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之起源,始于战国或秦汉之际,应无异议。茶本来是一味中药也是实事,而真正把茶视为饮品而推广之者应是茶圣陆羽。唐代的赵璘在《因话录》中说唐代的陆羽“始创煎茶法”。宋人有诗曰:“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在历史文献记载中,对茶的称呼较多,如荼、茗等,但不管如何称呼,茶作为一种健康的饮品在走进官宦皇家的府邸的时候,也走入了文人雅士的生活,走入了寻常百姓家,这便有了诗人的“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敌先天花”之吟,也有了平民百姓的“明红暗绿嫩初霜,温壶烹来满是香”的赞叹。
《茶经》记载的唐代茶叶生产过程是“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饮用方法是:先将饼茶放在火上烤炙,然后将其碾成细末,再过细筛,放到开水中煎煮。加热至水始开,水面出现细小的像鱼眼一样的水珠,“微有声”,称为一沸,此时须加入一些盐调味;当锅边水泡如涌泉连珠时为二沸,这时要舀出一瓢开水备用,并以竹夹在锅中心搅拌,然后将茶末从水中央倒进去;稍后,锅中的茶水“腾波鼓浪”、“势若奔涛溅沫”,称为三沸,此时要将刚舀出的那瓢水再倒入锅内,一锅茶汤才算煮好。如果再继续烹煮,陆羽认为“水老不可食也”。煮好的茶汤舀进碗里就可饮用。前三碗味道较好。后两碗味道次之,五碗之后,“非渴其莫之饮”。这便是当时社会上较流行的饮茶方法。
唐代文人卢仝嗜茶成癖并以“七碗茶”闻名于世,其《谢孟谏议寄新茶》吟诗曰:“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来。”不但道出了润咽喉、消闷愁、激文思、散抑忧、利筋骨、轻身、益寿七大功能,而且以诗人的浪漫唱出了饮茶如仙之快乐。在唐诗中有许多吟茶之名句,如曹邺的“六腑睡神去,数朝诗思清”;吕岩的“断送睡魔离几席,增添香气入肌肤”;刘禹锡的“诗情茶助爽,药力酒能宣”等。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认为茶为生活之必需品,他在《论茶》中说:“除烦去腻,世固不可无茶,”并提出了饭后以茶漱口之法:“每食已,以浓茶漱口,烦腻既出,而脾胃不知。”唐代以后,关于饮茶的讲究越来越多,不但对茶叶很讲究,而且对茶具也有要求,就是泡茶的用水也马虎不得。《红楼梦》第四十一回写道,贾母带人游道观,妙玉给刚吃完饭的贾母奉茶,贾母说自己不吃六安茶,因为六安茶属绿茶,饭后饮之容易拉肚子。妙玉马上说,我这茶是老君梅,而且是用隔年梅花上的积雪融水冲泡的。妙玉的话既抬高了贾母的地位,同时也说明自己的品位。这就表明有身分的人喝茶是十分讲究的,饭后宜喝暖胃的熟茶,不但去油腻,而且助消化。这段描写可以说曹雪芹既精于茶道,又深谙医理,且为其故事情节增色不少。饮茶有道在我国,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异常丰富,不但讲究茶的品种、作用,也讲究饮茶的形式,这就形成了颇具东方色彩的茶道。茶道的形成始于唐,而成于宋。到了宋代,基本不再将茶制成茶饼,而是将茶简单地进行加工,特别是绿茶,更是保持了茶叶的原形。也不再将茶进行考炙,碾成细末,再进行锅煮,而是直接将茶叶放入壶中冲泡,这也保证了许多营养成分不被破坏掉。喝茶时不再加入调料,完全保持了茶所独有的特殊的本色清香。值得一提的是,因喝茶的需要,又诞生了一个新的行业,那就是制壶,而且将壶业发展成为一种工艺,并产生了制壶大师和作为艺术品的茶壶。人们也不再用大碗喝茶,而是用小盅品茶,宋代诗人陆游曾写过:“细啜襟灵爽,微吟齿颊香。”用诗人的话说细啜慢饮才是品。只有品才能做到心领神会,也只有品才能体会到品茗的妙处,同时也只有品才能充分调动人的嗅觉和味觉功能,用沉静下来的心思领略一种雍容大度的闲适心境,给疲惫的身心一个放松恢复的条件。选一处安静的环境,小桌上置一茶盘,一把紫砂壶,小茶盅若干。先用温开水冲紫砂壶的外边,叫“洗尘净身”,洗去尘世间的烦恼,放松身心,净化心灵。同时使整个茶壶温度均匀,利于茶香氤氲。掀开壶盖,放入茶叶,倒入开水,叫“翻江倒海”,形象地描绘出冲茶的情景,极富想象力。将水倒满后,手拿壶盖轻轻地抹去浮在上面的泡沫,叫“春风拂面”,即洗了茶,又有淡淡的茶香飘散而来,只感觉宁静清爽,心旷神怡。稍停片刻,将泡好的茶倒入茶盅,叫“佛施甘露”。这时轻拿茶盅,一闻、二品,绿茶的清悠,红茶的醇浓,乌龙茶的香鲜,黄茶的爽悦,白茶的黄亮,黑茶的厚重,花茶的绵芳,其精妙之处无以言表,此时不是饮,更不是解渴,如此品味,只觉得一股茶香萦绕心田,心随茶香而飘然;甘甜玉液润滑全身,身轻无烦而醉然。不是神仙而胜似神仙。我国为茶的王国,因产地不同,制作有异,而品种繁多,大体上可分为绿茶、乌龙茶、红茶等。仅绿茶又有龙井、碧螺春、云雾、毛尖等不同品种。其它还有大红袍、铁观音、白茶、普洱茶、陀茶等。到底喝什么茶好,这也因人而异,一般来说,绿茶清爽,红茶暖胃,乌龙茶提神,白茶降糖,花茶疏肝。今年87岁的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很喜欢喝茶,在一天之内喝不同的茶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颇具启发意义。当然,茶也并非人人皆宜,也非什么时间饮都好。饮什么茶,什么时间喝,也当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和喜好。茶,亦药亦饮,亦当辨证用之。品茶,既是一种生活品位,也是一种优雅的境界,不同的茶或清香、或苦涩、或甘甜,或润滑。茶如人生,也许这就是文人雅士和长寿老人喜欢品茶的原因。
茶与中药
清利头目,除烦止渴,消食化痰,利尿解毒。主治头痛目昏,多睡善寐,心烦口渴,伤暑,食积,口臭,痰喘,小便不利,泻痢,喉肿,疮疡。
1.《神农食经》:主瘘疮,利小便,少睡,去痰渴,消宿食。(引自《太平御览?饮食部》)
2.《食疗本草》:利大肠,去热,解痰。
3.《本草拾遗》:破热气,除瘴气。久食令人瘦,去人脂。
4.《本草别说》:治伤暑,合醋治泄泻甚效。
5.张洁古:清头目。(引自《本草发挥》)
6.《汤液本草》:治中风昏聩,多睡不醒。
7.《日用本草》:除烦止渴,解腻清神。炒煎饮,治热毒赤痢。
8.《纲目》:浓煎,吐风热痰涎。
9.《本草易读》:解热毒。
10.《随息居饮食谱》:清心神,凉肝胆,肃肺胃。
11.《脏腑药式补正》:主明目。
中药茶叶的性味归经
味苦、甘,性凉。归心、肺、胃、肾经。芳香清润,可升可降。
1.《新修本草》:“味甘、苦,微寒,无毒。”
2.《日用本草》:“味苦、甘,平、凉。”
3.《雷公炮制药性解》:“人心、肝、脾、肺、肾五经。”
4.《本草经疏》:“气薄味厚,阴中微阳,降也。”
5.《本草汇言》:“可升可降,阳中阴也。”
6.《本草求真》:“入胃、肾。”
7.《现代实用中药》:“气清香,味微苦。”
脾胃虚寒者慎服;失眠及习惯性便秘者禁服。服人参、土茯苓者禁服。服过量易致呕吐、失眠;服使君子饮之易致呃逆。
1.胡洽:“与榧同食,令人身重。”(引自《纲目》)
2.《本草拾遗》:“食之宜热,冷即聚痰。久食令人瘦,使不睡。”
3.《纲目》:“服威灵仙、土茯苓者忌饮茶。虚寒及血弱之人,久饮有害。”
4.《本经逢原》:“精气寒滑,触之易泄者,勿食。”
5.《本草用法研究》:“忌萆薢,反铁质。
茶与现代医学药理
1.抗肿瘤作用
①抗诱变作用:绿茶和红茶等均有一定的抗诱变作用,其中绿茶及其有效成分效果较好。绿茶水提取物及其主要成分绿茶多酚(GTP)能抑制黄曲霉素B1(AFB1)和苯丙芘BP等对鼠伤寒沙门菌的回复突变作用,对AFB1诱发的大鼠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有剂量依赖性抑制作用。绿茶尚能抑制羟化酶的活性。茶多酚能够降低二甲肼诱发鼠大肠癌的发生率,降低小鼠肝微粒体细胞色素P含量,能抑制HL-60细胞生长和增殖,并呈明显的剂量依赖关系。
②调节免疫作用:绿茶可改善环磷酰胺所损害的小鼠骨髓造血功能,使其白细胞和红细胞数上升;使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下降;能提高小鼠腹腔M的功能。
③基因调节作用:茶水冻干物、茶多酚对肿瘤起动阶段的基因突变及微核形成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并有量效关系。饮茶能抑制香烟中特异性亚硝胺NNK诱发小鼠肺癌基因表达。
2.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①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茶碱对心脏有兴奋作用,可使正常人心率加快,左心室射血时间指数和等容收缩时间减少,心收缩力增强,心脏前负荷降低,增加心输出量,对心力衰竭病人心输出量的增加更明显。低浓度的咖啡碱使心率稍减慢,可能因兴奋迷走神经中枢所致。高浓度的咖啡碱和茶碱均可使心率明显加快,敏感者可致心律失常。茶碱和咖啡碱除直接兴奋心脏外,还能促进CA释放而间接兴奋心脏。茶叶水浸剂可使蛙和蟾蜍离体心脏心室收缩力增强,心率加快,作用强度绿茶红茶。咖啡碱和茶碱可使血管扩张,器官血流量增加;对冠状动脉有扩张,并增加冠脉流量,对脑血管则使其收缩,血流量和脑氧张力下降,可用于缓解高血压性头痛。茶鞣质具有维生素P样活性,能增强毛细血管抵抗力,降低其通透性,防止其破坏。
②抗心律失常作用:茶多酚可显著降低CaCl2所致小鼠死亡率,能提高哇巴因致豚鼠心律失常的用量,对氯仿诱发的小鼠心律失常也有明显预防作用,并能对抗大鼠心肌缺血一再灌注所致的心律失常。
③对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大鼠腹腔注射茶多酚对Isop诱发大鼠的心肌损伤有保护作用,可使大鼠血清MDA、CPK、LDH及LDH-1较生理盐水组下降;使血浆。肾素活性降低,HE染色亦显示病理损伤减轻。
④降血压作用:绿茶的热水提取物有明显降压作用,可使麻醉兔血压下降。在饲料中加入0.5%绿茶提取物除使自发性高血压血压显著下降外,也能使易患卒中型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下降,并延长其生存期。
⑤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茶叶有明显降血脂作用。以饮茶代替饮水,对高胆固醇喂养大鼠,能使血浆Ch、TG及器官组织中脂肪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茶多酚预防性给药能抑制鹌鹑血清TC、Tg及LDL-C水平的升高,能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指数的升高,抑制肝系数的升高,减轻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程度,随茶多酚剂量的增大而增强。绿茶提取物对喂饲致动脉硬化饲料的小鼠,能抑制TC升高,剂量相关的抑制血清脂质过氧化物的升高及肝和主动脉中Ch含量的升高。茶多酚对Cu2+介导的LDL和HDL氧化修饰有明显保护作用,能抑制脂质过氧化物生成,提高SOD活性。⑥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形成作用:各种茶的热水提取物对胶原和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均有抑制作用。茶叶有显著促纤溶作用,茶色素对动物和高脂血症伴纤维蛋白增高的病人均有显著促纤溶作用。绿茶多酚灌胃可降低大鼠血栓重量。
3.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①中枢兴奋作用:茶碱和咖啡碱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强大兴奋作用。小剂量咖啡碱兴奋大脑皮质,使人感到睡意减少,疲劳减轻,思维更加清晰和敏捷,工作效率增加。剂量增大时能产生紧张,焦虑烦躁,失眠,震颤,感觉高度敏感等中枢兴奋症状。再大剂量时引起惊厥,咖啡碱也能兴奋延脑呼吸中枢,增加对O2的敏感性,尤其当呼吸中枢受抑制时,兴奋作用更明显。咖啡碱与茶碱尚能引起恶心和呕吐。脱咖啡碱茶的中枢兴奋作用较弱。
②脑组织保护作用:茶碱对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海马组织中SOD、Na+,K+-ATP、Ca2+-ATP等酶的活性有保护作用,并使MDA含量明显下降。
4.抗衰老、抗氧化作用
绿茶和绿茶多酚对大鼠离体肝脏脂质过氧化有阻抑作用,随绿茶和绿茶多酚浓度升高对MDA的抑制率升高。茶色素对大鼠半乳糖性白内障有明显的延缓作用,保持实验大鼠透明晶状体的百分率达30%,并可明显降低血糖,增加体重,增强红细胞SOD、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的活力,降低过氧化脂质的含量。绿茶的乙醇提取物对植物油和猪油均有明显抗氧化作用。绿茶提取物也抑制CCl4诱导的大鼠肝脏微粒体的脂质过氧化作用,绿茶水提取物除抑制小鼠肝脏(整体和离体)脂质过氧化反应外,并有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作用。
5.对平滑肌和骨骼肌的作用
茶碱可松弛各种平滑肌,尤其是支气管平滑肌,在支气管处于收缩状态时作用更明显。茶碱静脉注射能对抗Ach所致麻醉豚鼠的支气管收缩,切除肾上腺或给予β受体阻断剂后,此作用明显减弱。茶碱也能抑制犬输尿管痉挛,使膀胱松弛,在较高浓度时也能消除大鼠子宫和豚鼠结肠的自发性收缩。茶热水提取物或茶鞣质能降低大鼠和兔离体肠张力和收缩,对毛果芸香碱和BaCl2所致痉挛性收缩有解痉作用。咖啡碱能增强人骨骼肌活动的能力,也能增强去神经肌肉的静止张力。
6.利尿作用
茶叶的利尿作用是咖啡碱和茶碱共同作用的结果,咖啡碱特别是茶碱能抑制肾小管再吸收而有利尿作用。茶碱通过强心增加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增加水和电解质排泄,钾排泄增加不明显。
7.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茶叶煎剂或浸剂在体外对各型痢疾杆菌有显著抑制作用,对葡萄球菌、链球菌、脑膜炎双球菌、肺炎链球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沙门菌、白喉杆菌、炭疽杆菌和枯草杆菌等也有不同程度的抗菌作用,茶叶水提取液在体外对霍乱弧菌有杀灭作用。绿茶多酚和茶黄素对肉毒梭状芽胞杆菌外毒素也有拮抗作用。绿茶和红茶多酚化合物对对抗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也有抗菌作用。茶叶对致龋菌、变形链球菌的生长、产酸和粘附有显著抑制作用。茶叶提取物尚能显著降低多种动物病毒对培养肾细胞的感染力,其有效成分为鞣质和咖啡碱。茶叶提取物、咖啡碱或绿酸对单纯疱疹、脊髓灰质炎、埃可病毒2型和7型、呼吸道及肠道病毒、柯萨奇病毒A组9型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8.抗炎和抗过敏作用
由茶叶中提取的维生素P给大鼠静脉注射能控制外周炎症现象的发展,茶提取物对透明质酸酶有显著抑制作用,尚能抑制抗原诱导的大鼠腹腔肥大细胞的组胺释放。绿茶提取物外用,能显著抑制十四酰基佛皮醇乙酯诱发的小鼠耳部皮肤红肿等炎症反应。红茶中所含咖啡碱、茶碱、可可豆碱、儿茶精、表儿茶精、没食子酸和茶黄素对小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均有明显抑制作用。
老焦茶馆,致力于推广中国茶文化,推广健康好茶,在这个新的时代下,我们邀您一起,推广好茶。
老焦茶馆,正式面向广大茶友招募个人加盟代理,向我们身边的亲朋好友,一起传播健康好茶。
个人代理火热招募中,最低成本,最大收益,喝茶喝出收益来!详情请白癜风初期怎样治疗北京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