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肠息肉是指肠黏膜表面突出的异常生长的组织,在没有确定病理性质前统称为息肉。其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男性多见。以结肠和直肠息肉为最多,小肠息肉较少。息肉主要分为是炎症性和腺瘤性两种。炎症性息肉在炎症治愈后可自行消失;腺瘤性息肉一般不会自行消失,有恶变倾向。检出息肉和确定其病变性质的最有效措施是定期进行全结肠镜(包括病理)检查并在肠镜下进行干预治疗。
文阅读大约需要5分钟,如果本文对您有任何启发,欢迎点击文末评论。
肠镜检查发现肠息肉或在肠镜下切除肠息肉后,都要做病理切片检查,你一定想要了解病理检查结果的意义,对了解病情和预后、决定如何复查肠镜都很有帮助。以国内外广泛应用Morson组织学分类方法为基础,将肠息肉的病理类型及临床意义进行简要总结,以飨读者。
◆◆◆
肠息肉分肿瘤性和非肿瘤性两大类
息肉
息肉(非肿瘤性)
恶变可能性较小
炎症性息肉
较少见
错构瘤息肉
较少见
增生性息肉
最多见
腺瘤(肿瘤性)
恶变可能性较大
锯齿样腺瘤
较少见
管状绒毛腺瘤
较多见
腺瘤综合征
较少见
◆◆◆
肠息肉病理类型和临床意义
临床意义
炎
症
性
息
肉
又称假性息肉pseudopolyp
伴发于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氏病、血吸虫病等肠炎;
主要分布结肠,单发或多发,大小形态不一,有蒂或无蒂
生长缓慢,恶变率低;
每1-2年复查肠镜,内镜切除新生息肉。
错
构
瘤
性
息
肉
黑色素斑-胃肠多发性息肉综合征
Peutz-Jegherssyndrome,PJS
30-40%遗传家族史,与LAK1基因突变相关;
少见,发病率15万分之一;
发生于任何年龄,青少年儿童多见;
便血、腹痛为主要表现,可肠梗阻和肠套叠等;
全消化道分布,大小形态不一,几个数十个,
病理错构瘤样息肉,黏膜肌层异常增生;
可伴口唇、面颊部、手指部黏膜色素沉着;
息肉本身不癌变,但伴发胃肠肿瘤的风险较高;
每1-2年复查肠镜和胃镜,内镜切除新生息肉。
幼年性息肉综合征,Juvenilepolyposis,JP
少见,多见于青少年;
与SMAD4/DP4或BMPRAIA/ALK3基因突变有关;
反复便血、息肉可脱出肛门;
息肉分布左半结肠直肠,多为单发,色泽暗红;
病理错构瘤样息肉,囊性膨胀腺体增生
可伴各种先天异常;
可伴有异型增生和腺瘤,10%发生恶变;
每1-2年复查肠镜,内镜切除新生息肉,必要时手术。
Cronkhite-Canada综合征
多见于中老年人,无息肉家族史;
息肉分布全消化道,多发性,大小形态不一;
病理错构瘤样息肉,腺体囊样扩张;
伴有腹泻、脱发、指甲异常、低蛋白血症等;
有恶变可能,病情较重,预后较差;
Cowden综合征
少见,发病率二十万分之一;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PTEN抑癌基因突变;
胃肠道多发息肉,病理错构瘤样息肉
年龄13-65岁,确诊在25岁左右;
伴面部皮疹、肢端角化病、口腔粘膜乳突样变;
40%伴发癌:乳腺癌、甲状腺癌等;
定期复查肠镜胃镜切除息肉,必要时手术。
增
生
性
息
肉
增生性息肉,Hyperplasticpolyps,HPs
息肉中最常见类型,60岁以上人群50%可检出;
多无明显特定临床症状;
多见于左半结肠和直肠;有蒂或扁平,色泽正常;
多发性,多小于0.5cm,注气后伸展良好;
无异型增生,恶变率低;
每1-5年复查肠镜一次,切除大于0.5cm息肉。
锯
齿
状
腺
瘤
广基型锯齿状腺瘤/息肉
Sessileserratedadenoma/polyps,SSA/P
较常见,多见于高龄女性
80%分布右半结肠的皱襞隆起处,不易被发现;
多无蒂或扁平、大于5mm,色泽淡;有粘液帽;
具有增生息肉和腺瘤特征;可伴异型增生;
15-30%恶变,突然恶变;
BRAF基因表达异常,锯齿样通道癌变;
术后1-2年复查,超过0.5cm以上及时切除。
传统锯齿状腺瘤TSA
相对少见;
左半结肠直肠多见;多大于5mm,多有蒂,色泽红;
具有增生息肉和腺瘤特征;有异型增生;
有恶变可能,KRAS基因表达异常
术后1-2年复查,发现超过0.5cm以上及时切除。
管
状
绒
毛
腺
瘤
管状腺瘤Tubularadenoma
占腺瘤65-85%,绒毛状结构占0-25%;
息肉见于结肠任何部位,较小,多有蒂;
可伴有轻度异型增生,癌变率较低,约5%
术后1-3年复查肠镜,肠镜下切除新的息肉。
管状绒毛腺瘤Tubuovillousadrnoma
占腺瘤10-25%,绒毛状结构占25-75%;
息肉多见于直肠、乙状结肠部、较大,多亚蒂;
可伴有轻度异型增生,癌变率约20%;
术后1-2年肠复查肠镜,切除新的息肉。
绒毛腺瘤Villousadnoma
占腺瘤比5-10%,绒毛结构占75%以上;
多位于直肠、乙状结肠部、较大,多为亚蒂或无蒂
多伴有中度异型增生,癌变率约40%
切除后3个月至1年复查肠镜,切除新的息肉。
进展型腺瘤advancedadenoma
大于1cm,的绒毛状腺瘤伴重度异型增生;
每年癌变率3-15%;
切除后3-6个月复查肠镜;切除新的息肉;
恶性腺瘤或腺瘤恶变;
腺瘤局部恶变浸润黏膜下层或有淋巴转移,及时手术治疗;
反之每3-6个月复查肠镜和腹部CT。
腺
瘤
综
合
征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Familialadenomtouspolyposis,FAP
多有ABC基因突变,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发生率万分之一,多在20-30岁时被确诊;
腺瘤全消化道分布,多数有蒂,成百上千;
恶变率高,平均年龄40岁,可用舒林酸等治疗;
尽早全结肠切除术,术后每年查肠镜切除新息肉。
家族性多发性息肉-骨瘤-软组织瘤综合征
Gardner综合征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20%有家族史;
腺瘤全消化道分布,较少上百个,较大;
恶变率高,平均年龄比FAP稍大;
可伴软组织肿瘤:皮样囊肿,腹壁纤维瘤等;
可伴骨瘤:头颅部扁骨瘤、四肢长骨瘤等;
可伴壶腹部癌、甲状腺癌、肾上腺癌等;
尽早内镜或手术切除肠腺瘤,术后每1-2年复查肠镜。
胶质瘤腺肉综合征
Turcot综合征,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较少见
腺瘤分布与FAP相似,散在分布;
恶变率高,发生较早,多在20岁以下;
合并脑脊髓胶质母细胞瘤、髓母细胞瘤;
尽早内镜或手术切除肠腺瘤,术后每1-2年复查肠镜。
◆◆◆
引起大肠息肉的原因
1.饮食因素
现代人饮食西化、太过精细,比如“二高一低”(高脂肪、高蛋白、低膳食纤维)的饮食结构和越来越少的运动量,与大肠息肉的发病有一定的关系。油腻饮食能够增加结肠中胆汁酸与中性固醇的浓度,改变大肠菌群的组成,逐渐在肠道内形成致癌物质。膳食中脂肪类成分超过40%是形成大肠息肉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脂肪摄入不超过膳食的15%,如多吃高纤维的蔬菜、水果和粗谷物,发病率就会显著降低。另外长期大量饮酒、吸烟,损害免疫功能,使基因突变,也会增加息肉发生率。
对策:饮食清淡少油腻,多吃高纤维蔬菜、水果和粗谷物,戒烟限酒。
2.炎性刺激
肠道黏膜的长期慢性炎症,如慢性结直肠炎、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这些肠道的炎症反应或炎症性肠病均可以引起肠黏膜发生黏膜糜烂、溃疡、结缔组织或肉芽组织形成,腺上皮及下层组织增生,病理变化多表现为炎性息肉,除非息肉体积比较大,需要内镜下治疗,一般只要控制炎症,息肉就会缩小或消退。
对策:积极防治肠道炎症性疾病。
3.机械刺激
长期便秘患者,产生的肠内毒素,或使用刺激性泻药刺激肠壁也会发生息肉,”吴主任说,“因为大便中粗渣、异物及其他因素可造成肠黏膜损伤或长期刺激肠黏膜上皮,肠道寄生虫等非炎症因素长期刺激,导致黏膜、腺上皮和黏膜下组织局限性增生,形成肠息肉。”
对策:保持大便通畅,注意清洁卫生和饮食安全,预防肠道寄生虫感染。
另外,有一部分人的息肉形成与基因突变和遗传因素有密切关系。最常见的就是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主要病理变化是大肠内广泛出现数十到数百个大小不一的息肉,如不予治疗,可癌变,且可表现为同时多原发性肠癌。这类息肉就很难通过生活方式来预防,有家族史者需要加强随访,提高警惕,早发现早治疗。
投稿方式:ggyx
tiexinyisheng.北京中科白癜风“平安医院”白癜风抗复发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