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气不到的地方就是病

导读:“没有阳气就没有生命。从养生治病的经历来看:阳萎则病,阳衰则危,阳亡则死;所以救阳,护阳,温阳,养阳,通阳,一刻不可忘;治病用药切切不可伤阳。所以古人云:万病不治求之于肾。求之于肾就是救阳气。”

李可老中医

1不只“春夏养阳”,四季皆需养阳

记者:中医有句话叫“春夏养阳”,如果说您治病的时候是从阳论治,那可不可以理解为,在春夏两个季节把阳气“养”足了,很多病就不会发生了?

李可:《内经》里面有“春夏养阳”这么个提法,这个春夏养阳的养生方法,对于避免很多的疾病有效。这是古代几千年实践得出来的一个非常正确的结论。

我们中医讲究治未病,治未病并不是说治那个没有病的人,而是在疾病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就遏制它。

因为人是自然界大气所生万物的其中一种,人的身体和自然界是同步的。自然界的规律是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所有的动、植物都要遵循这个规律。

那么冬天,积蓄了大量的能量以后,到来年开春,阳气慢慢升华,这个时候冬天的动物也醒来了,一些植物开始慢慢生长,萌芽、发育,这是一个阶段。然后到了夏天,阳气又进一步生发。所以春天和夏天,耗费的阳气最多。人的生命,以及动、植物的生命,也是依据这样一种情况生长、发展,也要消耗很多阳气,所以在这个时候特别要强调养阳了,要不断地补充、保护阳气,就是因为阳气消耗特别大,你不要再伤害它。其实阳气这个东西,不仅是春夏要养阳,一年四季任何时候你都不要伤害它。

2阴阳平衡是指在阳气主导下的阴阳平衡

记者:我感觉您特别强调阳气的作用,但是一般人都认为,一个健康的人,阴阳要平衡。

李可:这个观念不完全对。为什么呢?从《内经》开始,从《易经》开始,就特别强调——人的阳气乃是生命的根基。

阴这个东西,阴是包括你人体的所有器官,你所吃进去的食物,各种营养成份,这些东西是属于阴的。那个阳气是居于统帅地位的,是一个主导。所以阴的东西,都是在阳的统率下,绝对不是半斤八两,平起平坐,阴阳平和。这个阴阳平和是指这个阳气主导下的阴阳平和。

《内经》有几句话,一个是“阴平阳秘,精神乃固”,还有一句“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阴气和阳气的重要性在哪呢?阳秘,当你的阳气处在一个固秘(饱满)的状态下的时候,才能达到阴平阳秘。

另外《内经》有许多重要观点,比如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折寿就是短命啊。易经也讲:大哉乾元,万物资始!通俗讲:有了太阳才有了生命,阳气就是人身的太阳……

记者:俗话说万物生长靠太阳。

3生死攸关救阳为急

李可:没有阳气就没有生命。从养生治病的经历来看:阳萎则病,阳衰则危,阳亡则死;所以救阳,护阳,温阳,养阳,通阳,一刻不可忘;治病用药切切不可伤阳。所以古人云:万病不治求之于肾。求之于肾就是救阳气。

举一个例子:一个人在各个不同的生命阶段表现也不一样,小孩儿时候,当然是阳气旺盛;生长发育到成年以后的话,所谓阴阳平衡,就是处在一种健康的状态;但是,到老年以后,无缘无故地流鼻涕、流口水、流眼泪,或者是小便憋不住,尿频,这些都是因为人在老年以后,阳气衰弱,阳气失去统帅作用。

很多老年人在危险期的时候,特别是像一些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肺心病,或者其他的并发急性心衰,只有一条办法,就是救阳,方法就是补充阳气,保护阳气。要特别看中这一点。阳气救回来了,这个人就活过来了。

这个东西就好像水龙头的开关一样,它的阀门、螺丝逐渐地变松,要把它拧好。我记得读《傅青主女科》时,有一段话,治疗大出血之后怎么样来挽救,原话是“已亡之阴难以骤生,未亡之气所当急固”,大出血之后,损失的血虽然不能马上生出来,但是一旦阴损及阳,阳气一散,这个人生命就终结了。你看他虽然病的非常厉害,只要有一丝阳气不散,这个就可以救。

所以在看病的时候有个格言:生死关头救阳为急。

4胖是脾胃受伤,废物积聚体内所致

记者:每个中医都有自己的流派与理念,有从脾论治的,有从肝论治的,等等,很少听说从阳气入手。听起来倒像一个总则。所谓阴阳平衡。

李可:这是个总体啊。中医上讲的阴阳啊,其实是浑然一体,互相融合的,不能说这边儿就是阳,那边儿就是阴。

人的元气也是一样,从出生时,他的元气就是浑然一体的,但是因为先天的东西和后天的东西又有所区别,而且两者互为其根。比如说脾胃是后天之本,而且根据五行的理论,脾属土,土能够生万物,其他四行(脏腑)啊都受它的灌溉,如果在中间这块出了毛病啊,脾胃不能够健运,那五脏就失养了,最后还要归结到后天之伤,损及先天之阳,动摇了生命的根基。

所以现在的病啊,首先就是脾胃先受伤——吃喝大量的生冷食物、饮料,生活不节制,房事过多;还有就是生活过于劳累,思想比较复杂,或者压力大等等,中医说:思伤脾啊,所以这个人首先就不想吃东西,消瘦,然后从这个地方开始,演变出多种疾病,像糖尿病、高血压……都是这么来的。

记者:如果按您说的思虑过多伤及脾脏,就不想吃东西,会消瘦。但是为什么很多胖人也脾虚,这种情况怎么理解?

李可:胖也是虚胖,十个胖子九个虚啊(笑),越胖的人越怕冷啊。他胖是因为有多余的废物积聚在体内啊,就是湿滞啊。

老中医李可老先生认为:肿瘤这个东西,最早产生的是阳虚。阳气虚了以后,慢慢就结成小块儿,然后逐渐长大,成为一个影响人生命的东西。所以,李可老先生治疗肿瘤的时候,就找原点,还在阳气上下工夫。

肿瘤可以和人共存?

首先保住这个病人的阳气,不要让他继续再消耗,然后,想办法把这个肿瘤慢慢缩小,使这个病人暂时和肿瘤共存。只有等到它那个阳气旺了,就可以攻下,把这个肿瘤打败。所以呢,这个肿瘤,需要很长时间调理。治疗肿瘤病人,只要不犯错误,不要做这个放疗、化疗,生命都可以延长好多年。现在,国外西医高层,对放疗、化疗这问题,都开始反思了。记得去年《参考消息》登过:美国做过一个试验,什么试验呢?给一部分六十五岁到八十岁这个年龄段正常死亡的老人做尸体解剖。解剖的结果是,这些人全部都有肿瘤,有的肿瘤有拳头那么大,十公分左右。但是本人在生前没有什么感觉,一直到死都没发现自己长了肿瘤。这个说明啥问题啊?

说明,肿瘤可以和人共存,只要你不惊扰它,它也不能危害你。如果你越是对它采取一些措施——放疗了,化疗了,手术了……反而促使它很快扩散。为什么经过手术肿瘤还可能扩散?

美国人,从那个微观的角度,找了一下最基本的原因。研究结果是:这几种方法,刺激人体以后,病人体内生长了一种叫异常生长因子二号的东西。这个东西一旦抬头,肿瘤就通过淋巴系统、血液系统等各个系统向全身扩散。因此,现在国外基本上都不主张做放、化疗了。寻找替代疗法,包括中医疗法。

现在许多肿瘤病人,能否抢救过来呢?

肿瘤呢,因为它长在体内,对五脏六腑的损伤过大,有的吧,可以救活,有的就算抢救过来了,不久也死去了。为什么?因为西医的放、化疗,让他阳气更虚,这时使用中药,往往太晚了。若在肿瘤早期,中医治疗还差不多。因为不只说肿瘤,好多病,都不是马上就得的啊,往往当你发现的时候,整个五脏气血,都损伤得很严重。所以啊,人体内阳气是将军,养生就是养阳。

中西医结合可靠吗?

肿瘤治疗应遵循"病证冲突当从证"原则。即当辨病与辨证发生矛盾时,要毫不犹豫地舍病从证。若对号入座,套用西医诊病病症,则是速其死也。中西医结合,中医没有现成饭可吃。丢弃了“以人为本,辨证论治”的法宝,何来中医的特色与优势!虽然说对肿瘤的认识,目前尚没有完全成熟的思路,在治疗过程中有一些体,在此求证于同道。

得病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1.人身各处,但凡一处阳气不到,便是病《素问·生气通天论篇》言:“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阴阳的关系不是对等的,阳气是主要的,阳主阴从。《内经》强调“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阳气失于敷布,阴寒得以凝聚是肿瘤的基本病因病机。

人之阳气的多少取决于脾胃。元阳虽藏于肾,但而要后天脾胃的滋养。元气升降出入的运行也依赖脾升胃降的斡旋之能。如果进行中西医比较,西医免疫系统的功能可以与中医的脾勉强对应。大家都承认免疫系统是人体对肿瘤的最后一道防线。换言之,脾胃虚寒是易于发生肿瘤的体质类型。

2.寒湿为患,十占八九损伤人体阳气者,寒湿之邪最重,阳气受损则易形成阴证。《素问·举痛论篇》言:“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泣(涩)不得注于大经,血气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积疾。”

已经明确表示“因寒而成积”。《景岳全书·新方八阵》说:夫寒之为病,有寒邪侵于肌表者,有生冷伤于脾胃者,有阴寒中于脏腑者,此皆外来之寒,生于无形无响之间,初无所感,莫测其因。”

张景岳总结寒的成因说:“或因禀受,可因丧败,以致阳气不足,多见寒从中生。”人体的津液精血靠阳气的推动才能运行,寒湿伤阳则津液精血的运行缓慢甚至停滞,易于形成瘀血、痰湿、食积等有形之邪。有形之邪又会阻碍气机,形成恶性循环。因此,肿瘤患者除肿瘤本身表现出的诸多症状以外,多数表现为口不渴,或渴不欲饮,或喜热饮,手足厥冷,小便清长,大便溏,舌色淡或暗紫,舌体胖大,苔白腻而润,脉沉细或紧硬等一派阳虚阴盛之象。有的肿瘤患者有口渴烦热、恶热、喜凉饮食、持续高热或低热不退等现象,此为假热或标热,不能把它作为辨证用药的唯一证据而恣用寒凉。

这种假热源于真寒,寒主收引,阻遏气机,气机升降出入受阻,郁而化热。此时再用寒药清热,无异雪上加霜,则犯虚虚实实之戒。

以上这些情况都可以通过艾灸来达到温经活络,祛湿散寒、改善气血循环,提升身体阳气的功能。康络益生堂的雷火灸,药物灸帮您来实现。

3.情志内伤

《素问·血气形志篇》言:“暴忧之病也。”《素问·疏五过论篇》言:“必问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尝富后贫,名曰失精,五气留连,病有所并。”

薛立斋的《外科枢要》认为:肉瘤之生,始于“郁结伤脾”。根据我们对肿瘤患者的了解,他们中大多数人有情志事件的刺激,有的病人治疗后效果不错,但由于精神的刺激又使病情加重。忧恚则气结,气结则阳气不通,阳气不通则出现在何脏何经络,则肿瘤就有可能发生在何处。治疗方法

1.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顾护胃气为第一要领。

《素问·血气形志篇》言:“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

厥阴病主方要用乌梅丸而不是乌梅汤,大概也是恐其“以汤灭火”反而成害,故以丸药缓图,以复其阳。

肿瘤患者大多数人已病入三阴,顾护胃气尤为重要。在药物的剂量上应把握准确,特别是在实施汗、吐、下法,及应用寒凉之品时尤当注意。放、化疗及手术后的晚期患者每见纳呆、腹胀、体倦乏力、便溏或便秘等胃所衰败之症。很多患者不是死于肿瘤而是死于胃所衰竭。本脏自衰用理中汤;火不生土用附桂理中汤;湿浊盛者芳化,理中汤加苍术、藿香、白营蔻仁、佩兰、砂仁之属;土壅木郁、木不疏土用生黄芪、桂枝尖。

张景岳说:“人之饮食在胃,惟速化为贵,若胃中阳气不衰而健运如常,何酸之有?使火力不到,则其化必迟,食化既迟,则停积不行,而为酸为腐……必渐至中满痞膈泄泻等症。岂非脾气不强,胃脘阳虚之病,而尤认为火,能无误乎?”健中焦必补火,对于脾胃阳虚的人,当以理中或附子理中剂补脾阳,扶助胃阳,及早消除寒凝是最主要的。

《脾胃论》说:“大抵脾胃虚弱,阳气为能生长,是春夏之令不行,五脏之气不升。脾病则下流乘肾,土克水,则骨乏无力,是为蚀骨,令人骨髓空虚,足不能履地,是阴气重叠,此阴胜阳虚之证。大法云,汗之则愈,下之则死。”若用辛甘之药滋胃,当生当浮,使生长之气旺。言其汗者,非止发汗也,为助阳也。”中焦为上、下之枢,升降之本。

《四圣心言》“其上下之开,全在中气,中气虚败,湿土湮塞,则肝脾遏陷,下窍闭涩而不出,肺胃冲已逆,上窍梗阻而不纳,是故便结而溺癃,饮碍而食格也。”

中焦阻隔则上下不通,当运中土以溉四旁,理中合半夏、秫米、砂仁。腹胀,虚者,塞因塞用,补大气,理中加黄芪、砂仁,忌一切行气破血之品(厚朴、青陈皮、枳实壳);实者,通法,大黄附子细辛汤加减,即温下。

无论肿瘤发生在何脏腑,只要有脾胃虚寒的症状,只能先顾护中气而舍其他。无论中医、西医,无论用寒用热都应在不伤胃气的基础上治疗。2.温阳散寒是基本治疗思路

艾灸的消炎效果是任何中西药不可比拟的!

在日常工作中,常常看到很多患者面对疾病很无奈的放弃自己的生命,每当那一刻我才如此深刻地体会到什么叫无奈。前段时间一次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了艾灸,才知道老祖宗竟然给我们留下了这么宝贵的治病宝贝。

前段时间一个鼻咽癌晚期的病人,因为脖子肿胀明显影响进食,有一天他跟我说:让我吃一顿饱饭吧。医院没有什么很好的办法,除非插胃管,病人不同意。于是我就说:要不让我给你试试艾灸吧?没想到病人居然同意了,施灸三四次后病人能吃面条了,大概20天脖子肿胀也明显消了,已经能吃饭了。

我的第二个病人是一个喉癌手术后并发咽瘘的患者,气味很重,伤口引流出乳白色脓性分泌物,量每天约-ml,引流液培养多种细菌感染。咽瘘将近20天的时候给他施灸,施灸2次后,气味明显淡了,液体清亮了,今天是第14天,气味完全没了,引流管昨天拔了,气色、精神较手术前好多了,估计很快就闭瘘了。

平常我们生病后吃的消炎药大都是主含抗生素的,而抗生素是一种寒性的药,经常服用会对我们的健康产生很大的危害。人类战胜疾病,特别是与致病微生物的感染作斗争,抗生素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挽救了无数病人的生命,但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因为抗生素的广泛使用也带来了一些严重问题。所以我们应该尽量减少吃消炎药,实际上我们自身有极大的自愈潜能,而且在我们人体穴位中有三个很重要的消炎穴:照海,商丘,丘墟,可以消除肾经,脾经和胆经的炎,可长期在这几个穴位艾灸,既消炎又健康无副作用。

人体三大消炎穴,必须学会

1、肾经上的照海穴

你能否有这样的现象:咽喉部痒痛,有干燥炽热感,老是感觉嗓子里有东西在那堵着,吐不出来又咽不下往,可是不影响吃饭,可能伴有干咳、干呕的症状,西医上称为“梅核气”,仿佛有个梅核堵住了喉咙,它们在咽喉堆积,障碍了咽喉的气血运转,该病用消炎药是起不了太大作用的;

还有的人长期患咽炎,而治疗慢性咽炎不宜服用抗生素。因为慢性咽炎并非细菌感染,消炎药物无法进入粘膜深层,杀死咽毒,反而会导致免疫力下降,加速病情发展。慢性咽炎越久越难治疗。而按摩照海(和天突穴),可以护嗓。每次艾灸照海穴,每次10~20分钟。天突穴也可艾灸。

晚上空调吹久了,喉部就有些不适了,按常情,只要这种现象一出现,必然接着咽喉肿大、发炎、发烧……赶紧按揉照海穴,咽喉不适现象很快会被遏制。

方法:用艾条或艾灸刮痧罐艾灸照海穴,并闭着嘴,不要说话。一会儿,会感觉嘴里津液,慢慢吞咽下去,这样几次后,可去除不适。

照海穴的位置在足部内踝尖正下方凹陷处,是告别咽痛和失眠的强肾降火妙穴,对主持人、播音员、歌唱演员、教师、公司领导、肩周炎、失眠患者都很适用,照海穴施灸,也可缓解部分胸闷、嗓子干痛、声音嘶哑、慢性咽炎等症状,对肩周炎、失眠有辅助作用。

2、脾经上的商丘穴

(位于足内踝前下方凹陷处,当舟骨结节与内踝高点连线之中点处取穴,见上图),该穴正好对应于足底反射区中的下身淋巴反射区,因此可以治疗各种炎症。为什么艾灸这个穴能消除炎症呢?这是因为脾是管运血的,它能把新鲜血液运到病灶上去,脏东西被清走后,炎症自然也就消除了。脾经上的穴位都是帮助血液循环的,都能把新鲜血液引到病灶去,所以商丘穴可以消除下身的各种炎症,

主治疾病:

1.消化系统疾病:胃炎,肠炎,消化不良,便秘,痔疮,黄疸;

2.运动系统疾病:腓肠肌痉挛,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病,脚气;

3.其它:小儿惊厥,百日咳,水肿。如患膀胱炎、尿道炎、盆腔炎等,多艾灸商丘穴,把气血引下来。

3、胆经上的丘墟

位于足外踝骨的前缘,足底反射区的上身淋巴反射区,它是胆经的原穴,丘墟穴专门治疗各种上火之症,也就是西医所说的发炎症状,比如牙痛发炎、眼睛红肿发炎、嗓子发炎、咽喉肿痛,头痛和乳房痛的炎症。

肿瘤患者如何艾灸

肿瘤患者在艾灸的同时,除了艾灸病灶部位消炎化瘀外,还要艾灸扶正穴位,这样是身体元气提升了,才有能力来和癌症斗争。

那么又该艾灸哪些穴位属于扶正大穴呢?中脘、神阙、关元、命门,足三里,涌泉穴。除了艾灸病灶部位外,艾灸扶正大穴也是必不可少的。

记得我在20年前就用艾灸治愈结肠癌术后刀口漏道不愈合的病人,我就是用火针清创,然后叫病人家属每天帮助病人艾灸结肠癌漏道部位,大约一个月后,漏道的臭味和分泌物就没有了,这样病人就会有一个很好的预后。

可以说,艾灸的消炎化瘀效果简直是太好了,是很多中西药物不可比拟的消炎化瘀的最好的药物。很多肿瘤医生不知道艾灸具有这么好的疗效。我希望通过我们的传播,使更多癌症病人减少痛苦,多生存一天,就要生活的质量好一些。

一些癌症术后的病人真的是没有更好的方法来治疗自己的疾病,你知道了这些方法就要及时告诉他们。

赞赏

长按







































白癜风的治疗药物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医生



转载请注明:http://www.yfena.com/pgjcl/108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