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术前新辅助治疗到手术再到术后辅助治疗与随访,环环相扣,才能实现直肠癌患者的全程管理。
医院大肠外科的李心翔教授在从医之初其实专攻结肠癌。当年,医院的第一例结肠癌腹腔镜手术就是在他的手下诞生。但近几年,他逐渐将重心挪至直肠癌。原因很简单——因为直肠癌更难治,诊疗问题也更多。直肠癌患者基数大、疾病分期各异、疾病情况复杂,如何“管”好每一个直肠癌病人?这是摆在每一位医生面前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以患者为本,从未满足的需求出发,从临床中存在的诸多难题出发,一个一个地“死磕”,这是李心翔教授给出的答案。“我们要对每一个患者负责到底,就要从直肠癌的术前诊断分期、治疗方案的确定到手术当中技术的优化,再到术后辅助治疗的制定、术后随访与观察进行全程管理。”李心翔教授说道。此次,由李心翔教授团队申报的“直肠癌外科治疗全程管理模式的优化与推广”项目获得中华医学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医学界肿瘤频道特邀李心翔教授详解此项成果背后的5个创新故事。创新1:
新辅助治疗创新——为更多直肠癌患者寻求机会
手术前,直肠癌新辅助治疗的目的是为了争取更多的肿瘤退缩,使得病人采取WatchWait(观察并等待)策略或者有保肛的可能。李心翔教授说道:“我们首先从术前的新辅助治疗模式创新,与我院放射科章真教授团队合作的CinClare研究,在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大会上公布,研究结果显示:基于UGT1A1,伊立替康序贯卡培他滨使用能够对新辅助放化疗起到增效作用,显著提高病理学完全缓解(pCR)率(33.8%比17.5%)。”此项结果也写进了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结直肠癌诊疗指南版,指导广大临床医生为有强烈保肛意愿但不符合病理分期的患者选择治疗方案。对于高危、低位的直肠癌患者,团队还推荐使用直肠癌全程新辅助治疗(TNT)的模式。“术前将新辅助化放疗做足,使肿瘤尽可能退缩,最后实施手术。”李心翔教授补充道。创新2:
手术理念创新——基于肿瘤学疗效
“腹腔镜手术一开始是由普外科医生去做,而普外科医生会更倾向于从技术层面去考虑,比如如何让手术更快捷、更方便。作为肿瘤专科医生,更多应该考虑的是基于肿瘤学的疗效。”因此,李心翔教授团队在临床研究的基础上创新性提出以血管为中心入路的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的新理念——“先血管、后平面;先静脉后动脉;保留左结肠动脉的高位清扫”。“‘以血管为中心’其实不是一个新的理念,传统的开腹手术就是以‘先血管后平面,先静脉后动脉’为基础原则。而我们在腹腔镜手术中再次强调了这一理念以提高肿瘤根治效果,减少复发转移风险。”李心翔教授说道。肿瘤细胞通过静脉血管向远处转移,因此要先阻断静脉;先处理血管,再处理平面,也是同样的目的: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由于手术当中的操作挤压所导致的肿瘤细胞脱落,降低远处转移风险。腹腔镜下以血管为中心入路的直肠全系膜切除术(TME)研究结果发表于SurgicalTechniq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