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瘘(analfistula)是指肛管周围的肉芽肿性管道,由内口、瘘管、外口三部分组成。内口常位于肛窦,多为一个;外口在肛周皮肤上,可为一个或多个,经久不愈或间歇性反复发作,任何年龄都可发病,多见于青壮年男性。
病因和病理
大部分肛瘘由直肠肛管周围脓肿引起,脓肿自行破溃或切开引流处形成外口,位于肛周皮肤。由于外口生长较快,脓肿常假性愈合,导致脓肿反复发作破溃或切开,形成多个瘘管和外口,使单纯性肛瘘成为复杂性肛瘘。瘘管由反应性的致密纤维组织包绕,近管腔处为炎性肉芽组织,后期腔内可上皮化。结核、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特异性炎症、恶性肿瘤、肛管外伤感染也可引起肛痿,但较为少见。
分类
肛瘘的分类方法很多.简单介绍下面两种。
1.按瘘管位置高低分类
①低位肛瘘;瘘管位于外括约肌深部以下。可分为低位单纯性肛瘘(只有一个瘘管)和低位复杂性肛瘘(有多个瘘口和瘘管)。
②高位肛痿:瘘管位于外括约肌深部以上。可分为高位单纯性肛瘘(只有一个瘘管)和高位复杂性肛瘘(有多个瘘口和瘘管)。此种分类方法,临床较为常用。
2.按瘘管与括约肌的关系分类
①肛管括约肌间型:约占肛瘘的70%,多因肛管周围脓肿引起。瘘管位于内外括约肌之间.内口在齿状线附近,外口大多在肛缘附近,为低位肛瘘。
②经肛管括约肌型:约占25%,多因坐骨肛管间隙脓肿引起,可为低位或高位肛瘘。瘘管穿过外括约肌、坐骨直肠间隙,开口于肛周皮肤上。
③肛管括约肌上型:为高位肛瘘,较为少见,约占4%,瘘管在括约肌间向上延伸,越过耻骨直肠肌,向下经坐骨直肠间隙穿透肛周皮肤。
④肛管括约肌外型:最少见,仅占0.5%。多为骨盆直肠间隙脓肿合并坐骨肛管间隙脓肿的结果。瘘管自会阴部皮肤向上经坐骨直肠间隙和肛提肌,然后穿人盆腔或直肠。内口可在齿状线附近,也可在直肠。这类肛瘘常因外伤、肠道恶性肿瘤、克罗恩病引起,治疗较为困难(图37-31)。
临床表现
瘘外口流出少量脓性、血性、黏液性分泌物为主要症状。较大的高位肛瘘,因瘘管位于括约肌外,不受括约肌控制,常有粪便及气体排出。由于分泌物的刺激,使肛门部潮湿.瘙痒,有时形成湿疹。当外口愈合,痿管中有脓肿形成时,可感到明显疼痛,同时可伴有发热、寒战、乏力等全身感染症状,脓肿穿破或切开引流后,症状缓解。.上述症状的反复发作是肛瘘的临床特点。检查时在肛周皮肤上可见到单个或多个外口,挤压时有脓液或脓ftu性分泌物排出。外口的数目及与肛门的位置关系对诊断肛痿很有帮助:外口数目越多,距离肛缘越远,肛瘘越复杂。根据Goodsall规律(图37-32),在肛门中间划-横线,若外口在线后方.瘘管常是弯型,且内口常在肛管后正中处;若外口在线前方,瘘管常是直型,内口常在附近的肛窦上。外口在肛缘附近,一般为括约肌间瘘;距离肛缘较远,则为经括约肌瘘。若瘘管位置较低,自外口向肛门方向可触及条索样瘘管。
确定内口位置对明确肛痿诊断非常重要。肛门指诊时在内口处有轻度压痛,有时可扪到硬结样内口及条索样瘘管。肛镜下有时可发现内口,自外口探查肛瘘时有造成假性通道的可能,宜用软质探针。
以上方法不能肯定内口时,还可自外口注入亚甲蓝溶液1~2ml,观察填入肛管及直肠下端的白湿纱布条的染色部位,以判断内口位置;碘油瘘管造影是临床常规检查方法。MRI扫描多能清晰显示痿管位置及与括约肌之间的关系,部分病人可显示内口所在位置。建议肛痿在术前行MRI检查,以确定痿管内口位置及数目。对于复杂、多次手术的、病因不明的肛瘘病人,应作钡灌肠或结肠镜检查,以排除Crohn病、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的存在。
治疗
肛瘘极少自愈,不治疗会反复发作直肠肛管周围脓肿。治疗方法主要有两种。
1.堵塞法0.5%甲硝唑、生理盐水冲洗瘘管后,用生物蛋白胶自外口注入。治愈率较低,约为25%。该方法无创伤无痛苦,对单纯性肛瘘可采用。最近亦有用动物源生物条带填充在瘘管内,疗效尚待观察。
2.手术治疗原则是将瘘管切开或切除,形成敞开的创面,促使愈合。手术的关键是尽量减少肛门括约肌的损伤,防止肛门失禁,同时避免瘘的复发。
(1)瘘管切开术(fstulotomy):是将瘘管全部切开开放,靠肉芽组织生长使伤口愈合的方法。适用于低位肛瘘,因瘘管在外括约肌深部以下,切开后只损伤外括约肌皮下部和浅部,不会出现术后肛门失禁。
手术在低管麻醉或局麻下进行,病人俯卧位或截石位,首先由外口注入亚甲蓝溶液,确定内口位置,再用探针从外口插入瘘管内,了解瘞管的走行情况及与括约肌的关系。在探针的引导下,切开探针上的表层组织,直到内口。刮去瘘管内的肉芽组织及坏死组织,修剪皮缘,以保证创面由底向外生长。
(2)挂线疗法(setontherapy):是利用橡皮筋或有腐蚀作用的药线的机械性压迫作用,缓慢切开肛瘘的方法。适用于距肛门3~5cm内,有内外口的低位或高位单纯性肛瘘,或作为复杂性肛瘘切开、切除的辅助治疗。它的最大优点是不会造成肛门失禁。被结扎的肌组织发生血运障碍,逐渐坏死、断开,但因为炎症反应引起的纤维化使切断的肌与周围组织粘连,肌不会收缩过多且逐渐愈合,从而可防止被切断的肛管直肠环回缩引起的肛门失禁。挂线同时亦能引流瘘管,排除瘘管内的渗液。此法还具有操作简单、出血少、不用换药,在橡皮筋脱落前不会发生皮肤切口愈合等优点。
手术在低管麻醉或局麻下进行,将探针自外口插入后,循瘘管走向由内口穿出,在内口处探针上缚-消毒的橡皮筋或粗丝线,引导穿过整个瘘管(图37-33),将内外口之间的皮肤及皮下组织切开后扎紧挂线。术后要每日坐浴及便后坐浴使局部清洁。若结扎组织较多,在3-5天后再次扎紧挂线。一般术后10~14天被扎组织自行断裂。
(3)肛瘘切除术(fistulectomy):切开瘘管并将瘘管壁全部切除至健康组织,创面不予缝合;若创面较大,可部分缝合,部分敞开。适用于低位单纯性肛瘘。
(4)复杂性肛瘘的手术治疗要充分、慎重预评估手术后的肛门功能及复发的几率。若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瘘管挂线引流,带瘘生存也是-种安全的选择。复杂性肛瘘的手术复杂,难度大,复发率高,易损伤肛门功能.请参阅相关的结直肠外科专业书籍。
内科学症状体征儿科学实践技能妇产科学急诊常识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