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有位海肠哥,他是国内养殖海肠的第

烟台的那些“网红”

烟台有位“海肠哥”致力打造本土饮食文化“新名片”

谈起海肠,烟台市民并不陌生,每年秋冬时节,海边总会涌现大量海肠,让大家见识到了“大海的馈赠”。

而在咱烟台市内,有这样一位“海肠哥”,专注于海肠市场十余年的他,从零开始打造出了一条海肠养殖、加工、研发的产业链。他叫欧汶,今年49岁的他致力于将海肠的鲜美味道送到千家万户的餐桌,并打造烟台地标性的饮食文化“新名片”。

他是国内养殖海肠的第一人

欧汶是土生土长的烟台人。年起,他开始从事海参养殖。“随着南方海参越养越多,整个海参市场价格出现大幅下滑,我在这一行受到不小的冲击。”年,他开始寻求新商机,几乎是第一时间将目光锁定在海肠市场。

“10年前海肠的价格就波动得十分厉害,从最开始的5元/斤一路上涨,几乎一天一个价。”这个来自海底的“软黄金”让欧汶开始思考将其规模化养殖的可行性。然而在开始育苗海肠时,各种各样的问题也接踵而至。

“我本来以为养殖海肠的过程和海参差不多,研究后才知道海肠不会像海参一样蠕动,而是在沙坑里固定成U形,只有水域饵料好才能长得好。”欧汶向记者说,刚开始没有经验,养殖海肠的存活率几乎为零。而后他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与聘请的技术团队一同攻关克难,这才慢慢把海肠给养活、养大。

养育完成后下一步就是捕捞。这一挖上来才发现海肠的大小参差不齐,最长的有将近1米,最小的不足10厘米,但市面上最畅销的是15到20厘米长的海肠。“烟台是鲁菜之乡,食材用料十分讲究,海肠大了小了都不能用,当时有将近一半的海肠是卖不出去的。”正当欧汶为此犯愁时,朋友的一番话点醒了他——

“烟台的大苹果这么有名,那小苹果该怎么处理呢?榨汁、晒干、做罐头……就看你怎么把它利用起来。”于是,一条结合了传统制作工艺的流水线就此诞生——把海肠烘干再磨成粉,被誉为鲁菜灵魂的海肠粉就是这样制作而成的。

这一小撮海肠粉学问可不小

作为烟台海肠产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欧汶认为海肠有着巨大的市场,然而靠着海上自我繁殖的量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欧汶向记者介绍,目前普通的海肠大概元/斤,好一些的要将近元/斤。“如果不去养殖的话,海肠的价格还可能会更高,甚至可能以后大家都消费不起了。”

“让本地市民买得起,让外地游客吃得上”就是欧汶简单朴实的目标之一。

那么,将其貌不扬的海肠加工后得到的这一小撮海肠粉到底有何妙用?原来早在明清时期御膳房,海肠粉就是一味秘密使用的天然滋补调味料。“现在我们炒菜煲汤调饺子馅,或是吃面时也都可以用海肠粉代替味精来调味提鲜。”欧汶说,目前我国在天然“调鲜”领域还处于一个较为“初级”的阶段,比起欧美日韩差距有30年,因此在传承烹饪文化的同时挖掘好食材、提高生活品质势在必行。

年,欧汶开通了抖音、


转载请注明:http://www.yfena.com/jclzl/182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