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解剖
大纲要求 (1)胆囊与肝外胆管的解剖 (2)胆管、胰管与十二指肠汇合部解剖 (一)胆囊与肝外胆管的解剖 1.肝管与肝总管: 左、右肝管出肝后,在肝门部汇合形成肝总管。 肝总管下端与胆囊管汇合形成胆总管。
核心图片
2.胆总管:直径0.6~0.8cm。 若直径>1cm,视为病理情况。 胆总管分4段: ①十二指肠上段; ②十二指肠后段; ③胰腺段; ④十二指肠壁内段。
3.胆囊:底、体、颈,颈上部呈囊性扩大,称Hartmann袋,胆囊结石常嵌于此处。
4.胆囊管:由胆囊颈延伸而成。胆囊管起始部内壁黏膜形成螺旋状皱襞,称Heister瓣。
5.血管与神经: 胆囊动脉:源自肝右动脉。 胆囊静脉和肝外胆道静脉:直接汇入门静脉;肝脓肿的感染途径。 神经纤维: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行胆囊切除手术时,如过度牵拉胆囊致迷走神经受激惹,可诱发胆心反射,甚至发生心跳骤停。
6.两个重要的知识点 (1)胆囊三角(Calot三角): 由胆囊管、肝总管、肝脏下缘所构成的三角区; 胆囊动脉、肝右动脉、副右肝管在此区穿过,是胆道手术极易发生误伤的区域。 (2)胆囊淋巴结 位于胆囊管与肝总管相汇处夹角的上方;可作为手术寻找胆囊动脉和胆管的重要标志。
(二)胆管、胰管与十二指肠汇合部解剖 乏特(Vater)壶腹:胆总管与主胰管在肠壁内汇合形成一共同通道,并膨大形成胆胰壶腹。 壶腹末端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 Oddi括约肌:壶腹周围括约肌。 胆管、胰管与十二指肠汇合部解剖 乏特(Vater)壶腹 Oddi括约肌
马上总结:胆道系统解剖
第二节 胆囊结石
大纲要求 (1)临床表现 (2)诊断 (3)胆囊切除术适应证及手术方式
(一)临床表现 男女之比约为1:3。随年龄增长其性别差异减少,50岁时男女之比为1:1.5,老年人中男女发病率基本相等。 成年女性,尤以经产妇和服用避孕药者常见。 约20%~40%的患者可终生无症状,称为静止性胆囊结石。 只需观察和随诊。
有症状型胆囊结石的主要临床表现: 1.典型表现;胆绞痛。见于: (1)饱餐、进食油腻食物后胆囊收缩; (2)睡眠时体位改变,结石移位并嵌顿于胆囊壶腹部或颈部,胆囊排空胆汁受阻,胆囊内压力升高,胆囊强力收缩。 疼痛位于上腹部或右上腹部,呈阵发性,可向肩胛部和背部放射,伴恶心、呕吐。 2.胃肠道症状: 进食后,特别是进油腻食物后,上腹部或右上腹部隐痛不适、饱胀,伴嗳气、呃逆等。
3.Mirizzi综合征:持续嵌顿和压迫胆囊壶腹部和颈部的较大结石,可引起肝总管狭窄、胆囊胆管瘘,以及反复发作的胆囊炎、胆管炎及梗阻性黄疸。 解剖学变异,尤其是胆囊管与肝总管平行;发生本病的重要条件。 很少见。 4.胆囊积液 胆囊结石长期嵌顿但未合并感染时,胆汁中的胆色素被胆囊黏膜吸收,并分泌黏液性物质,而致胆囊积液。 积液呈透明无色,称为“白胆汁”。
(二)诊断 病史:反复发作的胆绞痛。 体检:右上腹压痛,可有不同程度右上腹肌紧张,Murphy征(+),肝区叩痛。 确诊:首选B超。 CT、MRI也可。 口服法胆囊造影----对诊断和了解胆囊功能有帮助。
(三)胆囊切除术适应证及手术方式 1.胆囊切除术适应证;以外科教材为准: ①结石直径>3cm; ②合并需要开腹的手术; ③伴有胆囊息肉直径>1cm; ④胆囊壁增厚; ⑤胆囊壁钙化或瓷性胆囊; ⑥儿童; ⑦合并糖尿病; ⑧有心肺功能障碍; ⑨边远或交通不发达地区、野外工作人员; ⑩发现胆囊结石10年以上。
胆囊切除术适应证高效记忆3-2-3-2 ①结石直径>3cm; ②伴有胆囊息肉直径>1cm; ③发现胆囊结石10年以上; ④胆囊壁增厚; ⑤胆囊壁钙化或瓷性胆囊; ⑥合并需要开腹的手术; ⑦合并糖尿病; ⑧有心肺功能障碍; ⑨儿童; ⑩边远或交通不发达地区、野外工作人员。
2.手术方式:首选腹腔镜胆囊切除。
第三节 急性胆囊炎
大纲要求 (1)临床表现 (2)诊断与鉴别诊断 (3)急症手术适应证 (一)临床表现和诊断 结石性胆囊炎(95%) 非结石性胆囊炎(5%)
1.典型发病过程: 主要症状:突发右上腹阵发性绞痛。 可转为持续性并阵发性加剧。 如无疼痛可基本排除本病。 A.诱因:饱餐、进油腻食物后,或在夜间发作。 B.放射:至右肩、肩胛和背部。 C.伴随症状:恶心、呕吐、厌食。 轻度发热,通常无畏寒; 如明显寒战高热,表示病情加重或已发生并发症,如胆囊积脓、穿孔等,或合并有急性胆管炎。 D.黄疸: 10%~25%;轻度黄疸; 若较重且持续;可能有胆总管结石并梗阻。
2.体格检查: 右上腹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Murphy征(+)。 可扪及肿大而有触痛的胆囊。 如发展较慢,大网膜粘连包裹胆囊;边界不清、固定的压痛性包块; 如发展快,胆囊坏死、穿孔;弥漫性腹膜炎。 3.实验室检查: 轻度白细胞升高(12~15/10*9/L); 血清转氨酶、AKP(碱性磷酸酶)升高; 部分可有:血清胆红素及血清淀粉酶升高。
4.影像学检查: ①B超: 胆囊增大,囊壁增厚甚至有“双边”征; 胆囊内结石光团。 ②99mTc-EHIDA检查?
99mTc-EHIDA检查 锝-99m标记的二乙基乙酰苯胺亚氨二醋酸(99mTc-EHIDA,ethylenehepatobiliaryiminodiaceticacid) 急性胆囊炎胆囊管梗阻;胆囊不显影。敏感性几乎达%;如胆囊显影,95%可排除。
5.诊断及鉴别诊断: ①诊断: 典型临床表现+实验室+影像学检查。 ②鉴别诊断: 消化性溃疡穿孔、急性胰腺炎、高位阑尾炎、肝脓肿、结肠肝曲癌或憩室穿孔,右侧肺炎、胸膜炎和肝炎。
(二)急诊手术适应证 1.发病在48~72小时以内者。 2.经非手术治疗无效且病情恶化者。 3.有胆囊穿孔、弥漫性腹膜炎、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等并发症者。
第四节 肝外胆管结石
大纲要求 (1)临床表现 (2)治疗
(一)临床表现 1.症状:平时(-) 当结石阻塞胆管并继发感染时;腹痛,寒战高热和黄疸(Charcot三联征)。
胆道感染之Charcot三联征
表现
原因
1.腹痛
阵发性绞痛
结石嵌顿于胆总管下端或壶腹部,刺激胆管平滑肌;Oddi括约肌痉挛
2.寒战、高热
39~40℃,呈弛张热
梗阻胆管继发感染,脓性胆汁和细菌逆流随肝静脉扩散
3.黄疸
间歇性、波动性
结石堵塞胆管后,胆红素逆流入血
2.体格检查: 剑突下和右上腹部深压痛。 感染严重可有腹膜刺激征象,并可出现肝区叩痛。 胆囊可被触及,有触痛。
3.辅助检查: (1)影像学:首选B超。 (2)实验室: 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 血清转氨酶和(或)碱性磷酸酶升高; A.血清胆红素值及结合胆红素比值升高; B.尿中胆红素升高,尿胆原降低或消失; C.粪中尿胆原减少。 D.尿色变深,粪色变浅至陶土样。 为什么?胆红素的代谢(难!但一定要搞定!) A.血:胆红素值及结合胆红素比值升高; B.尿:胆红素升高,尿胆原降低或消失; C.粪:尿胆原减少。 D.尿色变深,粪色变浅至陶土样。
(二)治疗;手术为主。 1.原则: ①尽可能取尽结石; ②解除胆道狭窄和梗阻,去除感染病灶; ③术后保持胆汁引流通畅。
2.常用术式:①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
②胆肠吻合术,常用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 强调:无论胆囊有无病变,必须同时切除胆囊。 ③Oddi括约肌成形术
④经内镜下括约肌切开取石术
3.围手术期处理: (1)术前:黄疸和凝血机制障碍者,应注射维生素K。
(2)术后:重点 (T管引流胆汁量平均每天~ml)。 A.超过;胆总管下端有梗阻。 B.正常且逐渐减少;术后10天左右,经夹管2~3天,患者无不适,先行经T管胆道造影,如无异常发现,造影24小时后,再次夹管2~3天,仍无症状可予拔管。 C.4点注意: ①宜采用胶质T管。 ②对长期使用激素,低蛋白血症及营养不良,老年人或一般情况较差者,应推迟拔管时间; ③如造影发现结石残留,则需保留T管6周以上; ④切忌使用暴力拔管,以防撕裂胆管及瘘管。
第五节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OSC)
大纲要求 (1)病因 (2)临床表现 (3)诊断 (4)治疗
(一)病因 1.梗阻:最常见原因是胆管结石。 其它:胆道蛔虫、胆管狭窄以及胆管、壶腹部肿瘤等。 2.致病菌:G-菌和G+菌;常合并厌氧菌感染。
(二)临床表现 1.症状 Reynolds五联症= Charcot三联征+ 休克+ 神经中枢系统受抑制: 神情淡漠、嗜睡、神志不清,甚至昏迷;合并休克:躁动、谵妄。
2.体检: 体温:持续升高达39~40℃或更高; 脉搏快而弱,达次/分以上; 血压降低。 急性重病容,可出现皮下瘀斑或全身发绀。 剑突下及右上腹部压痛或腹膜刺激征;肝大及肝区叩痛;扪及肿大的胆囊。 3.辅助检查: (1)影像学:B超最实用。 (2)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计数>20//L,中性比例升高,胞质内可出现中毒颗粒。 血小板计数降低,最低可达(10~20)//L; 肝、肾功能受损,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原因:胆道梗阻致维生素K吸收障碍,肝合成凝血因子受阻),低氧血症,失水,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
(三)诊断 Reynolds五联症、实验室及影像检查。 不具备典型五联症者: 体温持续在39℃以上,脉搏>次/分,白细胞>20//L,血小板降低时,即应考虑为该病可能。
(四)治疗 原则:紧急手术解除胆道梗阻并引流,降低胆管内压力。 1.非手术治疗 既是治疗手段,又可作为术前准备。 ①联合使用足量有效的广谱抗生素; ②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恢复血容量:纠正休克,使用激素、维生素,必要时使用血管活性药物; ③改善通气功能;对症:降温、支持、吸氧。
注意! 术前治疗应控制在6小时内。 如病情严重或治疗后病情继续恶化者,应紧急手术。对于仍有休克者,也应在边抗休克的同时进行手术。 2.手术治疗;首要目的:抢救患者生命,力求简单有效;胆总管切开减压、T管引流。 注意: (1)胆囊病变(多为继发): 不做急诊切除,可二期手术。 (2)多发性肝脓肿:严重而常见的并发症。 (3)单纯胆囊造口术: 难以达到有效的胆道引流,不宜采用。
第六节 胆管癌
(肝外胆管:左、右肝管至胆总管下端) 大纲要求 (1)临床表现 (2)诊断 (3)治疗 (1)上段胆管癌:最多见。 肝门部胆管癌(左右肝管+肝总管) (2)中段胆管癌:胆囊管开口至十二指肠上缘(胆总管第一段) (3)下段胆管癌:十二指肠上缘至十二指肠乳头(胆总管第二、三、四段)
(一)临床表现 1.症状 (1)黄疸:进行性加重。 大便灰白。 少数无黄疸者主要有上腹部疼痛,晚期可触及腹部肿块。 (2)胆道感染:胆管炎表现。
2.体征 (1)胆囊肿大: 中、下段胆管癌胆囊肿大,Murphy征可能(-); 上段胆管癌不可触及胆囊。 (2)肝脏肿大: 肿瘤侵犯或压迫门静脉门静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晚期:可并发肝肾综合征。
3.辅助检查 (1)影像学 ①首选B超。 ②ERCP:仅对下段胆管癌诊断有帮助,或术前放置内支架引流用; ③CT、MRI; ④核素扫描、血管造影: 了解癌肿与血管的关系。 (2)实验室检查 血清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ALP和γ-GT均显著升高,而ALT和AST只轻度异常。 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CA19-9可能升高。
(二)诊断 典型的症状、体格检查和相关辅助检查。 (三)胆管癌的治疗手术(难,极少考,总结)
肿瘤位于
手术方式
上段
Ⅰ型
肝总管,未侵犯左右肝管汇合部
肝门胆管、胆囊、肝外胆管切除、胆管空肠吻合术
Ⅱ型
侵犯汇合部
Ⅲa型
侵犯右肝管
胆管癌+同侧肝切除、对侧胆管空肠吻合术
Ⅲb型
侵犯左肝管
Ⅳ型
同时侵犯左右肝管
仅作胆道引流术
中段
切除肿瘤距非肿瘤边缘0.5-1.0cm以上的胆管,同时清除肝十二指肠韧带内除肝动脉、门静脉以外的所有的淋巴结和结缔组织(肝十二指肠韧带“脉络化”)
下段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肝门胆管、胆囊、肝外胆管切除、胆管空肠吻合术
姑息性手术,主要行减黄手术。 肿瘤梗阻水平以上的肝管空肠吻合术、胆管内放置引流管引流术。 非手术胆道引流: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并引流(PTCD),或经鼻胆管引流并置支架。
全部培训内容购买课程获得:星恒教育执业医师考试全程保过培训课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