁
晚期患者,常伴有肛门不全失禁或完全失禁。
7.便秘和腹泻
由于患者恐惧排便而久忍大便,可导致便秘;患者反复脱出,直肠黏膜受刺激和损伤,导致炎症或溃疡可引起腹泻。
(二)体征
1.坠胀
初期内脱垂阶段,患者自觉肛门部下坠不适,常有排便不尽感和大便不通畅感。由于黏膜脱垂致直肠或结肠脱出,压迫肛门,出现肛门坠胀和腰骶不适感,严重时有便意频繁,里急后重等症状。
2.出血
一般无此症状,偶尔大便干燥、衣裤摩擦刺激,肠黏膜发生充血、水肿、糜烂,大便时有滴血、粪便带血或手纸带血,但出血量少。
3.潮湿搔痒
因肛门括约肌松弛,有粘液自肛门溢出,以致肛周潮湿,分泌物反复刺激肛周皮肤而引起搔痒。
4.嵌顿
肛门直肠脱出不能及时还纳,脱垂的黏膜充血、水肿,致肛门括约肌痉挛而出现嵌顿,使肿胀疼痛加重,甚至出现局部坏死及肠梗阻。
5.失禁
晚期患者,常伴有肛门不全失禁或完全失禁。
6.便秘和腹泻
由于患者恐惧排便而久忍大便,可导致便秘;患者反复脱出,直肠黏膜受刺激和损伤,导致炎症或溃疡可引起腹泻。
四、辅助检查
(一)测量
脱垂长度应从反折沟基底量起,至脱出物顶端为止。如反折沟消失,应从肛缘量起,前后左右四壁均应测量,脱垂长度应以测量之数加倍算之。脱垂厚度应于脱出物顶端测量,测量“同心圆”孔的内外径,可知脱出部分顶端的粗细和大小。
(二)肛门镜检查
把直肠脱垂还原后可以用肛门镜观察肠壁的情况,如有没有皱襞或者隆起特别是内脱时候在肛门外面是看不到的,需要肛门镜检查能看到脱垂的顶端,如果肠壁全层下移,环状折叠可以充满全部肛门镜。
(三)X线检查
排粪造影是内脱垂的主要检查手段,表现为在直肠侧位片上呈漏斗状影像,部分患者有骶直分离。直肠黏膜外脱垂患者,力排时钡剂排出肛门外,同时肛门外出现圆柱或圆锥形黏膜皱襞及大小、长度不等的肿物。
(四)肛管直肠测压
静息压下降,肛管最大收缩压下降。
(五)其他
近年来还有一些辅助检查,如CT、动态的磁共振检查。
五、诊断标准
直肠脱垂的诊断首先要分内脱垂还是外脱垂。
(一)内脱肛
脱垂的直肠尚未露出肛门外,当病人下蹲时或增加腹压时,直肠指诊可触及直肠肠壁呈环形折叠。如为直肠黏膜套叠,其肠皱壁松弛,触之柔软;如为直肠全层套叠,其肠壁比较硬而富有弹性。
(二)外脱肛
外脱垂是指脱垂的肠管到肛门外面,可以直接暴露于肛门外,既可以是直肠也可以是结肠。外脱垂又分直肠黏膜脱垂和直肠全层脱垂。
1.直肠黏膜脱垂
脱垂的直肠黏膜松弛,色淡红,长度约3-6cm,有较深的环形皱壁,触之柔软无弹性,不易出血,便后可自然回缩,肛门括约肌功能良好,多见于儿童。
2.直肠全层脱垂
脱垂的直肠呈圆锥形,表面有较浅的环形皱壁,淡红色,长约10cm以下,触之较厚有弹性,偶有点状出血,便后需用手托回,肛门较松弛。多见于成人。
3.直肠乙状结肠脱垂
脱出物呈圆柱状,粗细比较均匀,表面环形皱壁很浅,色红赤,长度在10cm以上,触之很厚有弹性,常常伴有肛管脱垂,肛门松弛无力,多见于老年体弱之人。
六、分期分型的标准
现在常用的方法是二型三度分类法。
一型是指直肠黏膜脱垂。亦称不完全性脱垂,仅有直肠黏膜脱垂,而肌层未脱垂。二型是指直肠全层脱垂。指直肠肌层和黏膜均发生脱垂。
Ⅰ度:亦称隐性脱垂,是当增加腹压时,直肠在壶腹部形成套叠,但尚未脱出肛门外。Ⅱ度:指直肠全层脱垂。在排便时,或增加腹压时直肠全层脱垂肛门外,但肛管位置正常。脱出长度3~6厘米,便后脱出部分不能自行复位。直肠黏膜伴溃疡、糜烂、肛门括约肌松驰,因而常有带血及粘液分泌物流出肛门外。Ⅲ度:指直肠全层、肛管脱垂,可伴有部分乙状结肠脱垂。不仅在排便时直肠脱出,甚至咳嗽、行走、久站、久坐都可脱垂肛门外。长6厘米以上,手法复位困难,脱出部分的黏膜糜烂、触之肥厚失去弹性,肛门括约肌松驰,肛门不全失禁,手法复位后可见肛门括约肌松驰。
七、中医证侯分型
(一)湿热下注型
直肠脱出,色紫暗或深红,嵌顿不能还纳,脱垂的直肠黏膜有糜烂、溃疡,肛门肿痛、坠胀,伴有胃脘胀满不适,口腻不爽,大便稀溏,肛门灼热,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直肠脱垂伴有感染溃疡时可以见到湿热下注,虽然是本虚的但是它也属于湿热下注。
(二)中气下陷型
便时肛门有物脱出,便后不能自行还纳,劳累后加重,伴面色苍白,头晕心悸,脘腹重坠,气短体倦,舌质淡,苔薄白,脉细。
(三)气血两虚型
直肠反复脱出,大便带血,伴有面色萎黄,头晕眼花,少气懒言,纳少唇淡,四肢倦怠,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而弱。
(四)肺阴不足型
脱肛伴有干咳无痰或少痰,胸闷喘促,午后潮热,盗汗,失眠多梦,时有大便干燥,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数。
(五)肾气不固型
脱肛日久,滑脱不收,大便溏薄,伴有面白神疲,腰膝酸软,听力减退,尿频清长,或阳萎,头晕耳鸣,舌质淡胖,苔薄白,脉沉细。
八、鉴别诊断
(一)内痔
直肠脱垂在临床上诊断比较容易,但是直肠黏膜脱垂和三期内痔的鉴别有一定的难度。内痔的脱出是结节状呈颗粒状的,一颗一颗痔核的,直肠黏膜脱垂是呈环状的,没有分颗的表现,显得层层叠叠,和痔是不同的。
(二)静脉曲张性外痔
静脉曲张性外痔排便努挣时有脱出物,为静脉丛瘀血,休息可慢慢消失。
(三)直肠息肉
直肠脱垂脱垂的是直肠黏膜或如果有直肠全层是呈环状的,如果是息肉的,脱出多为圆形,带蒂,表面呈草莓状,易出血,多见于儿童。
(四)肛管直肠癌
肛管直肠癌的晚期也可见肿物脱出,呈菜花状、质硬,表面凹凸不平,伴大便困难,脓血腥臭,便形变扁变细,疼痛等。直肠脱垂脱出的黏膜一般是正常的肠黏膜。
(五)小肠滑动性疝
直肠脱垂常常伴有滑动性疝,小肠滑动性疝从肛门脱出表现为直肠脱垂,直肠脱垂的一个类型可能是滑动性疝性,脱出的直肠前壁有显著而巨大的疝囊,可听到肠鸣音,叩诊为鼓音,触诊可摸到脱出的囊状物中有肠曲,粪块,脱出物光滑,有活动性。让病人抬高肛门,倒着的时候,小肠会回复到腹腔,直肠脱垂就可以环绕到进去,直肠脱垂与滑动性疝两者是互相兼容的,鉴别时要弄清直肠脱垂有没有滑动性疝。
九、治疗
直肠脱垂的病因病理比较复杂,病因还不清楚,治疗主要分为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
(一)经腹手术
1.Ripstein术
Ripstein术即经腹直肠前悬吊固定术,它是Ripetein于年发明的,最初的脱垂修复是为说明在道格拉斯腔的滑动疝,通过封闭疝囊、折叠肛提肌、用筋膜阔韧带增强这个“薄层”,然后将直肠的两边固定在骶骨上。通过使用Teflon补片完成直肠本身的悬吊。他将Teflon网带围绕直肠,后缘固定于骶骨下的骶前筋膜上,并与直肠前壁缝合,避免直肠垂直接受腹腔压力。本术式适用于骶骨直肠分离或是有严重直肠内套叠者。
分离直肠的前后壁,将Teflon补片放在直肠的前壁,然后从前面把直肠悬吊在骶骨上,经腹直肠前悬吊固定术临床比较常用。
Ripstein术直肠固定使用的网片有很多种类型,如ivalon、Teflon、聚乙醇酸、聚丙烯等。手术的优点是不需切除肠管,它对于大便失禁的疗效是肯定的,但是对于严重便秘者不适合,便秘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直肠前方的网片引起的直肠狭窄所致。本术式将直肠提高后悬吊固定于骶前筋膜,恢复了直肠贴近骶骨的正常弧度。手术不复杂,复发率及手术死亡率均低,疗效肯定。
年Gorden收集位医生例手术,复发26例,占2.3%,并发症例,占16.5%,最常见的是粪嵌塞,占6.7%(74例),骶前出血占2.6%(29例),狭窄占1.8%(20例),盆腔脓肿占1.5%(17例),小肠梗阻占1.4%(15例),其余还有阳痿、瘘、网带滑脱。
2.Wells术
Wells术又称经腹直肠后悬吊固定术、Ivalon海绵从直肠后方植入术。最初是年Wells首先阐述的。治疗的机制一般认为是Ivalon植入后易与组织合成一体,在组织里,它刺激纤维化,产生软骨性的固定作用,使直肠变硬,有效防止直肠套叠形成及直肠脱垂发生。最严重并发症是植入薄片引起的盆腔化脓性感染,此时海棉片成为异物,须及时取出。另外还有骶前出血、阳痿等。
3.Orr术
又称为阔筋膜直肠固定术或直肠骶骨悬吊术。这是年Orr首先在四个病人身上所起到一个良好的效果。该术式是建立在这样的假说之上的:直肠与周围组织固定结构松弛,并且有较深的道格拉斯腔的存在。手术步骤就是首先悬吊直肠到骶骨岬,其次是消除道格拉斯腔。用2条长10cm宽2cm的大腿外侧阔筋膜,分别固定于腹膜返折处的直肠与骶岬上方筋膜,并闭合直肠膀胱或直肠子宫陷凹。手术中需要做2个切口。Loygue用尼龙网带代替阔筋膜。
4.Nigro术
Nigro术是用Teflon网带将直肠下端悬吊在耻骨梳上,重建了“肛直角”。Nigro认为由于耻骨直肠肌失去收缩作用,不能将直肠拉向前方,盆底缺陷加大,肛直角消失,直肠呈垂直位,以致直肠脱出。因此他主张重建直肠悬带,重建“肛直角”。手术操作难度大,需要有经验的医师进行手术。主要并发症为出血和感染。
5.anteriorresection
anteriorresection即直肠前切除术。前切除术最初是Stabins提出。认为内套叠和冗长的直肠乙状结肠不合适的定位是最初的解剖学缺陷,盆底肌薄弱和肛门括约肌松弛通常成为诱因。手术切除了冗长脱垂的乙状结肠和直肠上段,可拉直肠管并且改善便秘症状,骶前放置引流可促进纤维化和瘢痕形成,从而固定直肠。有报道:切口疝,小肠梗阻。前切除术不需异物植入或是直肠悬吊,为大家所熟悉和频繁采用的术式,远期效果好。在前切除术后应用吻合器,效果会更好。
5.Frykman-Goldberg术
Frykman-Goldberg术即经腹直肠后固定术加左侧结肠切除术,直肠前切除术加直肠缝线悬吊固定术。可能的术后并发症主要是肠梗阻、吻合口漏、骶前静脉丛大出血。SollaJA等对于例病人平均随访4年,无死亡,只4例吻合口有轻微并发症,复发率是1.9%。该术式临床效果良好,复发率低,对耐受良好的病人一般列为首选,被越来越多地应用。
6.Roscoegraham术
Roscoegraham盆底修复术是Graham于年创建了此种手术,他观察了3例,脱垂长度均大于6英寸。
盆底修复术的理论依据是根据直肠脱垂的两种学说,一个是滑动性疝学说,另一个是肠道性学说。滑动性疝学说认为,直肠脱垂是直肠前壁的滑动疝。
根据这一理论,作者认为该病治疗原则是移除疝囊,修补肠壁的解剖缺陷。
7.Devadhar术
以脱垂起始点为中心,以该点和脱垂的最低点之间的距离为半径,顺时针方向环状缝合直肠前、侧壁。使直肠反向套叠,收紧环状缝线。从紧线点之上至直肠前、侧壁尽可能低的距离纵向折叠缝合,重建盆底腹膜,消除道格拉斯腔。Mehendale等发表了其根据肠套叠理论治疗直肠脱垂25年的经验。此术式避免了分离骶前间隙,因此泌尿及性功能紊乱的危险性较小。所报道的72例病人,唯一的并发症是黏膜脱垂,有3例。
(二)经会阴手术
1.Delorme术
经会阴手术有十几种方法,最常用的是Delorme术。Delorme术是经会阴直肠黏膜切除及肠壁肌层折叠缝合术,是Delorme在年提出的,这种术式多用于治疗内套叠,但是它也存在着不尽人意的地方,如长期复发率高,可能源于手术只切除了部分脱垂,没有治疗根本的解剖学缺陷。也没有治疗盆底及出口处的缺损,术后会阴下降仍然存在。改良Delorme术,扩大黏膜切除范围。
2.Altemeier术
Altemeier术即经会阴直肠乙状结肠部分切除术。本术式最初是由Mikulicz于年阐述的,而备受欢迎的是Altemeier年做的改良的会阴切除术。术中经肛门切除脱垂冗长的肠管并吻合,可同时修补滑动性疝及肛提肌。本术式无吻合口瘘以及因悬吊支持材料而发生盆腔脓肿的危险,且不会出现经腹手术所带来的泌尿生殖系统问题,但长期效果不佳,复发率较高,约5%-20%。适用于年老体弱不能耐受经腹手术者以及脱垂肠段较长、嵌顿不能复位或是肠管已经坏死者。
3.Thiersch术
Thiersch术即肛管紧缩术。年,Thiersch首先用银线环植入肛门部皮下,紧缩松弛的肛门括约肌,12周后取出。但它有粪便嵌顿、植入环断裂或松弛、置环处溃疡感染、急性脱垂等并发症。KhandujaKS等改良了本术式,他用硅树脂环代替银丝环。本术式适应证少,对于轻度直肠脱垂和年老体弱不能耐受其他手术者可作为一种辅助性姑息治疗。
4.Gant-Miwa手术
Gant在年用黏膜结扎术和肛管缩窄术治疗完全脱垂。Miwa在年推广了此术式。由脱垂的最上部开始,围绕脱垂做环形结扎,每一环形线上做4-6个结节,一直到齿线上方。将脱垂复回,并在皮下做肛管缩窄术。但远期疗效不太理想,很少使用。
(三)腹腔镜手术
腹腔镜手术Laparoscopicsurgery是最新的进展。包括直肠、结肠切除术、直肠缝线固定术及直肠悬吊术多种方法。腹腔镜手术技术的简易、病人舒适度的改善、更好的美容效果、术中出血少、术后肠功能恢复快、住院期缩短、年患病率低、并发症少等较之开放手术的优点。腹腔镜术式缩短了住院期,老年人耐受良好。个别报道腹腔镜缺点主要是手术时间长,手术效果受术者技术水平影响较大。
(四)注射疗法
注射疗法的机理是注射药物在直肠周围产生炎症性反应使直肠壁和周围组织纤维化,导致直肠壁与周围组织粘连固定,从而阻止了直肠脱垂的发生。硬化剂的选择包括:5%石炭酸甘油、1%石炭酸蓖麻油、1%奎宁和尿素氢氯化物、70%酒精、30%的盐水、25%的盐水、50%葡萄糖。
下面介绍一下消痔灵注射完全性直肠脱垂例的情况。
1.前言
年Madoff等发表了“直肠脱垂外科治疗的年”专文,在此文的“外科疗法”标题下面,引用了Wells的名言:“我已调查了30至50种直肠脱垂手术治疗的文献,但总喜欢再加一种。”法国Marchal等引证此文时说:“在已描述的余种治疗完全性直肠脱垂的手术中,似乎没有一种是令人满意的”。Madoff等认为直肠脱垂手术后复发一直是人们烦恼的问题。
上面显示的是一个文献统计,有人统计了例直肠脱垂手术治疗,死亡的病例是48例,占1.4%,随访了例,复发的病例数是例,复发率是16.8%。
有人又做了一个统计,手术的方法有肠管切除、有缩小肛门、有盆底修补、有经腹悬吊固定等,发现缩小肛门圈或直肠有70%复发,功能方面是不好的,骶骨及直肠产生粘连的有30%复发,肠管切除的有70%复发,骨盆凹陷封闭的有50%复发,功能方面也不好。
YannisRaftopoulos等对例成人完全性直肠脱垂经腹手术后复发率进行长期多中心随访观察,发现术后1年平均复发率为1.06%,5年为6.61%,10年为28.92%。且不同的医疗单位、手术入路、手术方法、手术技巧等对术后复发率均无显著影响。Do-SunKim等对例成人完全性直肠脱术后随访(年-年),发现经腹手术复发率为5.1%(平均随访98个月),经会阴手术复发率为15.8%(平均随访47个月)。
6年《健康报》上山医院黄乃建教研究证实直肠脱垂不应该手术,他是本人的导师。黄乃健教授是《中国肛肠病杂志》主编,一直在研究直肠脱垂,他对动物的直肠脱垂进行了观察后,对人类直肠脱垂也进行了观察,发现直肠脱垂主要是远端的肠管套叠,所以不应经腹手术来,应该经会阴部,采取注射疗法才是解决根本的方法。
2.临床资料
例患者全部为我院住院患者,其中男66例,女51例,年龄21-72岁,平均36岁。病程1-15年,平均8.3年。脱出直肠的最远端距肛缘3-12cm,按我国年制定的直肠脱垂诊断标准,属Ⅱ度直肠脱垂48例、Ⅲ度69例。
3.治疗方案
(1)治疗前的准备:做肛肠科手术前常规检查;检查直肠脱出的长度,大小及肛门括约肌功能;术前1日流汁饮食;注射当日禁食;清洁灌肠;会阴部常规备皮。
(2)专用器械有:消痔灵注射专用喇叭状肛门镜;5号短针头(口腔科麻醉用针头,直肠黏膜下注射消痔灵用);7号短针头(局部麻醉用);注射器(5ml、20ml);7.5号腰穿针(行直肠周围注射时用)。
(3)注射药物:消痔灵注射液加上0.75%的locaine,0.9%的氯化钠注射液。
消痔灵是治疗痔的一个最常用的注射的硬化剂,医院肛肠科的老主任发明研究的。80年代的《人民日报》就报道了中国医院肛肠科研究成功了消痔灵注射治疗三期类痔,同年香港《文汇报》报道北京制成了奇妙的消痔灵注射后一周内消除痔。《健康报》也报道了神奇的疗法。目前临床上能买得到的是精制消痔灵,现在因为消痔灵非常便宜,厂家生产这个药处于亏欠状态,每年都不到一百万,所以可能买不到这个药。
(4)注射方法:可以采取骶麻或腰麻,一般的建议不采取局麻,体位采取的是膀胱截石位,采取的采取直肠周围与直肠黏膜下层双重注射的方法。直肠周围柱状注射用消痔灵原液40-60ml;直肠黏膜下层点状注射用1:1消痔灵稀释液40-60ml。
注射方法分四步,第一步是左侧骨盆直肠间隙注射,在截石位3点肛门缘外1.5ml处,先用7.5号腰穿针穿透皮层,刺针应先平行肛管,经肛门外括约肌至提肛肌,当通过提肛肌有落空感时,即进入骨盆直肠间隙,应使针斜向外侧。此时,用左手食指伸入直肠壶腹引导,触摸针尖部位,确认腰穿针位于直肠壁外侧,未穿透直肠肌层时再将腰穿针全部刺入。如发现针头距直肠肠壁较远不易触及时,应重新穿刺;刺入部位适当时,手指感到与刺针仅隔肠壁肌层,触得明显。继用手紧压针柄,针全长9cm,加压后可深入1cm,约进入10cm。准确定位后回抽无血再将药液注入。注药时应边退针边注药,使药液呈柱状均匀分布,一次注射消痔灵10ml。退针至皮下后,再次进针,针尖向后下,刺入后边退针边注药5-10ml。
第二步是直肠后间隙注射,更换腰穿针头及手套后,依前法,在肛门后侧截石位6点肛门与尾骨间皮肤中点处穿刺。为使穿刺部位正确,用另一手食指入直肠壶腹作引导,进针约6-7cm。证实针头未穿透直肠壁,未穿入骶骨前筋膜,活动于直肠壁后,即表示已达直肠后间隙,方可边退针边注药,注入消痔灵原液10-15ml。
第三步是右侧骨盆直肠间隙注射,更换腰穿针头及手套后,依前法,在肛门右侧截石位9点处穿刺定位并注药。
第四步是直肠黏膜下多点注射,在喇叭肛门镜下,用注射器和5号针尖装满药液,在齿线上8cm处,按1.3.5.7.9.11注射药液,每处黏膜下注入1ml,然后下退1cm的直肠黏膜上,按2.4.6.8.10.12点注射,再退至6cm同法注射,直至齿线上方。选择多个平面,每个平面选5-6个注射点,每处黏膜下注射药物1ml,将药液注射到黏膜下层。总量是消痔灵1:1稀释液40-60ml。在将肠壁注射呈水肿一样,隆起了透亮的。但是如果注射太多会发生嵌顿,直肠脱垂的病人肛门括约肌是松驰的,不容易发生嵌顿,极个别的发生嵌顿。一般是从最顶端最里面开始注射,边注射边回缩是往上回缩,一直注射到肛缘,点状的均匀的注射。
(5)注射的注意事项: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每步注射完毕后要更换手套;掌握肛管直肠及其周围组织的解剖,切忌将液注入肠壁肌层、骶骨前筋膜和腹腔内;切忌刺穿肠壁;注射完毕后,不必用手指反复揉压已注药的部位。
(6)注射后处理:术后当日禁食或给予无渣饮食;注射一周内口服抗生素,或静脉输注抗生素;支持治疗,控制排便2-5天;第一次排便如排出困难则用温盐水0ml灌肠;患者注意卧床休息,避免用力下蹲及过度增加腹压;如肛门有坠胀感,应尽量忍耐,不呆因此而频繁大便。
4.疗效评定标准
临床控制:直肠恢复正常位置,大便或增加腹压时直肠不脱出肛门外.排粪造影正常,无黏膜内脱垂.排粪造影无直肠套叠发生。有效:大便时稍有轻度直肠黏膜脱垂肛门外,无直肠全层脱垂.排粪造影显示内脱垂。无效:与治疗前无明显变化。
5.结果
治愈例,有效5例,无效0例。
为了研究观察两组病人的情况,分为高浓度组和低浓度组,两组间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没有显著性差异。
我们对病因进行了统计,一般认为直肠脱垂发生的原因可能是腹泻或便秘,实质上很多病人是没有明显的原因,这部分人可以达到70%。
诊断上当时是采取原液注射,相比较而言,3度的直肠脱垂多一些,达到74%,用稀释液的一组将近50%的是3度,2度占37%,总的来说,原液组的病情比较重,稀释液组病情比较轻,两组分度比较有极显著差异。
疗效分析,发现原液组的控制率能达到%,稀释液组的控制率也能达到94%,短期疗效组间比较差异无意义。
6.安全性指标
两组病例注射前后全血细胞分析、尿常规与肾功能检查均在正常范围;但在肝功能检查中A组有1例脂肪肝患者,注射前谷丙转氨酶为87U/L,注射后第5天复查谷丙转氨酶为U/L,1例患者术前谷丙转氨酶为20U/L,注射后第5天复查谷丙转氨酶为51U/L,此2例患者半月后复查谷丙转氨酶均恢复至术前水平。
7.随访结果
经3至36个月随访,复发患者7例,但所有患者脱出长度均比注射前轻。复发病例中有4例经再次行A组方法注射而达到临床控制,另有1例行开腹作肠管切除、1例行开腹直肠悬吊固定、1例行PPH手术,临床控制后继续随访3至12个月未见复发。
从03医院所有诊断为直肠脱垂的病人都建立了电子的档案。包括病人手术前的照片、手术前的录像、手术经过的过程录像、手术后随访的录像以及照片、住院病例化验的情况。
三重造影能找出直肠脱垂,判断直肠脱垂的类型,选择可以选择采取什么样的治疗方法。左图是正常的一个直肠脱垂病人,右图是注射消痔灵后的情况,可以看到注射后黏膜下水肿,因为是黏膜下多点注射,直肠后壁和直肠左右侧的磁共振信号比较高。低信号说明有液体,直肠后壁和直肠周围看到低信号说明注射的消痔灵到了直肠后面。图片上可以看到两个像八字胡一样的精囊腺,但前面没注射,没固定,有可能是复发的一个原因,特别是滑动性疝病人的前面,道格拉斯腔比较低,如果直肠伴有子宫脱垂,前面的不固定更加严重,所以注射的部位也会影响疗效,近年对直肠前壁也进行了注射,对于伴有子宫脱垂的阴道脱垂在阴道周围也采取了注射,但是大家要注意注射的剂量,如果注射量过大,如消痔灵原液用到毫升会发生很严重的并发症,比如有些病人原来有心梗病史,注射后发生心梗。年曾经有一例病人注射7%的明矾注射液注射后发生直肠全层坏死,所以希望大家谨慎注射治疗直肠脱垂。
声明:以上内容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所有的观点由网友个人想法,不代表本公司也持此立场,感谢大家支持!
重庆英沐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YMU教育
重庆YMU教育_医学继续教育学分卡
重庆YMU教育_小学初中高中教育课后辅导
重庆YMU教育_执业医师护士药师资格考试考前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