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拉迪蒂综合征(ChilaiditiSyndrome),也称为膈肌下结肠嵌入综合征、间位结肠综合征、肝膈间位征、游走肝综合征。本征系指由于结肠嵌入肝与横膈之间,临床上出现上腹痛、呕吐、腹胀及便秘等症状。儿童患者症状明显,成人可无症状。年由Chilaiditi首先报道。临床上常用名为间位结肠综合征、膈肌下结肠嵌入综合征。其发生机制为肝镰状韧带的先天性异常或膈肌麻痹及运动障碍、结肠高度胀气均可引起肝、结肠和横膈的相互解剖关系发生改变,致部分结肠嵌入到肝与横膈之间。此外,患吞气症的儿童,其结肠高度膨胀可能是引起本征的主要原因。
1、病因及发病机制肝的下垂和位置异常是形成本病的基础,常因肝的韧带过长,薄弱、缺无等发育异常,使肝下移并与膈肌之间的间隙增宽,以至结肠嵌入之间。肌的先天薄弱或膈肌麻痹为本病的促发因素。此外在部分肝硬化患者中因右肝叶萎缩明显,肝膈间瞭增大。结肠蠕动受阻,肝生理功能受到反复不良刺激,出现相应临床症状。
2、临床表现本病男女性都可见,平时常无症状,部分可表现为,上腹不适,轻度腹胀,以右上腹明显,餐后加重。临床常易误诊为胆囊炎或胃炎。当嵌入的结肠发生梗阻时,常感到突然发生的上腹胀痛难忍,并有憋气感及后背放散痛。经数小时至数日症状消失,而且大多于活动后突然消失症状。儿童患者可表现为上腹部疼痛,特点为傍晚腹胀严重时疼痛发作或加重,平卧后减轻或缓解。腹痛时可伴有呕吐及肩、背部痛。少见症状有厌食、腹胀、便秘及吞气等。体检可发现肝浊音界消失或肝上界明显下移。
3、检查X线、CT或B超检查可见在横膈与肝脏之间有积气的结肠影及结肠袋影。
4、诊断儿童出现上腹部疼痛,傍晚时发作或加重,平卧后疼痛减轻或消失,伴肝浊音界消失或肝上界下移时应考虑本征。X线、CT或B超检查发现部分结肠位于肝与膈肌之间即可确诊。临床上应与肝曲综合征、溃疡病穿孔等鉴别。
5、治疗:(1)保守治疗:
轻症可不必治疗,经卧床休息,避免在食管中产气等,大部分可自行缓解,也可采用中药补中益气汤治疗。
(2)手术治疗:
对部分症状较重,并呈进行性、持续性加重,尤其在儿童时期症状严重,影响食欲,妨碍生长发育的,可考虑外科根治性手术治疗,固定肝和结肠,消除结肠嵌人肝的解剖因素。
资料来源于网络,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编辑:刘家甫
FINDME:《围术期医学论坛》服务于外科、麻醉、护理等医护人员,提供围术期整体解决方案,指导临床诊疗活动。征稿
我们的精彩等你书写想不想用知识和阅历征服别人?欢迎将你的经验、知识投递过来,我们帮你传播出去,让更多的同仁看到你的才华。投稿邮箱:yulishui
kangxunmed.在北京治疗白癜风哪个医院最好规范化治疗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