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来源:中华炎性肠病杂志,年1月第5卷第2期
作者:马亚1石磊1李雪梅1乔馨瑶1胡雯1王玉芳2
作者单位:1医院临床营养科;2医院消化内科
通信作者:王玉芳
引用本文:马亚,石磊,李雪梅,等.炎症性肠病患者肠内营养的常见不良反应及解决方法[J].中华炎性肠病杂志,,05(2):-.DOI:10./cma.j.cn--.
炎症性肠病(IBD)患者的营养状况与其临床结局密切相关。随着肠内营养在IBD患者中的广泛应用,营养相关的不良反应时有发生,也越来越受临床重视。本文根据目前国内外文献报道及临床实践,对IBD患者在实施肠内营养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及解决方法进行论述。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boweldisease,IBD)患者常会合并体质量减轻和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有研究表明25%~80%的IBD患者会存在营养不良。
营养不良往往会加重病情,延缓溃疡愈合,增加术后感染和吻合口瘘的发生,影响患者临床转归和生活质量,增加病死率。
肠内营养(enteralnutrition,EN)可以改善IBD患者营养状况,提高免疫力,减少疾病复发,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诱导成人克罗恩病(Crohn′sdisease,CD)缓解,促进CD患者肠黏膜溃疡愈合,减少IBD患者的手术并发症,促进术后康复。
国内外相关指南均推荐对IBD患者进行肠内营养治疗,但IBD患者因炎症反应、溃疡、肠道狭窄、肠瘘、长时间禁食等原因,出现肠内营养相关不良反应的风险远高于普通患者,导致患者接受肠内营养依从性差,疗效欠佳,影响临床结局。
在临床实践中,作者发现胃肠道不良反应、代谢紊乱、营养管堵塞等发生率较高。本文就IBD患者在肠内营养治疗过程中常见不良反应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法,旨在为IBD患者实施肠内营养治疗提供参考。
一、胃肠道不良反应
(一)腹泻
1.疾病相关:慢性腹泻为IBD患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这是因为IBD患者普遍存在肠黏膜损伤,吸收表面积减少,营养物质吸收不佳,导致腔内渗透负荷增加,液体在肠腔内积聚,从而出现腹泻。同时IBD患者手术后肠道狭窄致部分肠梗阻、肠炎、回肠造瘘等也会引起腹泻。
IBD患者常合并低蛋白血症,后者会引起肠水肿、肠黏膜萎缩,增加腹泻发生率[6]。低钠、药物(通便药、促胃动力药等)也会导致腹泻。
针对以上原因引起的腹泻,应进行积极的临床治疗,如抗炎、修复黏膜、静脉输注人血白蛋白、纠正电解质、停用相关药物等。
2.肠内营养治疗相关:
(1)乳糖不耐受:某些制剂含有导致部分患者腹泻的成分,如果糖、乳糖、山梨醇、甘露醇等,IBD患者服用后可能加重腹泻。
当患者出现腹泻时,应该确认所用肠内营养制剂是否含有相关成分。特别是乳糖不耐受,目前中国老年人群乳糖不耐受发生率较高,对该人群进行干预时,应特别注意避免使用含乳糖成分的营养制剂。
有必要通过询问饮食史,对有可能存在乳糖不耐受的患者,应选择无乳糖肠内营养制剂,并做好患者的饮食教育。
(2)肠内营养液浓度过高:肠内营养液调配浓度过高极易引起腹泻,肠内营养治疗应从低浓度[0.3~0.5kcal/ml(1kcal=4.kJ)]或1/3~1/2目标浓度少量(ml/次,3次/d)开始启用,逐渐增加至目标浓度(1.2~1.5kcal/ml)及用量(ml/次,3次/d)。
临床实践发现,IBD患者在营养支持开始时选用预消化配方的氨基酸或短肽制剂,可减少肠道刺激,同时搭配纯碳水化合物制剂(糊精等)降低渗透压,可减少腹泻。但是对于活动期CD患者,不推荐常规使用氨基酸或短肽配方。
对于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活动性相对较强的患者,可首先使用要素膳饮食,待病情稳定后改为整蛋白制剂。
对于胃肠功能极差或长期禁食的IBD患者,在肠内营养治疗前可尝试米汤(清米汤至浓米汤)、面汤、等渗盐水或婴儿米粉,以观察肠道耐受性,然后再给予肠内营养液(可将婴儿米粉或糊精添加到预消化的氨基酸或短肽型肠内营养液中使用,以降低渗透压),再根据患者耐受情况逐渐增加用量及浓度(可先增加用量,后增加浓度)。
(3)肠内营养液受到污染:营养液配制环境不达标、配送过程出现污染、储存温度较高、放置时间过久等均可能导致腹泻。为避免因肠内营养液污染引起的腹泻,应在配制至使用的各个环节做好消毒和防护,避免肠内营养液受到污染。肠内营养液应放于4℃以下冰箱内暂存,并在24h用完。
营养液配制应在标准化的肠内营养配制室中进行,并在临床营养师的监督指导下服用。可将肠内营养配医院内感染的管理范畴,对配制人员及配制室、配制器材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抽查,医院内感染知识培训。
(4)肠内营养液使用时温度过低:不同温度的营养液直接影响患者的腹泻发生率[10]。当IBD患者营养液的使用方式为长期滴注时,应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