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尿次数多,就是肾不好

一到冬天,无论做什么事都让人瑟瑟发抖~比如,上厕所!特别是半夜被尿憋醒,简直是惨绝人寰!

可是偏偏一到冬天就更想尿尿,这是为什么呢?经常上厕所,是肾不好吗?

那我们要先搞清一个问题:

经常是多经常呢?

基本上正常人,

白天尿尿3~6次,夜尿0~2次,

也就是一天基本不会超过8次。

某些情况引起的尿尿次数增加是正常的:

比如我们上文说到的:一到冬天会更想尿尿。

因为水喝进体内,经过新陈代谢作用,被人体吸收后,有一部分水会变成汗液流出;另一部分则会变成尿液排出。

而冬季受冷刺激的影响,毛孔收缩,人体的出汗量会变少,本应从毛孔排出的汗排不出去,只好通过尿排出,所以尿量就会变多了。

同时由于冷刺激的影响,膀胱的敏感度会提高,因此会更加想尿尿。

包括以下情况引起的尿尿次数多,也是正常的:

水喝多了或者含水量多的食物吃多了;

摄入利尿的饮料如咖啡,以及药物如布美他尼;

孕期尿频等等。

但除了以上正常情况,

如果出现24小时内尿尿>8次,

晚上以排尿为目的起床两次以上,

同时每次都有尿不尽的感觉,

这就有可能是尿频了。

尿频就是肾不好了吗?

一般而言,尿频大多是泌尿生殖系统感染或膀胱病变等引起的,比如:

尿崩症、尿路感染、前列腺疾病(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等)等等,糖尿病患者也会有尿频的情况出现。

而在大部分情况下,尿少(24小时尿量<ml)才是肾脏疾病出现的预兆。只有一些急性肾功能损伤以及小部分人的肾小管病变才会出现多尿。

所以,尿频与肾的关系不大。

实际上,除了尿尿的次数,

尿尿的颜色、气味、泡沫持久度,

更能反映健康问题。

1

尿的颜色

正常的尿液呈淡黄色,不过尿液的颜色也并非一成不变:如果你喝水充足,则尿液呈淡黄色;如果你有点脱水,尿液颜色会加深。

ps:尿液的颜色会随着饮食的不同、服用药物或者疾病而有所改变。

一般来说,当尿液的颜色有如下改变时,可能是疾病预兆:

黄褐色:多见于黄疸患者,例如黄疸型肝炎或胆道梗阻;

棕褐色:血管内溶血引起的血红蛋白尿,例如蚕豆病等;

白色:丝虫病引起的乳糜尿、严重泌尿道化脓感染引起的脓性尿;

红色:泌尿系统炎症、结石、肿瘤等,如急性肾小球肾炎、尿道结石等。

2

尿的味道

刚离体的尿液,基本是无味,甚至还有点微弱的芳香。放久后,尿素被分解,才会呈氨味,也就是人们通常说的“尿骚味”。

若是尿尿时就能闻到尿骚味,可能提示有膀胱炎或尿潴(zhū)留,但与肾的关系不大。

并且,若尿的气味有以下改变,排除了饮食影响外,也要小心是疾病:

水果味:糖尿病(烂苹果味)、Ketoacidosis菌感染等;

粪臭味:常见于膀胱结肠瘘等肠道疾病的患者;

腥臭味:膀胱炎及化脓性肾盂炎等;

蒜味:有机磷中毒。

Ps:饮食也可影响尿液的味道,比如咖啡、芦笋、榴莲等。

3

尿的泡沫

这主要是看尿里的泡沫能存在多久。正常情况下,尿里的泡泡都是被冲起的,泡沫较大或大小不一,并且持续时间较短,最多静置30分钟就没了。

但若是泡泡多而细小,且久久不散,就要小心是蛋白尿。

原尿中95%以上的蛋白质是由肾脏回收至人体的,若是肾脏出了问题,吸收蛋白质的功能不能正常进行,就会使尿液中的蛋白质含量增加,引起蛋白尿,导致尿液里有经久不散的细小泡泡。

Ps:饮食引起的短暂性尿蛋白,是正常的,注意休息、调整饮食即可。

因此当尿尿出现问题时,别一味怀疑是肾不行,应该做详细的检查,确诊后对症治疗,千万别自己买药瞎补肾。

推荐科室:

医院泌尿外科或肾内科

推荐检查:

尿常规

主要用于泌尿生殖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及其他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治疗监测及健康普查。不少肾脏病变早期也可以在检查中发现。

肾功能八项

如果担心肾脏方面有问题,可以在咨询医生后,加做肾功能等检查。

总之,

光凭尿尿次数,

是无法判断肾好不好的~

别再冤枉肾了,

有了问题还是及早就医检查比较好!

如何看尿常规报告单

医院的尿常规报告单不尽相同,却大同小异,医院的尿常规报告单为模板,简单介绍一下各个项目的意义所在。

先将一张报告单分割成四个区域。

区域1:是进行这次检查时候的患者自然信息,包括初步的诊断。这个诊断是医生在开检查单的时候初拟的,并不等同于您的真实情况或最终诊断,是可能更改的。所以您大可不必对着一张化验单上面的诊断名称而耿耿于怀。另外需要注意留取尿液标本的时候一般要取中段尿液,即先排出一小段尿液后再接尿送检,目的是排除污染的可能。再者,女性在月经期间的尿检结果也不准确,需要避开。至于送检时间,如果没有特殊要求,任何时间段的尿液都可以,但是必须要是新鲜的标本立刻送检才不会有误差。

区域2:是检查的具体项目,包括外观、化学分析和有形成分分析几部分,按照分析的方法,又分为试带法、仪器定量、人工镜检等方面。

区域3:是最重要的了,就是您这次标本的检测结果。具体是否正常,您就和区域4里面的参考值进行比对就可以。

总体来说,只要有(+)或者异常升高的数值就意味着存在不合常理的因素,需要进一步判断病因。至于每项是什么意义,这次只能作一个非常简要的介绍,要知道,任何一项异常的背后都存在着许多种可能,往往需要医生更精准的判断和进一步的检查。

我们对着图片一项一项往下看:

1、酸碱浓度:

(1)生理因素对pH的影响:

①饮食:摄食大量肉类及混合性食物,pH降低;摄食大量蔬菜、水果,pH升高。②剧烈运动、大汗、应激状态、饥饿时,pH降低。,

(2)病理变化:

①pH降低见于代谢性酸中毒、痛风、糖尿病、肾结石、坏血病等。②pH升高见于碱中毒,原发性醛固酮增多、膀胱炎等。

2、颜色:通常都应该是淡黄色,水喝多的时候更清亮,水喝少的时候会深一些,但是如果出现红色、茶色、乳白色等等,就请您高度重视了,许多疾病可以引起,像肿瘤、肝病、较重的泌尿系感染、乳糜尿等都会引起尿色的变化。尤其是老年人如果出现肉眼血尿,必需要首先排除泌尿系统肿瘤,即使只有一次,也不可掉以轻心。乳白色为乳糜尿,有时与小血块并存,常见于丝虫病;灰白色云雾状浑浊为脓尿,常见于泌尿系化脓性感染;混浊多为无机盐结晶;红色云雾状浑浊为血尿,常见于肾脏肿瘤、急慢性肾炎、肾结石、肾结核等;暗褐色、黑色尿为血红蛋白尿,常见于阵发性血红蛋白尿症、溶血性贫血、疟疾、蚕豆病等;深黄色尿为胆红素尿,常见于阻塞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等;黄绿色为绿脓杆菌尿,常见于泌尿系统绿脓杆菌感染。

3、透明度:不透明的话就是有问题,通常会伴有颜色的改变。

4、尿比重:这个结果的价值体现在对于肾脏肾小管功能障碍的判断参考,但是尿比重高或低在正常人群中也很常见。如果你一天都没喝水或者很少喝水,尿比重就会上升;如果你短时间喝了大量的水,尿比重就会下降。所以,如果尿常规上一个其他箭头都没有,就一个尿比重上升或者下降,首先问一下自己的喝水情况哦!

5、亚硝酸盐:“+”意味着感染,多数是大肠埃希菌相关。

6、尿蛋白:有一些是生理性的蛋白尿,但是出现“+”多数意味着肾脏或者全身疾病引起的异常,您需要做两件事:第一,做24小时蛋白定量检查;第二,找肾脏内科大夫。

(1)生理性蛋白尿

①功能件蛋白尿:剧烈运动、高热、寒冷、神经紧张等引起的蛋白尿,蛋白定性一般不超过一个“+",多由于肾缺血、肾血管痉挛或充血导致肾小球通透性增加所致。②体位性蛋白尿:脊柱前凸或长时间站立时,在肾静脉受压导致肾静脉压升高.通过肾小球滤过的蛋白质吸收不良引起,体位性蛋白尿定性试验有时高达“++”,此种蛋白尿经卧床休息后可消失,多见与儿童和青年。部分病例是早期肾炎的反映。③摄食性蛋白尿:如注射小分子量蛋白质或一次食人大量蛋白质。

(2)病理性蛋白尿:

①小球疾病:如急性肾小球肾炎、狼疮性肾炎、过敏性紫癜肾炎、糖尿病肾病等。②肾小管疾病:如活动性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重金属(汞、镉、铋。中毒及应用某些药物等。③肾脏病变同时累及肾小球和肾小管时,尿中低分子和高分子蛋白质均大量增多,是肾功能不全的指征,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盂肾炎等。④严重泌尿系感染、急性溶血性疾病、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等。

7、胆红素:多了之后会使得尿液泡沫增多,“+”通常与黄疸关系紧密,找消化科大夫。尿胆红素检测主要用于黄疸的诊断和黄疸类型的鉴别诊断。尿胆红素阳性,常见于肝实质或阻塞性黄疸病。

8、尿酮体:标本不新鲜会出现“+”,肚子饿久了会出现“+”,严重的糖尿病也会出现“+”,找内分泌科大夫。

(1)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本病一般尿酮的升高先于血酮,故尿酮检查对诊断重症糖尿病极为重要。

(2)非糖尿性疾病:严重饥饿、剧烈呕吐、严重腹泻、脱水、子痫、营养不良、剧烈运动、全身麻醉、肾小管功能不全等病人,因碱质丢失过多、有机酸相对增多,可大量缩合成酮体,由尿中排出,使酮体呈阳性。

9、尿胆原:多数阴性,溶血或肝细胞黄疸时会“+”,还是找消化科大夫。

1)尿胆原增多,常见于病毒性肝炎、溶血性黄疸、心力衰竭、肠梗阻、内出血、便秘等病症。

(2)尿胆原减少,多见于长期应用抗生素、阻塞性黄疸等。

10、尿葡萄糖:出现“+”首先要检测糖尿病,赶紧去找内分泌大夫。但是也有一部分人血糖正常而尿糖异常,我们称为肾性糖尿或者应激性的糖尿。

(1)生理性糖尿:生理性糖尿是由于肾小球滤过增加,肾小管相对吸收减少所致,见于一次摄人大量糖类,静脉注射葡萄糖、精神过度紧张、情绪激动、妊娠等。

(2)病理性糖尿:①糖尿病。②肾性糖尿:见于家族性糖尿、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新生儿糖尿等。③其他:甲状腺功能亢进、肾上腺肿瘤、颅脑外伤、脑血管意外、垂体瘤、急性心肌梗死等也可出现尿糖阳性.尿糖检测的假阳性或假阴性:尿液被强氧化剂、双氧水等污染时可产生尿糖假阳性c大量水杨酸盐、高比重尿、尿酮体mg/L或久置的标本可引起尿糖假阴性,应特别注意高浓度维生素C对葡萄糖造成的假阴性。

11、11和13都是针对白细胞的检查,只是检测方式不一样,一个是试纸,一个是仪器。如果是“+”或者数值超过参考值,就是泌尿系感染了。

5个/高倍镜视野即为镜下脓尿。增多:主要见于泌尿系统的感染,如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等;也可见于泌尿系统邻近器官疾病,如前列腺炎、阴道炎、盆腔炎等。

12、12和14都是针对红细胞的检查。

潜血,据说这是最让肾内科医生崩溃的项目,因为不少人看到检查单这一项显示阳性,就跑去找医生哭诉:“医生,我尿血了……救我!”

然而,这并没有什么用!

真相是,潜血显示“阳性”不是血尿的诊断标准!不能说明你就尿血了!

真正判断是否存在血尿的是红细胞数(RBC)。所以,记住哦!潜血阳性不是尿血哦!

那不是尿血,为啥这项会显示阳性?

目前的尿液分析仪采用的是干化学试纸法,只要尿中存在能使试纸条变色的物质,都会出现检测阳性,因此除了尿中有红细胞会引起变色外,尿中的其他成分如肌红蛋白、血红蛋白也会引起潜血阳性,另外正常人体内红细胞不断破坏,其成分都从尿排出,因此部分正常人尿中也会出现潜血阳性。

15、上皮细胞及管型:

肾实质损害时,如肾小球肾炎,可见较多的肾小管上皮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出现与肾小管坏死及肾移植排斥反应和间质肾炎有关。泌尿系统炎症时,还可见较多鳞状上皮细胞和移行上皮细胞。

出现管型表示肾实质损害,见于急性或慢性肾小球肾炎、肾功能衰竭等。出现红细胞管型,提示肾性出血,可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肾出血、急性肾小球坏死、肾梗死、恶性高血压等。出现白细胞管型,提示肾实质有细菌感染性病变,如急性肾盂肾炎、肾脓肿等,特别有助于肾盂肾炎与膀胱炎鉴别,后者为阴性。颗粒管型,正常人尿中无粗颗粒管型。细颗粒管型可偶见于运动后,颗粒管型的出现和增多,提示肾脏有实质性病变,表明肾疾病的恶化或进入晚期。蜡样管型的出现提示肾小管有严重病变,预后差,如慢性肾小球。肾炎晚期、尿毒症、肾功能不全等。出现脂肪管型提示肾小管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发生脂肪变性,如亚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中毒性肾病等,尤其多见于肾病综合征。

16、尿细菌:

有人说这项有细菌了是不是感染了?非也非也!其实在门诊中绝大部分这项异常的人都是污染的结果。为啥?各位亲,你想想尿是从哪个地方出来的?尿道及周围的污染物、小便杯中的细菌都有可能成为污染的来源。

当然,并不是所有有细菌数的结果都是被污染的,如果你有尿频、尿急、尿痛等不适症状,并结合下面白细胞计数(WBC)的异常结果,可能你真的有感染,二话不说,到医院诊治吧!

PS:如果尿检前大量摄入维C,可能会对尿隐血、尿糖、尿酮体以及亚硝酸盐等化验项目出现假阴性的结果,造成医生对疾病的错误判断哦!

17、尿酵母菌:小心霉菌感染!要进一步做中段尿液细菌真菌培养。

18、尿结晶:严重的痛风、黄疸、草酸结石的病人可以见到,具体原因具体分析。

生理性结晶,如草酸钙、尿酸、磷酸铵结晶;病理性结晶,如胆红素结晶、胱氨酸结晶、亮氨酸结晶、酪氨酸结晶、胆固醇结晶、放射性结晶、磺胺类药物结晶等。

这样看下来,貌似一张小小的尿常规检验单真的水(niao)很深呢!对于广大患友而言,您记住以下几条一定没错:选择恰当的标本送检,重视异常的检验结果,寻找合适的专科医生。

最后,重要提醒,咋个才能取好尿夜标本!

取尿液标本时,刚开始排尿时不要截取小便,让小便将尿道冲洗一下后,截取中段小便进行装杯,最后末端的小便也不要。

好啦,看完这些,还会看到检查单两眼一抹黑,觉得尿检没啥用吗?

来源:检验医学网

学到知识的你,

不点个不准走

健康值得传递

关爱家人朋友,赶快转发吧

赞赏

长按







































儿童白癜风怎样治
治疗白癜风的土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yfena.com/pgjcl/108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