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西县作为省医联体建设改革15个试点县之一。两年来,县域内住院率提升7%,人均住院费用下降10.1%,5个专科获评市重点专科,2个专科获评省特色专科,乡镇卫生院门诊量明显增多,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成效明显增强,群众满意度明显增强。
通讯员
黄紫彤
记者
张静
编辑
张静
“以前去市里看病,往返要折腾一整天。现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诊、化验、拿药一条龙,省钱又省事,太方便了。”日前,阳西县沙扒镇卫生院,村民陈伯前来复诊。不久前,他因长期胃痛及颈椎不适来院就医,在沙扒镇卫生院远程医疗健康管理中心,医院医生针对其疑难病因及检查结果认真分析,远程给出了专业诊断和治疗方案。在入院治疗与及时复诊后,陈伯的病情得以控制与缓解。
为了推动健康广东建设,推进分级诊疗机制,破解上述难题,年,省卫生健康委选定有50多万人口的阳江市阳西县作为省医联体建设改革15个试点县之一。两年来,在阳江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该县成立了由3医院与8间镇卫生院组建成的医院,在区域内构建了联通县、镇、村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网络,初步实现了“提质量、降费用、强基层、保健康”的改革目标。
两年艰苦努力,阳西县医疗改革终于交出了一份高质量的答卷:县域内住院率提升了7%,人均住院费用下降10.1%。阳西县医疗综合服务能力得到显著增强,医院能顺利开多学科微创手术,三、四级手术比例明显增加;5个专科获评市重点专科,2个专科获评省特色专科;镇卫生院门诊、住院病人数量明显增多;医务人员收入大幅度提升;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成效明显增强;群众满意度明显增强。
分级诊疗促进医疗资源上下贯通
“过去老百姓不信任我们镇上的医疗水平,小病就去阳江市区,大病就去广州。不仅卫生院发展不起来,医疗水平也提高不了,形成了恶性循环,老百姓的负担也加重了。”沙扒镇卫生院相关负责人介绍。破解这一恶性循环的关键在于提高基层的医疗水平。“医院发展不平衡的现状,阳西县实施横向整合3医院,纵向联合8间镇卫生院组建县域紧密型医共体的改革策略,成立了医院。同时,将村卫生站纳入统一管理,实现了县、镇、村医疗资源的融合,为运营管理一体化打下基础。”医院院长洪家文介绍。近两年来,阳西县优化县、镇、村三级医疗网络,以强龙头为保障、强基层为目标,调整医院专科发展和镇卫生院医防融合发展策略,错位布局,平衡发展。一方面,医院重点打造普外、骨科、脑科、内科等重点专科,新增2个省特色专科,5个市“十三五”临床重点专科。促进区域资源共享,建立了医学检验中心、影像诊断中心、心电远程诊断中心等资源共享平台,实行医共体内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另一方面,医院积极开展对口帮扶,组建医疗专家团队定期到镇卫生院坐诊、巡诊,让上级优质医疗技术和服务下沉到基层。“我们这里不像一线城市,医疗资源相对匮乏,这就要求我们集中资源,医院内部的优势互补。医院都有一套智能管理部门,很多科室也重复建设,这医院不成问题,但我们这里是欠发达地区,哪里有那么多人力和物力?!”洪家文介绍说,医院统一设立了职能管理部门、公共资源中心和公共业务中心,合理分配资源,做到医共体内医疗机构人员、业务、药械、财务、信息和医保支付管理“六统一”。有了这几个统一,镇里卫生院和村里卫生所的水平也得到了保障,这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得到高水平的医疗服务。比如,实现县域内影像和心电检查统一诊断、统一管理,在县里任何一家卫生院拍的CT,医院诊断中心,统一分析和提供诊疗方案。这样一来,不仅各级医疗水平有了保障,运营成本也得到了降低,百元成本耗材由改革前的29.8元降到了17.1元。减少了不必要的开支,县医院医务人员收入也得到了提升,人员经费支出由改革前的36.6%升至45.3%,高水平的医生不再想“孔雀珠三角飞”了。此外,为了让县、镇、村各级医疗机构发挥作用,充分利用医疗资源,实施改革以来,阳西县还按照“基层首诊、急慢分治、双向转诊、上下联动”的原则,制定县域内各级医疗机构双向转诊病种指引,充分发挥县镇村三级医疗机构各自技术和服务优势,上下联动,形成畅通无阻的双向转诊渠道。实践证明,这套上下联动的体系很有效率。据统计,截至年8月,医共体内上转病人人次,下转病人人次。优化诊疗水平,提升学科建设“医院的水平顶呱呱!”阳西县一名93岁高龄患肠梗阻的病人高大爷竖起大拇指,对给自己看病的临床医学博士付顺军赞不绝口。高大爷去年年底因腹胀腹痛伴肛门停止排气、排便10余天,医院普外科住院治疗。由于高大爷年龄大,难于耐受全麻下剖腹探查术,而且有多次手术史,手术难度很大。经过付顺军的精心准备和细心治疗,终于通过“乙状结肠切除、降结肠造瘘术”成功进行了手术,高大爷很快恢复健康。阳西县为重点提升医院重大疾病诊疗能力,强化重点学科建设,开通了高层次卫生人才引进绿色通道,着力引进重点学科建设带头人。同时,医院联合攻坚,针对县外转诊率较高病种,建设跨区专科联盟。至年底,阳西县共引进27名省市级专家,聘用29名本科以上学历毕业生,并争取到21医院的博(硕)医院长期驻点对口帮扶,成功开展了泌尿外科、骨科、脑科、介入科等新技术项目十余项。72岁的沙扒镇渡头村村民陈伯因为胃出血去看病,他直接来到家旁边的沙扒镇卫生院,而不再和以前一样一有病就去市里。“卫生院不仅环境好,医生水平比以前高,而且服务好,把我当成亲人一样。”陈伯说。为了让镇级医疗卫生水平得到切实提高,阳医院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往日的卫生院得不到重视,诊疗环境不佳,为此县里推动“星级”镇卫生院创建工作,改善镇卫生院诊疗环境,打造出一座座美丽镇级卫生院。“医院的环境非常重要,环境不好谁会信任你找你看病?这两年我们卫生院的环境得到了很大提升,也建了新楼,买了新设备,从硬件上有了保障。”阳西县塘口镇卫生院负责人介绍说,改革以前卫生院破败不堪,群众不信任,连续多年没人来住院,年全年业务量才来万。经过改革,不仅院容院貌有了明显好转,还按照新的理念设计好病房,建立了两个病重联合病房,医院的医生去支持。如今的塘口镇卫生院业务量实现了翻倍,去年达多万元,平均每天20多人住院,赢得了镇上群众的信任,卫生院的医生也更有干劲了。针对各镇特色,该县还建立县镇联合病房和专家工作室,协助建立特色专科、培养学科带头人,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有效下沉,对卫生院实行精准帮扶,带动镇卫生院服务能力提升。比如程村镇出海打鱼的人较多,因此前来问诊的多是外伤,尤其是每年台风来的时候更是容易受伤,因此医院协助卫生院把外科作为重点学科来建设,不仅派人去卫生院支持,还派送卫生院的医生参加相关培训提高水平。提质降本增效,医共体建设初显成效
洪家文说:“阳西的医疗改革能进展顺利,最关键在于党委政府和管理部门敢于自我革命,尤其是党政一把手挂帅,帮助我们破解改革难题,医疗机构和医疗服务才能顺势而上。”医共体运行一年多来,在各级党委政府以及卫生健康系统的全力支持与指导下,取得了“两降、两升、两增强”的医改成效。医院运营成本与群众就医费用双下降,综合服务能力及医务人员收入稳步上升。此外,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成效显著,群众获得感明显增强,县域医共体建设成效初显。
在改革的背后,有着不得不改的理由,阳西县下辖8个镇,户籍人口54.3万。年建县以前,阳西只是阳江下辖的一个镇,随后的三十年来人口急速增加,但受困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卫生领域存在人才匮乏、综合服务能力偏低等问题,医疗服务远远满足不了需求。
因此,医共体建设成为阳西县上下重视的头号民生大事和县党政“一把手”工程。
为此,阳西县打破身份壁垒,在医院实行编制备案制,医院去行政化,医院行政级别,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对原有管理干部进行行政级别备案,新聘用的管理干部不再设定行政级别。同时,阳西还打破薪酬壁垒,医院绩效工资改革,率先取消镇卫生院“收支两条线”,实行公益一类财政供给、公益二类绩效管理。医院院长目标绩效年薪制。对医共体绩效工资分配实行“六个允许”,建立岗位薪酬制度,真正做到能者多劳,绩优薪厚,切实提高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目前,医院百元成本耗材从改革前的29.8元降到17.1元,医疗服务收入占比由改革前23.4升到32.1%,医院运营更健康。群众就医费用也呈下降趋势,人均门诊费用由改革前的元减至元,人均住院费用由改革前的元减至元。此外,医共体内全部实行按病种分值付费的医保支付政策,双向转诊患者不再重复支付起付线。
阳西县卫健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阳西县将继续完善一体化运营管理,探索医保基金“总额包干”支付模式,引导医院扶持转变服务模式。利用好“统招统管统用”政策,解决人才匮乏难题,做细做实公共卫生服务,以信息化建设助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打通县域医疗服务一盘棋布局的“最后一公里”,全力打造“健康阳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