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当下,放眼未来ldquo第六

编者按

年9月14日至15日,为期一天半的“第六届外科与学术论文写作研讨会——肿瘤精准医疗:药物治疗与外科手术”在芝加哥大学北京中心成功举办。本次医院、AME出版社、《肝胆外科及营养》杂志、芝加哥大学全球外科部、芝加哥大学外科学系和芝加哥大学北京中心共同举办。本次研讨会设了“精准医学”、“基因组治疗”、“改变宿主和疾病”、“恶性肿瘤靶向治疗的新洞见”以及“学术和发表技巧”五大主题。来自国内外的数十位专家学者就自身在肿瘤精准医疗领域所遇到的问题及取得的研究进展做出了分享与交流。

本次研讨会的与会嘉宾和讲者包括: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肿瘤内科的AlanVenook教授;美国哈佛医学院病理学教授MatthewMeyerson;医院肝脏外科毛一雷教授;美国芝加哥大学外科学MichaelMillis教授;医院周俭教授;上海至本医疗科技CEO王凯;美国德克萨斯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癌症内科和外科教授FundaMeric-Bernstam教授;美国芝加哥大学外科MustafaHussain教授;美国哈佛医学院BethIsraelDeaconess医疗中心SimonRobson教授;美国德克萨斯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肿瘤内科MilindJavle教授;西达赛奈医疗中心肿瘤内科主任SamuelKlempner;美国芝加哥大学外科MitchellPosner教授;医院肝脏外科赵海涛教授;美国芝加哥大学外科住院医师AshleyWilliamson医生;日本京都大学外科ToshimiKaido教授;日本东京大学医学院外科NobuhisaAkamatsu教授;意大利Humanitas大学外科MatteoDonadon教授;法国蒙彼利埃大学外科FabirizioPanaro教授等(图1)。

图1.部分与会者合照

01

精准医学

在研讨会正式开始之前,美国芝加哥大学外科学的MichaelMillis教授进行了致辞,对到场的嘉宾和观众表示热烈的欢迎。简单的致辞后,研讨会正式拉开序幕。会议的第一节是关于“精准医学”的主旨演讲,首先演讲的是来自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肿瘤内科的AlanVenook教授。通过许多表格、影像图等直观的数据,AlanVenook教授介绍了美国的结直肠癌现状,结直肠癌与肝脏转移的关系,如何处理结直肠癌肝转移问题等。演讲中,AlanVenook教授特别指出,找到导致结直肠癌的突变基因很重要,因为这直接决定了使用哪种抑制剂可以解决癌细胞转移问题。他同时还指出,处理结直肠癌肝转移需要多学科照护,如新辅助治疗等(图2)。

图2.上为MichaelMillis教授,下为AlanVenook教授

上海至本医疗科技的CEO王凯博士为我们带来有关“肝胆肿瘤精准治疗”的主旨演讲。在王凯博士的演讲中,他主要提到三个方面:1)肝胆肿瘤预后分子标记物的发展;2)靶向治疗标志物在肝胆肿瘤中的探索与进展;3)免疫治疗进展及潜在分子标记物的探索。最后王凯博士分享了自己对这个领域的几点期待:中国的肝胆癌患者的基因变异有自己的特异性,需要建立中国患者的变异数据库;基因检测只有用几百个基因以上的大panel才能更理想地了解癌症,提供潜在的临床获益的必须信息;靶向和免疫治疗的整体应答率还不高,迫切需要确定更好的标记物,区分患者人群实现个体化医疗;NGS技术需要保障检测的全面和准确,一次性潜在标记物全面覆盖,为临床应用和临床研究提供了目前最好的机会;癌症医疗的革新已经在发生,需要更多的医生探索去突破认知,发现新世界。

接下来的发言是来自美国德克萨斯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FundaMeric-Bernstam教授,她展示的主题为“精准医学的决策支持”。FundaMeric教授介绍了精准肿瘤学决策支持与临床试验匹配的要点,如: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分子检测;医生是否知情检测;临床试验人员对患者进行筛查等。她用一句话来概括精准肿瘤学决策的内涵,就是“在正确的时间,把正确的药交给正确的患者”。

美国芝加哥大学外科MustafaHussain教授则为我们带来“微创外科多种定位技术”的介绍。首先他简单讲解了肿瘤定位的知识。最后,在他的演讲中,他提到在手术中有许多技术,包括术前标记、术中内镜、超声和影像引导手术可用于改善、明确定位并完成切除。MustafaHussain教授的PPT中展示了大量医学影像图和视频,使得这些技术能够更好地被听众所理解(图3)。

图3.左上为王凯博士,右上为FundaMeric-Bernstam教授,下为MustafaHussain教授

02

基因组治疗

第二节主要探讨针对肿瘤的基因组治疗,由来自美国哈佛医学院美国哈佛医学院BethIsraelDeaconess医疗中心SimonRobson教授主持。第一位上台展示的是来自美国德克萨斯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肿瘤内科MilindJavle教授,他针对胆管癌的靶向治疗提出了以下观点:1)体细胞突变谱在胆道癌中是可行的,因此它具有临床应用价值;2)不同的基因变化模型取决于肿瘤的位置(在肝内或者肝外);3)对于胆道癌的治疗和预后,其影响需要更多前瞻性调查。

第二位讲者是来自于西达赛奈医疗中心肿瘤内科主任SamuelKlempner教授。他通过胃癌的基因组异质性与分子分型来阐述精准医学的起点或者障碍:1)在绝大多数胃癌中均存在肿瘤内和肿瘤间的异质性;2)亚克隆驱动影响治疗效果的时间和耐药性,这说明单一生物标志物检测是不充分的,基因组的内容很重要;3)在治疗中选择低频率事件来主导疾病进展;4)异质性增加会导致多克隆耐药性;5)单细胞技术可能会提供更加细致的信息;6)也许可以对逐渐增加的异质性进行更多的探索(图4)。

图4.上为MilindJavle教授,下为SamuelKlempner教授

作为外科肿瘤学主任,美国芝加哥大学外科MitchellPosner教授为我们带来“消化道恶性肿瘤的个体化治疗”的演讲。他用一个临床问题“我们能否治愈更多的癌症转移患者?”展开本次的演讲,接着,分享他的研究目标,即关于临床转移的分子亚型的综合分析。MitchellPosner教授还提出分子亚型可以对临床风险分层进行补充,和介绍了潜在可治愈的寡转移结直肠癌的生物学基础。

由于医院肝胆外科的赵海涛教授有事未能到场,这一天的最后一场演讲由医院肝胆外科的林建振医生代为演讲。就主题“肝胆恶性肿瘤精准及免疫治疗”,林医生首先,对肝胆肿瘤的分布流行情况作了一个简单的介绍,并展示了胆管癌基因表达谱分子分型和胆道肿瘤突变及其药物靶点汇总;随后介绍用于HCC系统性治疗的抗肿瘤药物,如索拉菲尼、伦伐替尼、瑞戈非尼等。在演讲中,林医生举出多个实例以证明精准医疗及免疫治疗的精准化,其治疗效果令人振奋不已(图5)。

图5.上为MitchellPosner教授,下为林建振医生

03

改变宿主和疾病

第二天上午的医院肝脏外科毛一雷教授主持,而第一位做主旨演讲的是来自哈佛医学院的MattehewMeyerson教授。他通过Skype进行视频演讲,其主题是“人类癌症的基因组改变”。通过详细的例子和数据,MattehewMeyerson教授向大家介绍了以下内容:1)癌症基因组;2)哪些基因的突变比较重要;3)基因突变的模式;4)肺癌基因组的一般特征,和对于肺腺癌基因的靶向治疗;5)肺癌的测序可用于诊断;6)肺癌和前列腺癌中的非编码基因组改变。最后,MattehewMeyerson教授指出,1)基因组改变在癌症诊断中具有核心地位,并决定癌症治疗;2)在癌症中可发现许多基因组改变靶点,但是仍有很多基因组治疗靶点尚未研发出药物;3)非编码区改变会通过独特的机制在癌症中使基因激活或失活(例如MYC,KLF5)利用现有技术可以发现这些改变。

美国芝加哥大学外科住院医师AshleyWilliamson医生就“共生微生物群——可重塑的新型结肠癌危险因子”进行演讲。她首先分别介绍了中美结肠癌现状、结肠癌发病率以及发病与饮食模式的联系。她提到,饮食、微生物、代谢与结肠癌有紧密的联系,饮食因素的机制由结肠微生物介导。高脂肪西式饮食饲喂、有抗生素暴露并经吻合手术的鼠形成肠道外肿瘤,而该模型中的肿瘤与溶胶原型粪肠球菌菌株的存在相关。粪肠球菌能够诱导4-5倍的结肠癌细胞转移。因此教授推测粪肠球菌、术后丰富的微生物群驱使结肠癌转移和复发潜能,是干预的新靶点。

医院的周俭教授就“在中国用肝移植治疗肝癌”这一主题发表了演讲,演讲中重点提到了以下几点内容:1)肝细胞癌(HCC)肝移植的结果由癌症相关和非相关事件决定;2)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治疗减少了接受肝移植的患者的非癌症事件,因此减少与HCC相关的死亡可能是一个可行的终点;3)我们进行了竞争风险分析,以评估与HCC患者生存相关的因素,并根据肝移植前HCC患者的特征建立预后模型(图6)。

图6.左上为MattehewMeyerson教授,右上为AshleyWilliamson教授,下为周俭教授

来自日本京都大学外科ToshimiKaido教授为我们讲解了肝外科手术前肌肉减少的重要性。ToshimiKaido教授提出,探讨该问题重要性的第一个原因是为了改善肝移植后病人的短期生存质量。其次则是预防肝移植后的感染,如败血症等。第三个便是适当的营养干预、量身定做的营养治疗和新的营养参数都与肌肉减少有关。因此,教授指出,肝外科手术与少肌症、内脏脂肪过多有着密切的联系。

下一位讲者是日本东京大学医学院外科NobuhisaAkamatsu教授,他同样探讨了用肝移植治疗肝癌的可行性。他提出,用于衡量和定义早期肝癌的米兰标准对于当前肝癌发展状况以稍显过时,因此需要找到一个新的理想标准。而5-5-规则(肿瘤直径≤5cm、肿瘤数量≤5cm、AFP≤ng/mL)便是这样的标准。教授表示,与米兰标准相比,日本标准(5-5-)可以增加11%患者。5-5-规则能发现符合米兰标准,复发风险高的HCC患者。同时,5-5-规则能找出超出米兰标准,复发风险低的HCC患者。根据新的扩展标准排除那些符合米兰标准的患者似乎是不合理的,因此日本标准应该用于超越米兰标准的情况,这样又可增加19%的患者(图7)。

图7.上为ToshimiKaido教授,下为NobuhisaAkamatsu教授

04

恶性肿瘤靶向治疗的新洞见

第三节的主题为恶性肿瘤靶向治疗的新洞见。来自意大利Humanitas大学外科的MatteoDonadon教授通过鉴定肿瘤相关免疫细胞来解码结直肠癌肝转移的临床异质性。演讲中,他指出,1)免疫系统在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中扮演重要角色;2)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在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免疫治疗中很有前景;3)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存在不同亚类的假说已被证实,这意味着可以开始利用质谱技术进行代谢和蛋白质组学的分析。

紧接着,美国哈佛医学院BethIsraelDeaconess医疗中心SimonRobson教授对“恶性肿瘤中新的嘌呤能检查点抑制剂靶点”发表了自己的见解。SimonRobson教授通过实验发现,调节免疫细胞的嘌呤能通过信号通路的调整,来抑制CD39,这可在癌症模型中获得显著的免疫反应效果。并且,免疫细胞CD39能够表达差异,耗竭和凋亡性“僵尸型”T细胞能够表现出特异的免疫反应,这在实验型癌症模型中可影响癌症的生长。“死诸葛吓走活仲达”这句话生动形象地诠释了这种免疫反应对癌症的作用。而以CD39为靶标在检查点抑制剂应用于人类疾病中具有潜在的治疗应用价值,相关实验人员也正在评估抗CD39单抗及其他形式在癌症中的治疗作用。

本节最后一位讲者,是来自法国蒙彼利埃大学外科FabirizioPanaro教授。他发表了关于“ICG荧光在肝胆外科、肝移植和增强手术中的应用”的演讲。首先他向大家介绍了ICG,一种广泛用于肝胆手术中的荧光显像的荧光染料,并简单介绍了利用ICG如何进行术中造影。接着,教授解释了利用ICG肿瘤显像的原理,和ICG在肝移植中的作用。FabirizioPanaro教授大胆提出一个假设,即利用ICG荧光来检测移植后胆管内的血液运行情况。最后,他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BGD的ICG荧光简单而安全(用于肝脏图,术中胆道造影、术中肿瘤显像,血流评估);2)使用ICG的局限性:组织穿透和特异性差。因此这一方法对肝外胆管异常和GBD的检查可能比较好;3)随访结果很好;4)必须进行多中心研究验证这些实验结果(图8)。

图8.左上为MatteoDonadon教授,右上为SimonRobson教授,下为FabirizioPanaro教授

05

学术演讲和论文发表技巧

会议的最后一节主要围绕学术理念和科研论文写作、发表技巧等方面展开。美国芝加哥大学外科住院医师AshleyWilliamson医生介绍了美国普通外科研究奖学金。在美国,外科医生通常比其他科室医生更需要注重研究。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大部分外科医生都拥有个人的研究成果。同时,在一些州,一些职位要求应聘医生有研究生奖学金培训经历。这些数据都显示了住院医师期间实验室时间的重要性。

而两位来自日本的教授则为我们带来有关论文写作和演讲的介绍。日本京都大学外科ToshimiKaido教授以轻松愉快的方式为我们讲解如何做好一次展示并写出大量论文。他提出,presentation之所以叫presentation,是因为它是演讲者带给听众的“present”。事实上,无论是制作幻灯片,还是写摘要,还是做上台展示,都有其技巧。最后,教授告诉观众一句意义深远的话——如果思想改变了,那么生活就会改变。无论是做演讲、写论文、亦或者是搞学术,只有当我们自己先改变了,事情的结果才会有所改变。

日本东京大学医学院外科NobuhisaAkamatsu教授则介绍了作为英语非母语的学者应当如何发表英语论文。首先,教授先简单介绍了自己是如何作为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发表论文。通过几个饼状图和审稿人的角度来告诉大家,论文基本都会经过一定程度的修改,最终才能成功发表。他直接举出自己最“坎坷”和最“顺利”的两次投稿经历,来为大家分析论文投稿的原则与技巧。教授最后为大家揭示了他的结论:“永不放弃”的理念直观重要,一旦拒稿,应该迅速重新投稿。

最后,美国芝加哥大学外科MitchellPosner教授为我们阐释了导师的重要性。在美国,对住院医师和研究员的培训是非常成熟的。他们同时注重教职学术发展和领导力角色的培训。教授提出,美国致力于培训和训练学术型外科医师。为了让大家更好的理解,教授从环境、课程、行为榜样和明智的建议四个方面为大家展示导师制的模式。在过程中,教授所提到的许多外科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引起了大家的共鸣。例如:在外科领域的女性“玻璃顶棚”现象。最后,在讨论完如何成为一名成功的导师和成功的导员后,教授展示了一些明智的建议给大家。其中最令笔者印象深刻的是“患者第一”这一条。一名医生穷其一生,所追求的其实仅仅只是多救一个病人吧。

短暂的一天半的会议,现场气氛热烈,干货不断。每位讲者之后都预留了分享讨论的时间,在这环节中参会的专家都积极参与,提出自己心中的疑惑和讲者进行沟通交流(图9)。

图9.会议现场专家们展开热烈讨论

笔者手记

作为一名非医学专业人士,本次研讨会的内容对于笔者来说较为晦涩难懂。但笔者仍在这次研讨会上受益匪浅。在听取演讲和采访时,笔者多次为各位专家的专业知识之深厚及为人处世之精神所触动。美国芝加哥大学外科MitchellPosner教授在采访时说:“我每天4:30便要起床工作,压力当然会有。但是我的病人们都是癌症病人,和他们相比,我的问题根本不是问题。”正是因为有这样仁心仁术、杏林春暖的医生们奋战在医学科研的第一线,医学领域才能有今日的累累硕果。而本次研讨会,则让世界各地的医者们相聚在一起,让大家的思想与经验开花散叶,让科研这片沃土上遍地花香。

采写编辑:缪泽冻,现南方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大四学生;邱靖儿,现南方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大四学生。

两位同学因参加“AME-南方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追梦计划”第三届英语演讲比赛,分别获二等奖和三等奖,故获得AME出版社资助,提供见习机会,随AME科学编辑团队参加“第六届外科与学术论文写作研讨会——肿瘤精准医疗:药物治疗与外科手术(·北京)”。

指导编辑:周丽桃郑思华AMEPublishingCompany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AME

缪泽冻、邱靖儿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长按







































北京白癜风价格
治愈白癜风要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http://www.yfena.com/jclss/11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