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第三篇生气通

什么原因会得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dbfzl/160319/4793246.html

敬请   2、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六合,指上下+四方,泛指天地或宇宙;九州,中国的别称;九窍:双眼+双耳+双鼻+一嘴这七窍,再加上前后二阴;五脏,心肝脾肺肾;十二节,指十二经络;皆,都;通,沟通;乎,与;天气,指自然界。

  3、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其,指天气;生,衍生;五,金木水火土五行;其气三,指阴阳各三气,即三阴三阳;数犯,屡次违反;此者,指阴阳之道;则,就;邪气,指六淫;伤人,伤害人;此,这;之,的;本,根本;也,是。

  4、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苍天,指自然界;清净,风和日丽之意;则,那么,就;志意,等同于人的精神、情志;治,统治,控制;顺之,顺从骨风和日丽的天气;固,巩固;贼邪,指自然界的风寒暑湿燥火等六淫;弗,不;害,损害;也,语气助词;此,这;因,顺应;时,四时、四季;之,的;序,秩序。

  5、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故,所以;传精神,精神专一;服天气,服,顺从,天气,自然;通神明,指心神合一;

  6、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解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失之,违反它;则,就;内闭,对内关闭;外壅,对外堵塞;此谓,这就是所说的;卫气,即指人体的免疫系统;自伤,就是自我损伤之意;气,指阳气;之,的;削,当名词,削弱;也,语气词。

 7、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者,本身无特别的意思,在这里当语气助词讲;若,像的意思;失其所,失,失去,失掉;其,在这里指阳气;所,处,地方,存在;不彰,不彰显。

  8、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故,所以;天运,天体运行;当以,应当以日光明;以,因为;日,太阳;光明,在这里是一种意指,指天体的运行因为有了太阳而获得了动能;是故,所以;因而上,指阳气有使人体气血延上的作用;卫外者,保卫人体外部不受侵犯,用西医的话,就是阳气充足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力,防止外邪入侵。

  9、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此句异常难解,即使是名家,也有多种理解)因于寒,由于受寒;欲,这里指的是阳气;如,像;运枢,运动和门轴;起居如惊,起居就像受到惊扰;神气乃浮,人的神气就会浮在外。

  10、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因于暑汗,由于受到暑气影响而汗出;喘喝,中医词,指气喘有声状;燔(fán)炭:像用炭焚烧过的样子;汗出而散,指这种症状,会随着出汗而消散。

  11、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驰长。緛短为拘,驰长为痿:因于湿,如果受到湿气的困挠;首如裹,首,指头部。如裹,就像用布缠绕;攘,推,排斥之意;大筋緛(ruǎn)短,小筋驰长,緛短为拘,驰长为痿:这里指的筋,就是人体的肌腱和韧带组织,緛短就是缩短之意,被称为拘;驰长,就是延长之意,被称为驰。这个概念很好理解,比如,我们看到一些罗锅之人,就是大筋缩短,而小筋延长。

  12、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因于气,为肿:如果受到气滞,则被称为肿;四维相代,指这寒暑湿气这四种情况反复出现;阳气乃竭,人体的阳气就会枯竭。

  

13、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者,语气助词;张,亢奋;精绝,指阴精耗损之意,泛指血亏;辟积,中医术语,指病邪积聚;于夏,在夏天;煎厥,古病名。指内热消烁阴液而出现昏厥的病症。多因平素阴精亏损,阳气亢盛,复感暑热病邪的煎迫而致。临床表现:耳鸣、耳聋,目盲,甚则突然昏厥,病势发展十分急骤;

  14、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汨汨乎不可止:目盲,指眼睛看不见;耳闭,指耳朵听不见;溃溃乎:形容水流冲决河堤的样子。都:通“渚”。此指防水之堤;汩汩:gu,音“古”。水流涌泄不止的样子。

  15、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形气绝,指身形和精气受到极大的损耗;菀:yu,音“郁”。茂盛,集结。此处应理解为郁积;于上,在人体的上部;薄厥,病症名,因大怒而迫使气血上逆所致。可出现卒然厥逆、头痛、眩扑等症,应等同于西医所说的心梗或脑中风。

  16、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有伤,指如果有伤;于筋,指在筋上;纵:弛缓;其若,其,这;若,像;不容:不能随意运动。

  17、汗出偏沮,使人偏枯:偏沮(jǔ),病证名。汗出偏于半身,即半身有汗,半身无汗。由气血不能畅流周身所致;偏枯,即我们俗称的半身不遂。

  18、汗出见湿,乃生痤疿:见湿,遇见湿气;痤疿,痤:痤cuó〔痤疮〕一种皮肤病,俗称“粉剌”。痈:痤疽(即“痈疽”)。疿:疿fèi同“痱”。疿féi同“痱”。

  19、高梁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高梁,通“膏粱”。肥甘厚味;之变,这里之是助词,没有什么意思。变,导致病变;足:多;丁:同“疔”;受,遭受;持虚,持,拿;虚,空的容器;

  20、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劳汗,运动劳作后出汗;当风,受风;寒薄:中医病名,指寒气逼阻于皮肤;皶(zhā),就是粉刺黑头;痤,就是普遍认为的长在皮里肉外,不冒头,光留下痕迹的青春痘。

 21、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者,在这里仍是语气词,没多少意思;精,在这里应该是指阳气在旺盛之时;柔,则是指阳气在潜伏之时。换言之,阳气在白天时,会主导人的神,以适应学习和工作的需要;而在夜晚时,则要滋养肝筋。

  22、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开阖不得,指阳气的开关不灵;从之,跟从它;乃,就;大偻,中医的病症名,指曲背俯身之证。名背偻、背伛偻,俗称驼背。

  23、陷脉为瘘,留连肉腠:寒邪陷于经脉,被称为瘘疮,使气血凝滞在肌肉腠理间之。

  24、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惊骇:俞气,指人体后背处的腧穴之气,腧穴都与五脏六腑相联,因此,俞气化薄,也就是指人体的脏腑功能失调;传,传导;为,变成;善畏,当动词,很害怕;惊骇,当名词,指害怕的程度。

  25、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营气,指人体的营卫之气,也就是西医所称的免疫力;不从,不能跟上;逆于,指逆向运行;肉理,肌肉和腠理;乃生,就生;痈肿,病症名。

  26、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穴俞以闭,发为风疟:魄汗,证名。肺藏魄。魄汗指肺经所出之汗;未尽,没有出尽;形弱,指形体虚弱;气烁,病证名。指正气为邪气所消烁;穴俞,指人体的腧穴;以闭,因此而关闭;风疾,指风痹、半身不遂等症。

27、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故,所以;风者,指前文所说的风疾;百病之始也,是百病的开始。

  28、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清静,指人体保持精神平静;则,就;肉腠,肌肉腠理;闭拒,关闭拒绝;大风苛毒,泛指六淫;弗之能害,不能把它加害;此因时之序也,此,这;因时,遵循天地;序,变化之规律。(前文也有因时之序,都是一个意思,即尊循了天地运行之规律。)

  29、故病久则传化,上下不并,良医弗为;故,所以;传化,变化、病变;上下,上为阳,下为阴,泛指阴阳;不并,不交汇;弗为,没办法。

  30、故阳畜积病死,而阳气当隔。隔者当泻,不亟正治,粗乃败之:故,因为;阳畜,阳气蓄积,泛指高血压、失眠等病;当隔,应当隔离阻断这种蓄积;亟,急切,此处当马上、立刻讲;正治,正确的治疗;粗,粗心,此处指马虎对待;乃,就会;败之,处置失败。

  31、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一日而主外,刚好和前文“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相贴合。指的是,在一天当中,人们的活动都需要阳气来鼓动;平旦,指早上;气生,阳气生;日中,指中午;阳气隆,阳气兴隆;日西,指晚上;阳气已虚,指阳虚收敛了,所以,晚上要休息;气门乃闭,指阳气鼓动的阀门关闭。

  32、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是故,所以;暮,晚上;收拒,收敛,抗拒;无见,不要呈现,见,指暴露呈现之意;反此三时,反,违反;三时,指早中晚;形,形体;乃,就;困薄,劳困衰弱之意。

 33、岐伯曰:阴者藏精而起极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起极,有的写为起亟,其意是指快速地向上、向外(输送)。亟,急迫、快速,这里当作阴化生阳气;卫外,保卫人体外部;为固,变成坚固。

     34、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薄疾,中医名词,急迫速疾。喻脉象急促相迫;并乃狂,指精神狂躁。

     35、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气争,气血争斗,也指气血不调之意;

  36、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陈,陈述;皆,都;从,顺从。

  37、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如是,如果这样;气立如故,气立,中医名词,人体之气正常运行,生理功能正常发挥。

 38、风客淫气,精乃亡,邪伤肝也:风,泛指外邪;客,外来的,当动词,指侵入;淫,渐浸,浸渍,在这里也当动词,侵入;气,指人体的元气。

     39、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因而,在这里当如果讲,下同;筋脉横解,筋脉,脉络、血管。横,放纵。解,通懈(音谢xie),松弛、弛缓。筋脉横解,指脉络血管纵弛不收;肠澼,中医古病证名,大便脓血之病证,可见于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痔漏等肠道疾病;为痔,变成痔疮。

     40、因而大饮,则气逆:大饮,指酗酒。

     41、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强力,指强行做房事;高骨,指脊柱。

     42、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之要,指阴阳的要点,重点,关键;阳密,指人体的阳气紧密。密在这里当稠,空隙小,与“稀”、“疏”相对,下同;圣度,圣人养生之法度。

  43、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阳秘,秘有不公开的意思,在这里,指阳气不要过分的外泄;治,治理;离绝,当失衡讲。

     44、因于露风,乃生寒热:因于,同前一篇阳气说,当“如果受”讲;乃生,就会发生;寒热,病症名,中医指怕冷发热的症状。今泛称发烧。

     45、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是以,所以之意;于风,于在这里当“被”讲,下同;留连,在这里当邪气驻留;洞泄,病别,也即西医所说的腹泻。

     46、夏伤于暑,秋为痎疟:痎(jiē)疟,疟疾的通称。

     46、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上逆而咳,肺气本是降的,但如果肺气不降,往上走,就是上逆;痿厥,病证名。痿病兼见气血厥逆,以足痿弱不收为主证。

     47、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温病,感受温邪所引起的一类外感急性热病的总称。又称温热病。属广义伤寒范畴。以发热、热象偏盛(舌象、脉象、便溺等热的征象)、易化燥伤阴为临床主要表现。

  48、四时之气,更伤五脏:四时,指四季;更,更替。

49、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本,根本;五味,指甜酸苦辣咸;五宫,指五脏。

     50、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津,在这里当动词,做滋润,补讲,如~润。~贴;脾气,不是指发脾气,而是指脾脏之气。

     51、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气劳,病症名。中医自古以来主张老年人的饮食宜清淡,忌过咸。如饮食过咸,摄入盐量过多,易造成病,进而影响心肾功能。证见胸膈噎塞,呕逆,脘腹胀气,饮食不下,大便时泄,面色萎黄,四肢无力,日渐消瘦等;短肌,指肌肉萎缩讲;心气抑,心气受到抑制。

     52、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喘满,病证名。气喘而有胸部满闷证候,临床上多由痰气壅阻,水饮射肺或脾湿酿痰,肾虚失纳所致。

     53、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濡(rú),沾湿,润泽:~笔。~湿。~染。耳~目染。相~以沫;中医认为脾主燥,恶湿。不濡,就是不能化湿;胃气乃厚,指胃气不降。中医认为,脾气主升,而胃气主降。

     54、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筋脉沮弛,指筋脉败坏而弛缓;乃央,这里的央,与殃同意,指殃及;连累。

     55、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是故,所以;谨,慎重,小心;和,调和;骨气以精,指的的骨气得以达到最高的境界;谨道如法,谨,郑重,恭敬:~启。~祝,在这里当遵循讲。

为什么西医强调,有高血压的人,要少吃盐。其实,在几千年前,《黄帝内经》就给出了答案。因为咸味入肾。肾在中医里被称为“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如果我们缺少盐,人就会感觉没劲,也就不可能会有所谓的伎巧产生。

     但是,如果过量食用盐,就会导致肝气过旺,从而导致心气过旺(肾为肝之母,肝为心之母),从而导致高血压。因此,张悟本曾经说过一句名言,“很多人是把药当饭吃,而懂得养生之人,是要把饭当药吃”。其实,把饭当药吃的精髓就是食疗的精髓

 有很多人觉得中医不好把握,学起来费劲,那是因为你不懂得原理。因为中医不像西医,西医是以解剖学为基础,把人当机器看待,研究的是死人,治疗也完全按流程走。这样,你只需要死记硬背,掌握好知识点就行了。

     但中医则不同,它是以经络为基础,研究的是活人(死人无经络),由于每一个活人都不相同,季节和地域也不相同,因而,即使同一种病,你也无法按同一方法去治疗,这就是中医强调的,治病要因人因地时时制宜的辩证论治法。

译文

黄帝说:自古以来,都以通于天气为生命的根本,而这个根本不外天之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大如九州之域,小如人的九窍、五脏、十二节,都与天气相通。天气衍生五行,阴阳之气又依盛衰消长而各分为三。如果经常违背阴阳五行的变化规律,那么邪气就会伤害人体。因此,适应这个规律是寿命得以延续的根本。

苍天之气清净,人的精神就相应地调畅平和,顺应天气的变化,就会阳气充实,虽有贼风邪气,也不能加害于人,这是适应时序阴阳变化的结果。所以圣人领悟这种天道精神,顺应天气,而通达阴阳变化之理。如果违逆了适应天气的原则,就会内使九窍不通,外使肌肉壅塞,卫气涣散不固,这是由于人们不能适应自然变化所致,称为自伤,阳气会因此而受到削弱。

人身的阳气,就像天上的太阳一样重要,假若阳气失却了正常的位次而不能发挥其重要作用,人就会减损寿命或夭折,生命机能亦暗弱不足。所以天体的正常运行,是因太阳光的普照而显现出来,而人的阳气也应在上在外,并起到保护身体,抵御外邪的作用。

如果寒邪伤人,阳气应如门轴在门臼中运转一样活动于体内。若起居猝急,扰动阳气,则易使神气外越。如果暑邪伤人,则汗多烦躁,喝喝而喘,安静时多言多语。若身体发高热,则像炭火烧灼一样,一经出汗,热邪就能散去。如果湿邪伤人,头部像有物蒙裹一样沉重。若湿热相兼而不得排除,则伤害大小诸筋,而出现短缩或弛纵,短缩的造成拘挛,弛纵的造成痿弱。如果风邪伤人,可致浮肿。以上四种邪气维系缠绵不离,相互更代伤人,就会使阳气倾竭。

在人体烦劳过度时,阳气就会亢盛而外张,使阴精逐渐耗竭。如此多次重复,阳愈盛而阴愈亏,到夏季暑热之时,便易使人发生煎厥病,发作的时候眼睛昏蒙看不见东西,耳朵闭塞听不到声音,昏乱之势就像都城崩毁、急流奔泻一样不可收拾。

人的阳气,在大怒时就会上逆,血随气升而淤积于上,与身体其他部位阻隔不通,使人发生薄厥。若伤及诸筋,使筋弛纵不收,而不能随意运动。经常半身出汗,可以演变为半身不遂。出汗的时候,遇到湿邪阻遏就容易发生小的疮疖和痱子。经常吃肥肉精米美味,足以导致发生疔疮,患病很容易,就像以空的容器接受东西一样。在劳动汗出时遇到风寒之邪,迫聚于皮腠形成粉刺,郁积化热而成疮疖。

人的阳气,既能养神而使精神慧爽,又能养筋而使诸筋柔韧。汗孔的开闭调节失常,寒气就会随之侵入,损伤阳气,以致筋失所养,造成身体俯曲不伸。寒气深陷脉中,留连肉腠之间,气血不通而淤积,久而成为疮瘘。从腧穴侵入的寒气内传而迫及五脏,损伤神志,就会出现恐惧和惊骇的征象。由于寒气的稽留,营气不能顺利地运行,阻逆于肌肉之间,就会发生痈肿。汗出未止的时候,形体与阳气都受到一定的消弱,若风寒内侵,腧穴闭阻,就会发生风疟。

风是引起各种疾病的起始原因,而只要人体保持精神的安定和劳逸适度等养生的原则,那么,肌肉腠理就会密闭而有抗拒外邪的能力,虽有大风苛毒的浸染,也不能伤害,这正是循着时序的变化规律保养生气的结果。

病久不愈,邪留体内,则会内传并进一步演变,到了上下不通、阴阳阻隔的时候,虽有良医,也无能为力了。所以阳气蓄积,淤阻不通时,也会致死。对于这种阳气蓄积,阻隔不通者,应采用通泻的方法治疗,如不迅速正确施治,而被粗疏的医生所误,就会导致死亡。人身的阳气,白天主司体表:清晨的时候,阳气开始活跃,并趋向于外;中午时,阳气达到最旺盛的阶段;太阳偏西时,体表的阳气逐渐虚少,汗孔也开始闭合。所以到了晚上,阳气收敛,拒守于内,这时不要扰动筋骨,也不要接近雾露。如果违反了一天之内这三个时间的阳气活动规律,形体被邪气侵扰则困乏而衰薄。

岐伯说:阴是藏精于内不断地扶持阳气的,阳是卫护于外使体表固密的。如果阴不胜阳,阳气亢盛,就使血脉流动迫促,若再受热邪,阳气更盛就会发为狂症。如果阳不胜阴,阴气亢盛,就会使五脏之气不调,以致九窍不通。所以圣人使阴阳平衡,无所偏胜,从而达到筋脉调和,骨髓坚固,血气畅顺。这样,则会内外调和,邪气不能侵害,耳目聪明,气机正常运行。

风邪侵犯人体,伤及阳气,并逐步侵入内脏,阴精也就日渐消亡,这是由于邪气伤肝所致。若饮食过饱,阻碍升降之机,会发生筋脉弛纵、肠游及痔疮等病症。若饮酒过量,会造成气机上逆。若过度用力,会损伤肾气,腰部脊骨也会受到损伤。

大凡阴阳的关键,以阳气的致密最为重要。阳气致密,阴气就能固守于内。阴阳二者不协调,就像一年之中,只有春天而没有秋天,只有冬天而没有夏天一样。因此,阴阳的协调配合,相互作用,是维持正常生理状态的最高标准。所以阳气亢盛,不能固密,阴气就会竭绝。阴气和平,阳气固密,人的精神才会正常。如果阴阳分离决绝,人的精气就会随之而竭绝。

由于雾露风寒之邪的侵犯,就会发生寒热。春天伤于风邪,留而不去,会发生急骤的泄泻。夏天伤于暑邪,到秋天会发生疟疾病。秋天伤于湿邪,邪气上逆,会发生咳嗽,并且可能发展为痿厥病。冬天伤于寒气,到来年的春天,就要发生温病。四时的邪气,交替伤害人的五脏。

阴精的产生,来源于饮食五味。储藏阴精的五脏,也会因五味而受伤,过食酸味,会使肝气淫溢而亢盛,从而导致脾气的衰竭;过食咸味,会使骨骼损伤,肌肉短缩,心气抑郁;过食甜味,会使心气满闷,气逆作喘,颜面发黑,肾气失于平衡;过食苦味,会使脾气过燥而不濡润,从而使胃气壅滞;过食辛味,会使筋脉败坏,发生弛纵,精神受损。因此谨慎地调和五味,会使骨骼强健,筋脉柔和,气血通畅,腠理致密,这样,骨气就精强有力。所以重视养生之道,并且依照正确的方法加以实行,就会长期保有天赋的生命力。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健康管理刻不容缓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yfena.com/jclss/1345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