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消化科医生,在临床工作中,我遇到了很多患者便血,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名患者是个高级知识分子,当他被确诊为直肠癌晚期时悲痛地说:“我要是早对便血引起重视,自己不当痔疮去治疗,就不会这样了”。事实上,又何止这位高级知识分子,这样的教训临床有许多,许多人都认为便血只不过是痔疮或肛裂引起,其他部位没问题,做个手术、忍忍或用点药物就过去了,没必要做结肠镜。其实,忽视便血的最直接后果是使许多疾病失去了最佳治疗时机。例如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有很多出现便血,但其实根本原因是肝硬化门脉高压所致痔静脉曲张出血,此时如果只认为是痔疮出血而行手术治疗会导致大出血而危及生命。痔疮和肛裂引起的便血只是便血众多病因中的冰山一角,它是人们都知道的疾病名称,但是知道并不是完全了解,让人们去讲解这两种疾病便血具体的特点并不是所有人都清楚。所以,这种一知半解让很多患者失去了他们本该拥有的幸福时光。
对于便血我们一定要重视。血液从肛门排出,粪便颜色呈鲜红、暗红或柏油样(黑便),均称为便血。便血只是一个症状,并非一种疾病。引起便血的原因很多,人体从食管到肛门之间消化道的出血均可引起便血。血液系统疾病及某些全身性疾病也可引起便血。较常见的有下列疾病:1.上消化道出血:食管癌、食管炎、食管贲门撕裂症、消化性溃疡、胃癌、急性糜烂性出血性胃炎、门脉高压性胃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吻合口溃疡、十二指肠憩室、肝癌、胆囊或胆管癌、胰腺癌等均可出现便血。上消化道出血以黑便多见,但出血量大也可出现鲜红或暗红色血便。2.中消化道出血:肠结核、肠伤寒、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钩虫病、克罗恩病、小肠肿瘤、小肠血管病、空肠憩室、肠套叠、溃疡、肠系膜动脉血栓、放射性肠炎等。3.下消化道出血:(1).结肠疾病:急性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阿米巴痢疾、血吸虫病、结肠憩室炎、结肠癌、结肠息肉、缺血性结肠炎,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嗜酸性粒细胞性肠炎等。(2)、直肠肛管疾病:直肠肛管损伤、非特异性直肠炎、直肠息肉、直肠癌、痔疮、肛裂、肛瘘等。(3)、肠道血管畸形、血管退行性变、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4、全身性疾病:过敏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血友病、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尿毒症等。
便血颜色可因出血部位不同、出血量的多少,以及血液在肠腔内停留时间的长短而异。下消化道出血,一般多呈鲜红色,若停留时间较长,则可为暗红色。上中消化道出血如果出血量大也可出现暗红色血便。食用动物血、猪肝等或服用铋剂、铁剂、炭粉及某些中药等也可使粪便变黑,但便隐血试验阴性,可鉴别。
胃肠道是一个空腔脏器,从食道到肛门近十米长,单纯依靠便血的颜色并不能明确具体病变部位,且少量消化道出血只有化验便潜血才能确定,临床中有很多患者最初是因贫血入院,结果经检查是慢性消化道出血造成贫血,所以,观察排便颜色的同时还需要结合伴随症状及胃镜、结肠镜、便常规等相关检查才能明确病情。有的患者及家属认为年龄小,大便不正常如腹泻等可能是消化不良,不会患实质脏器病变,只有年龄大了,平时饮酒或不规律进食等才会导致严重疾病,平时自己买点健脾消食等药物即可。其实,不只很多患者这样想,有很多非专业医生也有这样的想法,所以有类似患者就诊时医生并未给予相关检查,只是开些药对症处理,并未寻找疾病根源,这样就会让很多患者误诊而错失最佳治疗时机。
最近收治了一名患者李xx,男性,17岁,学生。以“厌食、反复腹泻10年,再发1个月”为主诉入院。患者10年前开始无诱因出现厌食,腹泻,每天排1-2次黄色不成形便,消瘦,右下腹隐痛,曾于当地检查某些离子缺乏,给予适当补充但效果不明显,一直未行胃镜、结肠镜检查。去年因“肛瘘”行手术治疗。结合患者病史、体征,根据我们消化专科的临床经验,考虑患者克罗恩病可能性极大,予完善结肠镜检查,检查结果与我们预测的完全符合,但是患者回盲部肠腔已明显狭窄,镜身已无法通过。此患者病程已10年,医院反复诊治,但只是对疾病过程中出现的某个症状治疗,不能从病因入手治疗,一直未行结肠镜检查,未及早发现疾病,导致病情进展。患者年龄小,从小不能像正常孩子一样拥有快乐的童年,一直受疾病所累,若及时行结肠镜等相关检查,及时诊治,一定会有不一样的预后。所以,出现症状,一定要重视,要及时寻找专科医生诊治,不能恐惧检查,做到及早发现、及时诊治,为自己的健康负责。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