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保留灌肠
(1)刺激肠蠕动,软化粪便,解除便秘,排除肠道内积气,减轻腹胀。
(2)手术、检查或分娩前保持肠道清洁。
(3)稀释和清除肠道内有害物质,减轻中毒。
(4)灌入低温液体,为高热患儿降温。
2.保留灌肠灌入药物、保留在直肠或结肠内,通过肠黏膜吸收,以达到治疗疾病目的,常用药物有镇静剂、催眠剂及结肠疾病的局部用药。
肛门、直肠、结肠等手术后及排便失禁患儿,均不宜作保留灌肠。
1.患儿准备操作前应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向患儿解释灌肠术的目的、意义及注意事项,消除顾虑,取得配合。
2.器械准备
(1)大量不保留灌肠:治疗盘:灌肠筒、橡胶管、玻璃接管、肛管、止血钳、液状石蜡、弯盘、手纸、水温计、橡胶单和治疗巾(或棉垫)。常用灌肠液:生理盐水、降温用冰生理盐水、0.1%~0.2%肥皂水,成人液量每次用~lml,儿童每次~ml,1岁以下小儿每次50~ml。液体温度39~41℃,降温用28~32℃,中暑用4℃等渗盐水。另备便盆、屏风、输液架。
(2)小量不保留灌肠:治疗盘:注洗器、量杯或小容量灌肠筒、肛管、温开水5~10ml、血管钳、润滑剂、棉签、弯盘、卫生纸、橡胶单、治疗巾。常用灌肠液:“1、2、3”灌肠液(50%硫酸镁30m1、甘油60m1、温开水90m1);甘油或液体石蜡50m1加等量温开水;各种植物油~m1。液体温度为38℃。另备便盆、屏风。
(3)清洁灌肠:同大量不保留灌肠。灌肠液:0.1%肥皂水ml、生理盐水5~10L、液体温度38~4l℃。
(4)保留灌肠:治疗盘同小量不保留灌肠。肛管宜细,灌肠液按医嘱配制,液量一般不超过m1。
首先检查患儿生命体征,评估患儿腹胀程度、持续时间、伴随症状、原因,排便、排气情况,治疗情况,心理反应等。
1大量不保留灌肠1.准备洗肠液,将用物备妥后携至床旁,嘱患者排尿。以屏风遮蔽患者。
2.协助患者左侧卧位,双膝屈曲,露出臀部并移向床沿,将橡胶单及治疗巾(或棉垫)垫于臀下。肛门括约肌失去控制者,可取仰卧位,臀下置放便盆,盖好盖被,勿暴露患儿肢体。
3.操作者左手分开患者两臀,露出肛门,嘱患者张口呼吸,右手将肛管轻轻旋转插入肛门约7~10cm。如插入时有抵抗感,可将肛管稍退出,再慢慢螺旋插入。插妥后一只手固定肛管,另一只手抬高灌肠筒或将筒挂于输液架上,液面距床缘40~60cm,松开止血钳,使液体缓慢流入肠内。
4.观察筒内液体灌入情况,如灌入受阻,可稍摇动肛管,必要时检查有无粪块堵塞。如患者感觉腹胀或有便意时,应将灌肠筒适当放低并嘱患者张口深呼吸,以减轻腹压。
5.液体将流完时,夹紧橡胶管,放下灌肠筒,用卫生纸包住肛管并轻轻拔出放入弯盘中,擦净肛门。嘱患者平卧,尽可能保留5~10分钟后排便。不能下床者应给予便盆、手纸。
6.便毕,取走便盆,整理床铺,开窗通风,帮助患者洗手。观察大便性状,必要时留取标本送验。记录结果于当天体温单的大便栏内。整理用物。
2小量不保留灌肠1.准备工作同大量不保留灌肠。
2.将洗注器或小容量灌肠筒接于肛管,抽取或倒入溶液,润滑肛管前端,排出空气,夹紧肛管并插入肛门,放松夹子缓缓注入溶液。
3.灌毕,夹管或反折肛管并取出。嘱患者尽量保留溶液l0~20分钟后排便。
3清洁灌肠1.方法与大量不保留灌肠同。
2.先用生理盐水或0.1%肥皂水ml灌入,刺激肠蠕动,将溶液排出后再用等渗盐水灌洗,反复多次,直至排出无粪渣的清洁液为止。
4保留灌肠1.嘱患者排便或给予排便性灌肠1次。
2.根据病情决定卧位,慢性菌痢宜取左侧卧位,阿米巴痢疾则取右侧卧位。患者臀部抬高10cm,使液体易于保留。压力要低,液面距肛门不超过30cm,以便于药液的保留,液量在ml以内可用小容量灌肠筒或洗注器缓慢灌入。
3.液量在ml以上者,用开放输液吊瓶缓慢滴入(即直肠滴入法)。采用滴入法时须将臀部抬高约20cm,以导尿管代替肛管,插入长度约10~l5cm左右,滴入速度一般60~70滴/min,滴液时应注意保温。
4.拔管后嘱患者平卧,尽量忍耐,不要排出,保留l小时以上。
灌肠过程中,应随时注意观察病情,发现脉速、面色苍白、出冷汗、剧烈胀气、心悸气短者,应立即停止灌肠,并给予必要的处理。
灌肠术后注意患儿腹胀、大便性状(如有无血便)、腹痛等情况,注意腹部体征变化。
1.插肛管时动作要轻柔,对有肛门疾病患者更应小心,以免造成损伤。
2.清洁灌肠过程中要上、下移动肛管,反复抽吸注水,每次注水量30~50ml,并轻柔腹部,以便粪便排出,并观察洗出粪便的颜色、性状及量,保持出入水量基本相等,防止水中毒。如注入洗肠液后抽不出液体,常为粪便堵塞肛管所致,可在注入少量洗肠液,或变换患儿体位,上、下移动肛管,以利粪便排出。如粪块较大,粪石形成,可在灌肠后由肛管注入液体石蜡20~30ml保留于肠腔内软化粪石。
3.清洁灌肠患者宜取右侧卧位,便于灌肠液到达结肠深部。每次灌入后嘱患者尽量保留,以达软化粪便冲洗肠道的作用。
4.保留灌肠时,肛管宜细、插入宜深、速度宜慢、量宜少,防止气体进入肠道。有肠造瘘者,应将造瘘口远、近端肠管同时做大量不保留灌肠。
购买正版图书
所有人卫出版的图书在全国新华书店、专业书店
人卫智慧服务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