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造口皮肤黏膜分离,指造口黏膜与腹壁缝合处愈合不良,使皮肤与黏膜分离造成的伤口,可发生于术后1~4周,其中术后10~14天最易发生。研究显示,肠造口术后造口皮肤黏膜分离并发症发生率达16.33%;皮下积液感染、肠道清洁不够彻底、术后白蛋白或血红蛋白低于正常、放化疗史等是肠造口皮肤黏膜分离的危险因素。其严重危害包括导致造口及其周围皮肤并发症,增加患者疼痛、心理负担、经济负担。
病例介绍
年3月8日22:20,一78岁男性患者王某,因“解黑便3天,突发腹痛伴呕血10小时”由急诊科转入医院胃肠外科。初步诊断:1.结肠穿孔;2.乙状结肠癌(并穿孔);3.弥漫性腹膜炎;4.感染性休克。
3月8日23:10,患者在全身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术+直肠癌根治术+乙状结肠造口术,术中诊断为:1.乙状结肠穿孔;2.直肠癌。
3月21日,术后第13天,造口治疗师发现其肠造口皮肤黏膜全周分离(见图1)。
护理评估——
全身评估:患者体重60Kg,体重指数19.59Kg/m^2,初中文化程度,既往痛风病史,心理状态良好,对造口能接受,经济状态良好,疼痛评分(NRS)5分。
照顾者评估:患者实际照顾者为保姆,初中文化程度,视力、手指灵活性良好。
实验室检查——
患者生命体征平稳,体温正常。经实验室检查C反应蛋白mg/L。血常规:RBC2.92×10^12/L,Hb86g/L,中性粒细胞85.5%。肝功能检查:总蛋白50.45g/L,白蛋白25.33g/L,碱性磷酸酶.47U/L,谷氨酰胺转移酶90.88U/L。肾功能检查:尿酸.61umol/L,尿素26.05mmol/L,肌酐.60umol/L。
见下图
护理措施
第一次局部评估(见上图)
肠造口评估——患者左下腹有一大小为2.7cm×3.0cm的乙状结肠单腔造口,高度1.0cm,椭圆形、红润、轻度水肿,粪便呈糊状、成形。
黏膜皮肤分离评估——分离程度:全周分离,1点和5点皮肤边缘可见2个松脱缝线;分离宽度:8点~10点宽0.7cm,其余位置宽0.2cm~0.6cm;深度:最深处1.5cm;基底:50%黄色组织,50%红色组织;渗液:黄色透明,量少,无异味;潜行及窦道:无;周围皮肤:红。
分析原因主要是行造口术前肠道准备不充分,患者术后营养差,缝线过早脱落,患者存在全身疾病。设立护理目标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避免污染,促进愈合,减少并发症。
全身治疗及护理措施:
一是遵医嘱给予患者NSml+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4.5g,Ivgtt,Bid,全身抗感染治疗及护理。
二是人血白蛋白注射液20g,Ivgtt,Qd;复方氨基酸注射液(9AA)ml,Ivgtt,Qd;中长链脂肪乳ml,Ivgtt,Qd,营养支持治疗及护理。
三是5%碳酸氢钠注射液ml,Ivgtt,Qd;非布司他片40mg,Po,Qd;指导患者低嘌呤、低能量饮食等降尿酸治疗及护理措施。
此外,护士指导患者饮食以优质蛋白质、适量减少蛋白质的摄入为原则,以保护肾功能。NSml+美索巴莫注射液1g,Ivgtt,Bid;氟比洛芬巴布膏40mg,q12h,外用,治疗疼痛,同时转移患者的注意力。患者存在肝功能减退,遵医嘱给予其5%GSml+异肝草酸镁注射液50mg,Ivgtt,Qd,多进食富含维生素C的饮食,如绿叶蔬菜和水果,卧床休息。
指导正确更换造口袋——ABC原则
Apply佩戴正确地佩戴产品将确保造口底盘紧密地粘贴在造口周围,保护皮肤,防止排泄物渗漏到皮肤上而引起皮肤浸渍。
Remove揭除正确的移除技巧将确保移除造口产品时不损伤皮肤,保护造口周围皮肤。
Check检查检查底盘黏胶及黏胶覆盖下的皮肤,如需要可使用镜子查看。如底盘黏胶被腐蚀,造口周围皮肤上有排泄物或皮肤浸渍,提示需要改变更换的频率。
处置步骤:
NS清洗,拆除缝线,机械清创;敷造口粉、藻酸盐敷料促进肉芽生长;水胶体敷料可提供平面,保护周围皮肤;粘贴可塑贴环,防渗漏;安装底盘覆盖伤口;安装造口袋有效收集粪便;使用腰带加强粘贴。
3月25日,行第二次局部处理(见下图)。
4月8日,第7次局部评估及护理。分离宽度:9点方向最宽0.9cm;深度:最深处0.1cm;基底:%红色组织;渗液:少,黄色,无异味;疼痛评分:1分;周围皮肤:正常。护理流程涉及使用造口粉、水胶体、可塑贴环、二件式造口袋、腰带。
出院指导
4月11日,对患者进行出院前居家护理指导。①更换造口袋:使用造口粉、水胶体、可塑贴环、二件式造口袋、腰带。②重点宣教:预防性扩肛,定期复查,若发现排便困难或粪便形态及粗细改变等肠造口狭窄症状,应治疗性扩肛或及时就诊。③饮食指导:饮食方面坚持低嘌呤、适量能量、优质蛋白质、低盐低脂高维生素的饮食原则。④出院回访:可以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