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癌案例升结肠癌伴同时性肝转移的综合

德国强力白蚀消能不能治好白癜风 http://m.39.net/pf/a_4338066.html

升结肠癌是指癌变位于升结肠的恶性肿瘤,升结肠属于右半结肠的一部分,左、右半结肠癌由于胚胎起源不同,其临床特征、组织学、分子生物学表现、预后等均有差异,因此专家提出左、右半结肠癌是两种不同的肿瘤。不同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左半结肠癌和右半结肠癌的生存期、预后、对同一药物(如西妥昔单抗、贝伐珠单抗)的响应等均有差异。年NCCN指南推荐,对于右半结肠癌,无论是否是KRAS突变型,靶向治疗的方式均选择贝伐珠单抗。因此,在精准治疗的医疗模式下,在临床治疗中针对不同解剖位置及基因状态的患者,应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为此,医院MDT团队为您带来一例升结肠癌伴同时性肝转移的综合治疗病例分享。

病例详情

基本情况

患者,女,60岁,

主诉:体检发现大便隐血10余天。

既往史:高血压病史3年,规律服用“络活喜1片qd”;体检发现“高脂血症、脂肪肝”数年,平素服用“中药”控制(具体不详)。

个人史:无特殊。

月经史:已绝经,绝经后无异常阴道出血、流液。

家族史:否认心脏病、糖尿病、肿瘤等家族史。

辅助检查

体格检查:H:cm,W:50kg,S:1.43m2,ECOG:1分,NRS00:1分。全身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心肺(-);腹软,全腹无压痛、反跳痛,未及包块;肛诊:直肠粘膜光滑,未扪及肿物。

肿瘤标记物:CEA:18.36ng/mL;CA:47.U/mL;AFP、CA15、CA、CA74均(-)。

生化:ALT:96.U/L;AST60.4U/L;TBIL:3.umol/L;DBIL:9.45umol/L;IBIL:.7umol/L。血常规、凝血无明显异常。

影像学检查:

腹部增强CT:肝内见多个结节样稍高密度影,病灶中央可更低密度区,较大约.7×1.4cm,边缘清楚,增强扫描显示病灶强化呈轻度向心性填充。升降结肠、直肠管壁未见明显增厚。诊断:重度脂肪肝;肝内多发占位:转移癌?

肝脏MRI:肝内见多发类圆形长T1、长T信号,大者位于左外叶,约.4×1.5cm大小,边界清楚,DWI呈高信号,增强后呈环形强化。诊断:肝多发结节,考虑为转移瘤。

肺部CT:右肺中下叶散在小结节,建议随访。

颈部、颅脑CT,骨ECT等均未见明显异常。

肠镜:升结肠见一约.0cm宽基肿物,质硬,表面充血。诊断考虑升结肠癌。

病理:腺体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局灶粘膜内癌。

肠镜检查

影像学检查

临床诊断?临床分期:cT?N?M?

治疗目标?

下一步治疗策略:直接手术?or新辅助/转化性治疗+手术?

化疗的方案?

点击下方,参与投票

第一次MDT讨论

影像科:腹部增强CT提示升降结肠管壁未见明显增厚,腹腔内及腹膜后未见肿大淋巴结,故T分期无法评价,建议完善超声肠镜以进一步评估T分期,N分期为N0。结合肝脏MRI及CT,肝脏多发转移癌明确,M1a。最终影像学诊断为:cTxN0M1a,IVa期,肝转移。

消化内科:患者此次发现肝功能异常,结合其既往长期服用“中药”史,无合并“病毒性肝炎”,考虑“药物性肝损”可能性大。目前患者肝功能储备评估:Child-pugh分级A级,非化疗及手术禁忌,在化疗期间应注意肝功能的评估及保护,选用肝毒性小的化疗药物,推荐“奥沙利铂”(对转氨酶影响较小)。

胃肠外科:患者升结肠癌诊断明确,伴有同时性肝多发转移,初始评估:原发灶可切除,肝转移灶可切除/潜在可切除。目前原发瘤并无梗阻、穿孔、出血等症状,不建议现阶段直接手术治疗,建议完善RAS/BRAF、MSI等基因检测,先行新辅助治疗。

肝胆外科:患者为结肠癌同时性肝转移,从影像上看肝脏病灶主要有4个,分别位于S、S4、S6、S8段,较大者直径约.7×1.4cm,CRS评分:分,评估肝转移灶可切除,但转移灶为多个,且CEA、CA升高,建议先行化疗,后期评估手术切除。

肿瘤科:患者肝脏多发转移癌,评估为初始可切除,治疗目标:治愈。虽合并轻度肝功异常及重度脂肪肝,但患者为ESMO分类1类患者,年龄不大(60岁),体力状态良好(1分),Child-pugh分级A级,肝功储备尚可,根据ESMO指南,建议先行新辅助治疗。若条件许可,治疗前行肝脏病灶穿刺活检及免疫组化,以进一步明确肝脏病灶是否来源于肠癌转移,并排除原发性肝癌可能。根据NCCN指南,对于右半结肠癌,无论RAS突变与否,贝伐珠单抗均可提高客观缓解率(ORR),故靶向药物推荐贝伐珠单抗。推荐方案:Xelox联合贝伐珠单抗靶向治疗。

诊疗依据

与单用化疗比较,贝伐珠单抗组显著改善PFS和OS:

右半结肠癌RAS野生型:贝伐珠单抗较西妥昔单抗ORR相当,PFS更长;

右半结肠癌RAS野生型:贝伐珠单抗较西妥昔单抗治疗右半mCRC患者OS更长。

诊断结论

临床诊断:升结肠癌伴同时性肝多发转移(cTxN0M1aIVa期),ECOG0分,NRS分。

治疗目标:治愈,R0切除。

治疗策略:建议双药化疗联合靶向治疗,方案推荐:Xelox+贝伐珠单抗。

诊疗经过

患者因故未能进一步行超声肠镜及肝脏穿刺活检检查。

基因检测结果:BRAF突变型,KRAS、NRAS野生型,微卫星检测为MSS。

.09.0-.1.01行“奥沙利铂+卡培他滨+贝伐珠单抗”方案化疗,q3w,共4周期。

化疗过程中出现I度骨髓抑制、轻度肝功能异常,经对症处理后好转。

4周期疗效评估:PR。

原发灶:肠镜可见原肿块消退,黏膜呈增厚、粗糙。活检病理:黏膜慢性炎,急性活动。

肝转移灶:CT及MRI均提示肝内多发转移病灶较前缩小。

肿瘤标记物:CEA、CA呈进行性下降。

CEA与CA变化情况

化疗前后肠镜检查

化疗前后影像学检查

第二次MDT讨论

目的:治疗目标?手术时机及下一步治疗方案?

胃肠外科:患者经4个周期化疗后,升结肠肿瘤病灶基本消失,肠镜活检未能检出癌细胞,但不能完全除外没有肿瘤细胞残余,建议手术切除原发灶。

肝胆外科:患者肝转移病灶较多,分布于左右肝,经过4周期化疗后获益明显,复查肝MRI无新发病灶,一般状况良好,可考虑同期手术切除或转移灶行射频消融治疗,争取达到临床治愈。

肿瘤科:患者已行化疗联合靶向治疗4周期,肿瘤标志物下降明显,CT及MRI疗效评估:PR,肝脏无新病灶出现,可评估手术切除结肠肿瘤原发灶及肝转移灶,术后继续辅助化疗,因原“Xelox方案”效果显著,术后可沿用。若本次手术达到根治,术后没有肿瘤残余,不建议联合贝伐珠单抗治疗。

MDT结论:

疗效评估:PR;治疗目标:治愈;

治疗策略:建议同期行右半结肠癌根治术+肝转移灶切除术,术后继续“Xelox方案”治疗。

实际情况:患者出于个人原因及经济情况考虑,拒绝行手术治疗。

.1.07在全麻下行“肝转移灶射频消融术”,术中共对4个病灶进行射频消融治疗(S、S4、S6、S8),术后即刻对病灶行超声造影提示完全灭活。

于.1.0-.03.08继续行“奥沙利铂+卡培他滨+贝伐珠单抗”化疗4个周期,前后共8周期。主要不良反应:I-II度骨髓抑制、肝功能异常、1级消化道反应,经对症处理后改善。

4个周期后疗效评估:CR。

肿瘤标记物CEA、CA均降至正常水平;

.1.16腹部增强CT:脂肪肝较前好转,肝内多发占位治疗后改变,增强扫描未见明确异常强化。

.1.18肝脏MRI:肝脏多发转移瘤射频治疗后,病灶基本无活性。

.0.7肠镜:升结肠见片状黏膜稍水肿、粗糙。活检病理:大肠慢性黏膜炎,淋巴组织增生,间质水肿。

.03.0-.09.13继续予以“卡培他滨+贝伐珠单抗”维持治疗6个周期,化疗期间出现血小板减低、转氨酶升高等不良反应,经对症处理后好转。

维持治疗期间监测肿瘤标记物均处于正常水平,多次复查CT提示肝内混杂样低密度灶化疗后改变,未见新病灶,肝脏病灶评估:CR。

期间复查超声肠镜(.09.10):升结肠见一隆起,扁平,表面未见明显坏死溃疡;超声内镜见病变部位黏膜层次尚清晰,略增厚,最厚0.9cm,累及黏膜下层,固有肌层尚完整。

反复多次建议行结肠原发灶切除,患者均拒绝。

CEA和CA变化情况

射频消融后,肝脏病灶基本无活性,无新发病灶。

治疗前后病灶变化情况

治疗前后肠镜检查

.11.01再次入院复查CEA:6.87ng/mL,CA9U/mL

肝MRI:肝脏多发转移瘤射频治疗后,病灶基本无活性。

腹部CT:升结肠局部增厚,腹腔内未见肿大淋巴结。

肠镜:升结肠中段见一.0×3.0cm黏膜充血发红粗糙,局部黏膜略显增厚,于病灶上下缘各一枚钛夹定位。

评估:肝脏病灶CR,升结肠病灶进展PD。

第三次MDT讨论

目的:治疗目标?结肠原发灶的处理?后续化疗方案?

肝胆外科:肝脏病灶经射频消融治疗后,影像学评估基本无活性,疗效评价:CR,无新发转移灶出现,暂无需特殊干预处理。

胃肠外科:患者肝脏病灶CR,因此结肠原发灶的切除是能否达到根治的关键。此次复查肠镜提示结肠肿瘤较前增大、进展,经影像学评估肿瘤仍可达到R0切除,建议直接手术切除原发灶。

肿瘤科:患者经初始4个周期新辅助治疗后结肠病灶基本消失,但在后续治疗中肿瘤逐渐增大,考虑其生物学行为发生转变,对当前化疗方案不敏感,建议外科及时干预,术后更换为二线化疗,推荐伊立替康联合氟尿嘧啶。

.11.1在全麻下行“腹腔镜下辅助右半结肠癌根治术”。术中探查:肝表面未及转移灶,肿瘤位于升结肠,大小约.0×1.5cm,未侵出浆膜层,癌周组织水肿,未及肿大淋巴结。

术后诊断:升结肠中分化腺癌并肝多发转移(ypT4aN0M1aIVa期)

TRG:级。

病理检查:(右半结肠)中分化腺癌,癌侵及肠壁全层,可见神经侵犯,切缘阴性;

部分肿瘤细胞退变、坏死,纤维组织增生、炎细胞浸润及多核巨细胞反应,符合化疗后反应。周围淋巴结未见癌转移(0/13)。

免疫组化:MSH(+),MSH6(+),MLH1(+),PMS(+),Ki-67(+,约40%)。

术中病灶及术后病理

术后于.1.6行基线复查:CEA10.85ng/mL,CA7.U/mL

腹部CT:肝内数个结节样混杂低密度灶,部分较前增大。

肝脏MRI:肝脏多发转移瘤部分射频消融术后,较前增多、增大。

评估:肝脏病灶进展(PD),申请MDT。

.1.30影像学检查

第四次MDT讨论

目的:当前临床诊断?治疗目标?新发肝转移灶的治疗策略?

影像科:MRI提示原肝脏转移瘤部分呈射频消融术后改变,肝内S、S5、S7段新见多发长T1、T信号,增强后强化,较前增多、增大,考虑转移瘤可能性大,建议完善普美显磁共振以进一步明确是否存在其它微小转移灶。

肿瘤科:患者术前化疗达到稳态,此次进展考虑与手术打击有关,肝脏转移灶较前增多增大,目前肿瘤处于活跃增殖期,建议以全身治疗为主,待稳定后再考虑局部治疗。鉴于贝伐珠单抗可以跨线治疗,目前考虑仍有效,予继续使用。术前已使用奥沙利铂达到极量,建议更换为伊立替康,同时术前长期服用卡培他滨,根据日本癌症结肠癌学会(JSCCR)指南建议予更换替吉奥,个月后复查影像学,根据复查结果调整方案。

肝胆外科:患者此次系术后1月余新发肝内多发转移瘤,时间尚短,且存在影像学未能发现的微小转移灶可能,不建议现阶段实行手术或射频消融等局部治疗手段,建议综合治疗后视病灶变化决定后续治疗方案。

MDT结论:

疗效评估:PD;治疗目标:NED;

治疗策略:以全身治疗为主,化疗方案推荐:伊利替康+替吉奥+贝伐珠单抗;

每个月复查影像学,依据复查结果调整治疗方案;待病灶稳定后考虑行手术、射频消融、无水酒精注射等局部治疗手段。

.1.14-.05.16行“伊立替康+替吉奥+贝伐珠单抗”方案化疗共6周期。化疗周期后反复出现I-II度骨髓抑制、肝功能异常,于第3周期开始予以“伊立替康”减量0%。

化疗第3、第6周期相关影像学复查:肝脏多发转移瘤部分射频消融术后,病灶较前无明显变化。

疗效评估:SD。

治疗前后病灶变化情况

经肝胆外科会诊后,患者于.06.18在超声引导下行“肝转移瘤无水酒精注射”,术中只对左外叶结节进行无水酒精注射,其余病灶未能处理。

.07.15-.11.9继续行“伊立替康+替吉奥+贝伐珠单抗”方案化疗,共6周期,期间主要不良反应:肝功能异常、II-III度骨髓抑制、3级消化道反应。

.10.8复查肝MRI:肝脏多发转移瘤部分射频消融术后,肝内多发小结节大致同前。

腹部CT:右半结肠癌术后改变,肝脏病灶同前相仿。

肠镜:吻合口黏膜炎症。

疗效评估:SD。

后续治疗及随访:

后续患者因体能较差,肝功能损害严重,骨髓抑制明显,无法耐受抗肿瘤治疗,要求停药并门诊随访观察。

末次随访时间:.1.3

随访情况:CEA:10.3ng/mL;CA:3.41U/mL

肝脏MRI:肝内多发占位治疗后改变,同前大致相仿。

疗效评估:SD。

病程回顾

病程回顾

病例小结

1.肝脏是结直肠癌的主要转移部位,大约15-5%的患者初治即存在肝转移。对于潜在可切除的患者,经过积极的转化治疗,0%左右的患者可以进行同期或分期手术,但能否做同时性切除,主要还取决于患者的体质和手术范围。年ESMO指南指出技术上容易切除但伴有一个或多个不良预后因素的CRLM,进行系统性转化治疗时FOLFOX或者两药联合靶向治疗(贝伐珠单抗)可增加转化成功率。

.回顾该病例的诊治过程,患者肝脏多发转移灶在多线药物治疗及局部治疗手段的干预下,最终获得了至少1个月的NED。但患者总体治疗依从性差,在接受4个周期的“Xelox联合贝伐珠单抗”治疗后原发灶CR、转移灶PR,此时接受MDT建议采取手术切除原发灶及转移灶是最恰当的时机,但遗憾的是患者未能接受。因此,如何通过充分、多次沟通让患者采纳MDT的建议十分关键。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ONCO前沿所有。其他任何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合作联系邮箱:medical_live

talkmed.


转载请注明:http://www.yfena.com/jclss/1604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