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翁汤临床应用解析

白头翁汤是中医上的一个名方,其来源于伤寒论。其主要临床作用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热毒性痢疾引起的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下痢脓血,赤多白少,渴欲饮水,舌红苔黄,脉弦数。临床常用于治疗阿米巴痢疾,细菌性痢疾等病毒偏盛者。处方组成

白头翁、黄柏、黄连、秦皮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临床作用

痢疾,热毒深陷血分,腹痛,便脓血,赤多白少,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口渴欲饮,舌红苔黄,脉弦数。现除用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肠病外,还加减用于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鞭毛虫滴虫引起的泄痢以及怠性结肠炎等属于热毒深陷血分者。

方解释疑

方中以白头翁为君,清热解毒,凉血止痢。臣以黄连之苦寒,清热解毒,燥湿厚肠;黄柏泻下焦湿热,共奏燥湿止痢之效。秦皮苦寒性涩,收敛作用强,因本证有赤多白少,故用以止血,不仿芍药汤之大黄。四药并用,为热毒血痢之良方。

临床应用举例:

1.用方要点本方主治热毒深陷血分之血痢。以下痢赤多白少,或纯下鲜血,腹痛,里急后重,舌红苔黄,脉弦数为证治要点。

2.使用注意本方性味苦寒,痢疾属寒湿及虚寒者禁用。

3.随证加减若发热急骤,利下鲜紫脓血,壮热口渴,烦躁舌绛,属疫毒痢者,加生地、丹皮、金银花凉血解毒;腹痛里急后重较甚者,加木香、槟榔、白芍以行气消滞,缓急止痛;脓血多者,加赤芍、丹皮、地榆以凉血和血;挟有食滞者,加焦山楂、枳实以消食导滞;恶寒发热、外有表邪者,加葛根、银花、连翘以透表解热。用于阿米痢疾,若配合吞服鸦胆子(桂元肉包裹),疗效更佳。

4.现代应用本方现代常用于治疗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慢性菌痢、婴幼儿菌痢、溃疡性结肠炎、急性胃肠炎、慢性结肠炎、阿米巴肠病、滴虫性肠炎、鼠伤寒肠炎、肺炎、泌尿系感染、盆腔炎、妊娠期泌尿系感染、天行赤眼、放射性直肠炎等属于湿热、热毒较盛者。

辩证要点:

下痢赤多白少,腹痛,里急后重,舌红苔黄,脉弦数。

白头翁

性味苦,寒。归经归胃、大肠经。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用于热毒血痢,阴痒带下,阿米巴痢。

注意事项

"滞下胃虚不思食,及下利完谷不化,泄泻由于虚寒寒湿,而不由于湿毒者忌之。

各家论述

李杲指出张仲景治热痢下重,用白头翁汤主之,盖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痢则下焦虚,故以纯苦之剂坚之。《本草经疏》言,白头翁;暑伏足阳明经,则发温疟;伏手阳明经,则病毒痢,滞下纯血;积滞停留则腹痛,金疮血凉则痛自止。苦能下泄,辛能解散,寒能除热凉血,具诸功能,故悉主之,殆散热凉血行瘀之要药欤?

黄连

性味与归经:

苦,寒。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

功能与主治: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用于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血热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痈肿疔疮;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酒黄连善清上焦火热。用于目赤,口疮。姜黄连清胃和胃止呕。用于寒热互结,湿热中阻,痞满呕吐。萸黄连舒肝和胃止呕。用于肝胃不和,呕吐吞酸。

用药禁忌

本品大苦大寒,过服久服易伤脾胃,脾胃虚寒者忌用。苦燥伤津,阴虚津伤者慎用。

临床配伍举例

配黄芩、大黄等,能治湿热内蕴之症。对湿热留恋肠胃,常配合半夏、竹茹以止呕,配木香、黄芩、葛根等以治泻痢。对热病高热、心火亢盛,有良好疗效,常配合山栀、连翘等同用;对于血热妄行,可配伍黄芩、大黄等同用;对热毒疮疡,可配伍赤芍、丹皮等药同用。用于胃火炽盛的中消证,可配合天花粉、知母、生地等同用。外用以黄连汁点眼,可治火盛目赤;涂口。可治口舌生疮。

临床配方举例:

1.治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四两,黄芩二两,芍药二两,鸡子黄二枚,阿胶三两(一云三挺)。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纳胶烊尽,小冷,纳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伤寒论》黄连阿胶汤)

2.治心肾不交,怔忡无寐:生川连五钱,肉桂心五分。研细,白蜜丸。空心淡盐汤下。(《四科简效方》交泰丸)

3.治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二两,黄连一两。上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伤寒论》大黄黄连泻心汤)

4.治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黄连一两,半夏半升(洗),栝楼实大者一枚。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楼,取三升,去滓,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伤寒论》小陷胸汤)

5.治大热盛,烦呕,呻吟,错语,不得卧:黄连三两,黄芩、黄柏各二两,栀子十四枚(擘)。上四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二服。忌猪肉、冷水。(《外台秘要方》黄连解毒汤)

6.治心气不足,吐血衄血,亦治霍乱:大黄二两,黄连、黄芩各一两。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金匮要略》泻心汤)

黄柏

味苦,性寒。归肾、膀胱经

功能

有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的功效。

主治

用于湿热泻痢,黄疸尿赤,带下阴痒,热淋涩痛,脚气痿蹙,骨蒸劳热,盗汗,遗精,疮疡肿毒,湿疹湿疮。盐黄柏滋阴降火。用于阴虚火旺,盗汗骨蒸。

使用禁忌

本品苦寒伤胃,脾胃虚寒者忌用。

临床配伍

黄柏清热燥湿之力,与黄芩、黄连相似,但以除下焦之湿热为佳。治泻痢合黄芩、黄连;疗黄疸合栀子、茵陈;如配苍朮、牛膝,可用于足膝肿痛、下肢萎软无力、配合知母、生地、竹叶、木通,可用于小便淋涩热痛;配合白芷、龙胆草,可用于带下阴肿。用治湿热疮疡、湿疹之症,既可内服,又可外用;内服配黄芩、栀子等药同用,外用可配大黄、滑石等研末撒敷。清虚热以疗潮热骨蒸,泻肾火以疗梦遗滑精,常合知母、地黄等同用。

注意事项

脾虚泄泻,胃弱食少者忌服。

各家论述

①《医学启源》:"黄檗,治肾水膀胱不足,诸瘘厥,腰无力,于黄芪汤中加用,使两膝中气力涌出,痿软即时去矣""二制治上焦,单制治中焦,不制治下焦也。"

②李杲:"黄檗、苍术,乃治痿要药,凡去下焦湿热作肿及痛,并膀胱有火邪,并小便不利及黄涩者,并用酒洗黄檗,知母为君,茯苓,泽泻为佐。凡小便不通而口渴者,邪热在气分,肺中伏热不能生水,是绝小便之源也,法当用气味俱薄淡渗之药,猪苓、泽泻之类,泻肺火而清肺金,滋水之化源。若邪热在下焦血分,不渴而小便不通者,乃《素问》所谓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浓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法当用气味俱厚,阴中之阴药治之,黄檗、知母是也。长安王善夫病小便不通,渐成中满,腹坚如石,脚腿裂破出水,双睛凸出,饮食不下,痛苦不可名状,治满利小便渗泄之药服遍矣,予诊之曰,此乃奉养太过,膏粱积热损伤肾水,致膀胱久而干涸,小便不化,火又逆上,而为呕哕。《难经》所谓关则不得小便,格则吐逆者。洁古老人言热在下焦,但治下焦,其病必愈。遂处以北方寒水所化大苦寒之药,黄檗、知母各一两,酒洗焙碾,肉桂一钱为引,热水丸如芡子大,每服二百丸,沸汤下,少时如刀刺前阴火烧之状,溺如瀑泉涌出,床下成流,顾盼之间,肿胀消散。《内经》云,热者寒之,肾恶燥,急食辛以润之。以黄檗之苦寒泻热补水润燥为君,知母之苦寒泻肾火为佐,肉桂辛热为使,寒因热用也。"

秦皮

味苦、涩,性寒。归肝、胆、大肠经。

功能

清热燥湿,收涩止痢,止带,明目。

主治

湿热泻痢,赤白带下,目赤肿痛,目生翳膜。

使用禁忌

脾胃虚寒者忌服。

各家论述

①《纲目》:"梣皮,治目病,惊痫,取其平木也,治下痢崩带,取其收涩也。又能治男子少精,取其涩而补也。此药乃惊、痫、崩、痢所宜,而人止知其治目一节,几于废弃,良为可惋。《淮南子》云:梣皮色青,治目之要药也。又《万毕木》云:梣皮止水,谓其能收泪也。高诱解作致水,言能使水沸者,谬也。"

②《本草汇言》:"秦皮,味苦性涩而坚,能收敛走散之精气。故仲景用白头翁汤,以此治下焦虚热而利者,取苦以涩之之意也。《别录》方止男子精虚,妇人崩带;甄氏方又治小儿惊痫身热,及肝热目暗,翳目赤肿,风泪不止等疾;皆缘肝胆火郁气散以致疾,以此澄寒清碧下降之物,使浊气分清,散气收敛。故治眼科,退翳膜,收泪出;治妇人科,定五崩,止血带;治大方科,止虚痢,敛遗精;治小儿科,安惊痫,退变蒸发热。"

临床应用

上面所有内容,我们可以看出白头翁散的这个方子主要是治疗临床所遇到的肠道湿热性泄泻病。主要表现就是大便腥臭,有血便,白少红多,以及里急后重,粪便粘腻不爽等症状。按中医八钢辩证属于里实证,热证。从脏腑辨证属于阳明大肠湿热瘀滞。

所以治疗上我们必须采用通腹泻热的方法进行治疗,只有应用大剂量的苦寒燥湿性药物同时辅以理气泻下之药才能达到驱除体内肠道淤积之湿热。方子中的白头翁,黄连黄柏均为苦寒燥湿之药,可以达到驱除肠道湿热邪气的效果。同时辅以秦皮苦涩收敛,防治泻下过大又不留邪。

说到养殖上,我们主要可以用此方治疗禽霍乱,大肠杆菌病以及球虫病。因为家禽上述三种病在中医的辩证上都属于肠道湿热淤积证,符合白头翁散的主治范围。当然,临床由于还会出现许多伴发症状,所以治疗时还需要随证进行加减变化。比如,针对肠道胀气严重,腹痛厉害,家禽乱窜只是,可以配一些理气除胀缓急止痛之药,木香芍药甘草为好。针对球虫病的血便可以加一些活血凉血止血的药物,比如仙鹤草白芨槐角等药物就比较好。大杆霍乱病可以加一些止吐健胃升脾的药物比如半夏葛根同时配合一些大杆化药效果会比较快。

还有就是,白头翁散这个方子只适合实证热证,平常脾胃虚寒的养殖对象不得使用,切记。至于白头翁口服液和这配方组成一样,只是剂型不同而已。

赞赏

长按







































北京中科医院电话



转载请注明:http://www.yfena.com/jclss/97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