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鼻肠梗阻导管各管口功能
1、水囊注水阀:给前水囊注蒸馏水处,禁止用生理盐水、葡萄糖及造影剂等其他有结晶化可能的药液。注意:水囊内液体每周更换一次;注水、抽水时注射器要旋转半圈,防止阀门关闭不良。一次注水量为10~15ml,管前端标注英文F.BALL。
2、补气口:加快引流速度,防止肠壁损伤,禁止对此处使用生理盐水及其他有结晶化可能的药液,可能形成堵塞,造成减压吸引效率降低或无法引流,管前端标注英文VENT。
3、后气囊阀:当需要造影时,给后气囊注入空气,防止造影剂反流引起图像不清。注意:造影后需将气囊排空。一次注气量为30~40ml,管前端标注英文B.BALL
4、吸引管接口:导管置入完毕,由此处通过负压吸引器引流。
二、经鼻肠梗阻导管的观察护理操作
(1)、导管的前端没有到达梗阻部位鼻翼处导管固定方法
将导管留置后,在鼻腔外预留10~20cm的松缓弯曲长度,将导管固定在脸颊部,导管由于肠蠕动向深处前行,当面颊部松缓弯曲消失时,再次做10~20cm的松缓弯曲,将导管重新固定,按照导管松缓弯曲消失的量保持导管前行。
如果导管从鼻孔中脱出使松缓长度增大,考虑可能是患者的身体活动造成的或脱出,要缩短松缓长度重新固定。
(2)、置管治疗的观察护理项目:
导管通过幽门后,通常到达肠梗阻部位需要1~2天的时间
①要多次观察由鼻腔到导管固定处的导管长度,保持一定余量。
②置管后患者腹痛、腹胀的缓解情况;
③腹围缩小的程度:每天测量腹围(平脐水平腹部的周径),以置管前为%,置管后腹围与之对比;
④观察记录减压导管的液体出入量及判断导管有无堵塞。
注意:引流量=引出量-冲洗量。
⑤临床医生注意必要时观察腹部平片的X线变化。
(3)、置管后饮食:
在肠梗阻期间首先要禁食。
大多数文献报道一般情况下:置管后24h-48h左右,患者腹痛、腹胀症状明显缓解。所有患者自72h起可进食少量流质饮食并逐渐加量(少食多餐),同时口服肠道抗生素。置管5-6d后基本可以停止静脉输液,恢复全肠内营养。
(4)、置管后导管的冲洗:
导管的内腔可能由于肠管内容物或造影剂形成堵塞。留置过程中请注意确认内腔的状态,如果发生堵塞,用微温水洗净内腔。排液流出不好时,可注入适量的生理盐水、蒸馏水或普通水冲洗,以确认导管是否被堵塞。
医院护理文献报道:经引流管接口注入中药或营养液前后分别用50ml温开水冲洗,以保持导管的通畅,注入完毕后关闭负压引流,1h~2h后开通。负压吸引间歇期间每4-6小时可以给予液体石蜡、橄榄油、香油等其他润滑肠道,有助肠管通畅的药物。
(5)、负压吸引方法:
与胃管吸引方法基本相同。导管由于肠蠕动运动被带往梗阻部位期间,可使用吸引器或手动进行间歇吸引或者持续低压吸引。要适时确认导管处于开通状态。肠梗阻导管因蠕动运动向内深入期间,请不要固定。吸引期间,记录冲洗量和吸引量,计算引流量。日本九田守人报道采用吸引4分钟、休止4分钟的间歇性吸引更有效。
低压持续吸引时适当的吸引压力为:-Pa~-Pa(-10~-25cmH2O),注意:医院一次性负压引流器压力多为Pa,完全满足压力要求。
减压时间应根据梗阻程度而定。日本相对较长:永田澈等《肠梗阻的保守治疗》使用肠梗阻导管留置期间最长20日,平均2周左右。根据其他研究报告,大多提倡3日至1周为留置的界限期间,尤其对全身状态不良,有高度压痛、腹痛症状,有怀疑为腹膜炎的情况病人。
(6)、导管堵塞的判断:
①排液流出不好时,注入适量的生理盐水、蒸馏水或普通水以确认导管是否被堵塞。要注意过度的负压吸引容易造成肠黏膜被吸引到导管侧孔上,产生肠套叠、出血的可能。
②对导管进行挤压也是良好的方法,先挤压住导管的管身某处,然后多次挤压导管的靠近患者处,会在导管内形成负压,即使前端侧孔有堵塞,在不严重的情况下也会被解除。
另外,为了使导管产生洗肠器的吸引效果的简单方法,先压迫导管的中枢使其闭塞,然后渐渐地向末梢方向进行压迫闭塞,此时解除中枢的压迫,可加剧肠内容物向导管末梢移动并流向贮液袋。(图B)
(弯折①闭塞到,弯折②,解放①,①的被压缩体积部分会在导管内腔产生负压,同样弯曲③,解放②,反复此操作使导管内负压渐渐增强,会产生箭头所示的流动)
医院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