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名词常见疫病及治疗、禳治方式(2)
肚子疼:各种肠胃疾病引起的腹痛;女人月经期痛经也成肚子疼。
绞肠痧:急性肠梗阻或肠套叠等疾病的俗称,表现为腹部绞结性剧烈疼痛,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鸡鸣泻:即慢性结肠炎。一般在半夜鸡啼鸣时,产生内急感,需要排泄。因为这时候气温较低,肠道耐受性最差。
羊毛疔:疑为急性中暑,表现为腹痛、呕吐、下泄、低热发冷,皮肤上出现丘疹,用针尖挑开丘疹里面有羊毛样丝缕。民间治疗方法为皮肤放血,或用针挑开丘疹,用锋利刀具或生瓷片割断丝缕。
鼓症:民间对各种腹腔及全身肿胀类疾病的俗称,有气鼓、水鼓等,气鼓大约是胃肠胀气、气胸,水鼓大约是各种原因形成的腹水。
粗脖子:腮腺炎,也称痄腮。表现为耳根下脖子肿胀,发热,恶寒等。腮腺炎病毒具有流传性,儿童为易感人群。
瘿呱呱:碘缺乏造成的甲状腺肿大症,严重的如同脖子下挂着个大葫芦。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之前存在。
??子:方言读音为kuòkuòzi(括括子)。是指感染程度比较深、一时难以愈合的恶性脓疮。一般由皮脂腺囊肿感染、蜂窝组织感染或结核脓肿造成。过去医疗条件差,治疗不及时容易形成深度感染,长时间红肿化脓,最终在皮下形成“脓瘘”。也指瘰疬之类的恶疮。
《商州方言词汇研究》作“疴疴子”。
浑顶子:脓疮的一种。多由皮脂腺囊肿之类的皮下异物感染形成,多出现在腿肚子、臀部、股部、背部皮层较厚的地方。因皮下囊肿促使肌体排异刺激,皮肤开始出现有突起的红肿,但肿块顶部浑圆,没有脓性开口,故称“浑顶子”,区别于有脓性开口的“烂顶子”脓疮。浑顶子因为没有开口,底层异物不容易排出,故而出现持续肿疼和感染面扩大。治疗方法一般采取“锸”:即用用锋利的刀片或新打的青瓷片上锋利的刃,割开肿块顶部,挤出异物或脓血。现代治疗手段为手术切除或通过涂抹鱼石脂软膏之类药物,在感染顶部“腐蚀”出开口,促使异物或脓血排出。
溜:水痘或湿疹、疱疹的俗称,发病部位通常为一片丘疹或一串水泡,有“缠腰溜”、“蜘蛛溜”等。缠腰溜就是带状疱疹,蜘蛛溜一般认为是蜘蛛等毒虫叮咬后形成的丘疹。
蜂屎:荨麻疹的俗称。人体因受凉或受其他过敏物质刺激后,形成片状红斑,并伴随奇特瘙痒,民间俗称“出蜂屎”。治疗方式一是用干草(干燥谷子秸秆)火烤,或用烤热的木头梳子熨烫发病部位;一种叫做“写蜂屎”,即用毛笔蘸浓墨汁在身上书写“前心后背,左青龙,右白虎”字样。原理疑为墨汁中的芳香物质有杀菌止痒作用。
通耳子:中耳炎的俗称,表现为耳道流脓水,如得不到及时治疗会造成耳膜穿孔性耳聋。
老鼠疮:一种非常严重的淋巴组织溃烂化脓疾病,即瘰疬。比较罕见。
疸(借用字):[方]d?,传说中的一种腰背部皮肤组织深度溃烂、化脓的疾病,溃烂可以深入到胸腹腔内部。发生在背部的称“上疸”,发生在腋下的称“下疸”。民间有“上疸不算疸,下疸见肝花”的说法。
痔疮:[方]zīcu?ng,直肠或肛门周围血管淤血形成的病变,会形成肛门周围红肿,便血,出血等;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也称痔漏、漏疮。民间有“十男九漏”之说。
?脓:?:音huī,今做溃。外伤或疖子发炎化脓。脓:[方]né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