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鹊见蔡恒公》这个故事流传千古,家喻户晓。故事中,扁鹊三次拜见蔡恒公,指出蔡恒公病在何处,劝他尽快治疗,但蔡恒公坚信自己没有生病,并认为扁鹊是危言耸听。后来扁鹊再来时,发现其已病入膏肓,只得转身而退,连夜逃往秦国去了,蔡恒公因讳疾忌医延误了病情,没过多久就病发去世了。
与故事中一样,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疾病在起初并没有明显的不适症状,常常未能引起人们的注意,等到身体不舒服,到医院检查才发现已经很严重了,有的甚至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间。结直肠癌可以说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名副其实的隐形杀手。
它往往从一个小小的息肉,经过漫长的过程,最终成了癌!
小贴士:
结直肠息肉为局部粘膜增生肥厚而形成的粘膜隆起样病变。被公认为是一种重要的癌前病变。
结肠息肉在大多数情况下大多数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却是结直肠癌的“前身”,目前已明确至少80%-95%的结直肠癌都是从息肉一步步演化过来的,而从小息肉→大息肉→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息肉癌变,这一过程一般需要5-15年,只要在这一过程中发现病变,并及时切除便可以消除后患。
大部分结直肠息肉癌变需要经过10年以上的时间,在此期间,医生有足够的时间找到息肉,当然前提是您得让医生去找到它。
所以,肠息肉的检出在于大范围的筛查以及对高危人群的定期结肠镜检查。
▲肠癌的发展过程
结直肠癌的发展史比较漫长。从增生性息肉到癌前腺瘤再发展为癌症,整个过程约7~15年。前1~10年时间是息肉癌前病变的一个过渡期,个体差异不同,转变时间也有所不同。
接下来我们通过一个真实临床案例及其肠镜报告,来观察和感受一下,小小的肠道息肉是怎么一步步发展为可以夺去人类生命的癌症的。
案
例
一位中年女性,因腹痛就诊,肠镜检查先是看到息肉,随后在乙状结肠发现结肠癌,肠腔狭窄,肠镜勉强通过。在口侧的乙状结肠、降结肠、横结肠见到多枚大小不等息肉。在结肠肝曲又发现一处结肠癌。肠腔狭窄,肠镜已无法通过,于两处癌变部位取活检后退镜。先看看图片。
▲乙状结肠癌
病史中最引人注意的是,兄妹四人,哥哥患有直肠癌,弟弟妹妹死于直肠癌。目前自己也被诊为双原发结肠癌并肝转移。对于这个家庭是何等不幸!
所以,结肠癌的家族史不可小觑!
▲直肠多发息肉
有人说基因不好,有人说环境污染太重,但这都是我们无法改变,或者说短期内无法改变的事实。
▲我们能做的就是早发现,早诊断,做好筛查和宣传工作。
如果兄妹中有一人发现病变,大家都在40岁以前查查体,做个肠镜看看,或许不至于拖到晚期。更进一步讲,如果能在10年前查查体,做个肠镜,把息肉切除,这家人现在依然可以快乐的活着,享受天伦之乐。可惜,仅仅是如果。
▲乙状结肠息肉(目前为良性)
▲结肠脾曲息肉(发育型)
肿瘤早期病人没有明显的症状,便血症状又与痔疮有些相似,常常未能引起注意,因而失去了早期发现的机会,直到中晚期,病人才因为腹部肿块、持续腹痛、体重减轻等较明显的症状开始因此重视。
▲横结肠腺瘤
腺瘤性息肉有一定的癌变率,5%~40%不等,依腺瘤性质、大小而定。几乎80-95%的结直肠癌都是由腺瘤性息肉演变而来。
▲横结肠腺瘤
从一枚息肉,发展为癌症,需要很长时间,有资料显示一般大于5~10年,但也有发展较快的,这与发现息肉的性质、大小、数目及全身状况等相关,所以,不能一概而论。
如果在这么长的时间内你还不去检查并切除,那就恐怕要病入膏肓了。
▲即使是息肉切除后,也需要定期肠镜复查。
▲结肠癌
很多人很恐惧结肠镜检查,怕痛、怕喝泻药、怕查出问题,做个肠镜需要下很大决心,有些人无论怎么劝,都不愿意做肠镜检查。
其实,是你想太多了,结肠镜没你想象的痛苦和恐怖。分分钟钟的事,解决这么多问题。为什么要犹豫呢?
我们建议,对于45岁以上的人群、高危地区人群、家族史人群,必须要做结肠镜检查,及早发现肠道变化,将结肠癌扼杀于摇篮里。
癌,不是一天长成的,正如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预防结直肠癌的最有效办法就是按时查体,早期筛查,切除腺瘤性息肉。
也就是做个肠镜,一切便安好了!
等到发展为癌症,甚至是晚期肠癌,不仅创伤大、痛苦重、治愈率低,其治疗费用也会大大提高。
常见症状(许多没有症状)①便血。患结直肠、乙状结肠息肉可能会出现便血,通常是出现间断性的小量出血,血附于大便表面,很少引起贫血;严重时,出血量也可多达~ml。
②排便习惯改变。如果肠息肉位于结肠远端,并且体积较大的话,很容易引起便秘;有些病人也会出现腹泻、便秘交替出现的状况。
③腹痛。部分病人会出现弥漫性的腹痛,尤其是在大便时或者大便后加重。
④带蒂息肉脱出肛门。
⑤肠道外症状。如果出现一些典型的肠道外症状,提示患者可能有息肉病。比如出现多发性骨瘤和软组织肿瘤,就应考虑是否患了Gardner综合征,出现皮肤黏膜色素斑应考虑是否患了Peutz-Jeghers(简称P-J)综合征。
肠息肉,可以分为几类?①肿瘤性息肉。包括早期腺瘤(畸形隐窝灶)、传统腺瘤(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混合型腺瘤)、锯齿状腺瘤(传统锯齿状腺瘤、广基锯齿状肿瘤息肉、混合增生性息肉/锯齿状腺瘤)和杵状-微腺管腺瘤,临床上管状腺瘤患者较多。比起有蒂腺瘤,无蒂腺瘤的癌变率较高,并且如果腺瘤越大,癌变可能性越大。腺瘤中绒毛成分越多,越可能癌变。
②非肿瘤性息肉。患非肿瘤性息肉,癌变可能性较低。非肿瘤性息肉包括增生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如幼年性息肉、P-J综合征等)、淋巴性息肉、粘膜脱垂性息肉(肛管)炎性息肉。
③肠息肉病。如果在肠道出现数目多于颗以上的息肉,并具有肠息肉病的特殊临床表现时,我们会怀疑患者患了肠息肉病。
值得注意的是,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习惯的改变,肠息肉的癌变率越来越高。
啥是高危腺瘤?具备一下3项条件之一者,就可以称为高危腺瘤:
①息肉直径≥10mm;
②绒毛状腺瘤,或混合性腺瘤中绒毛结构超过25%;
③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你是高危人群吗?结肠息肉高危人群:
①大便潜血阳性。
②一级亲属有结直肠癌病史。
③以往有肠道腺瘤史。
④本人有癌症史。
⑤有排便习惯的改变。
⑥符合以下任意2项者:慢性腹泻、慢性便秘、黏液血便、慢性阑尾炎或阑尾切除史、慢性胆囊炎或胆囊切除史、长期精神压抑,有报警信号。
咋发现?做个肠镜就可以了常见肠镜检查可分为:
①普通白光内镜。主要用于发现、诊断肠息肉。
②染色放大内镜。染色放大内镜,是把0.2-0.4%靛胭脂溶液喷在肠息肉表面,结合放大内镜,就可以有效的观察肠息肉表变的先关分型,能够判断病变性质、浸润深度等。用过染色放大内镜,可以决定是否能进行内镜下治疗。
③内镜窄带成像术(NBI)。能够精确的观察消化道粘膜上皮的形态,还能观察到消化道粘膜上皮血管网的形态,能够精准的鉴别肿瘤和非肿瘤性息肉。
肠镜能检查到哪些部位?
肠镜能观察到直肠、全部结肠以及回肠末端的肠粘膜情况。
做肠镜能从外观上判断息肉的性质吗?
可以。做肠镜时,能够看到肠息肉的形态、颜色等,能从息肉表面的形态、色泽和微结构(腺管及微血管分型),非常有效的判断息肉的性质。
不同的息肉癌变程度不一样1)增生性息肉:最常见的一种息肉,又名化生性息肉。远侧大肠为多,较小,直径多<1cm,表面光滑,基底较宽,单发或多发。这类息肉不发生恶变。
2)炎症性息肉:又名假息肉,是肠黏膜长期受慢性炎症刺激而形成的息肉样肉芽肿,多见于溃疡性结肠炎,阿米巴痢疾及肠结核等病的病变肠道。
3)管状腺瘤:起源于直肠或结肠的良性息肉被称为腺瘤,并可进展成为癌变肿瘤。腺瘤十分常见,尤其是在50岁之后。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或有分叶,大小不一,直径多<1cm,80%有蒂。此类息肉癌变率约1%-5%。
4)绒毛状腺瘤:较少见,多为单发。以直肠最常见,其次为乙状结肠。此类息肉癌变率较高,较管状腺瘤高10倍以上。
5)混合状腺瘤:这类癌变率介于管状腺瘤与绒毛状腺瘤之间。
咋预防?很简单!美国癌症研究所和世界癌症研究基金发布降低结直肠癌的方法:
■膳食纤维:以往证据显示膳食纤维可降低结直肠癌风险,而这项报告则进一步补充,报告每天摄入90克全谷物可将结直肠癌风险降低17%。
■全谷物:AICR/WCRF的研究首次将全谷物和结直肠癌独立地联系起来,全谷物的摄入可降低结直肠癌发生风险。
■运动:多运动可以降低结肠癌风险(但无证据表明可降低直肠癌风险)。
■其他:鱼类、含有维生素C的食物(橘子、草莓和菠菜等)、多种维生素、钙剂、阿司匹林、乳制品也可以降低结直肠癌风险。
咋治疗?目前常见的内镜下息肉切除术主要有勒除器息肉切除术(SS)、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分次EMR(pEMR)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等。
家族性结肠息肉息肉数量多,癌病风险高,多建议外科手术切除。
即使已经癌变,如果能早发现,早期结直肠癌治疗后效果非常好,5年生存率是90%。
您还羞羞地不想做肠镜吗?
1
科室介绍
医院消内科现有正教授2名,副教授2名,硕士生导师1名,医学博士2名,上海市消化内镜学会委员3名,消化内镜中心配备了目前全球最先进的Olympus内镜系统,不仅可以完成常规胃肠镜及无痛胃肠镜检查,还兼有放大及电子染色功能,能进行消化道早期癌症筛查、超声内镜检查,开展消化道息肉切除、止血、消化道异物取出等常规消化道内镜下手术治疗。
科室特色项目
2
内镜精细检查
1、更高的技术要求,普通胃肠镜检查无法完成
染色内镜:小病灶的检出率比正常方法提高2~3倍。
内镜窄波成像术:电子染色内镜提高病灶检出率。
放大内镜:可放大60~倍,接近实体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2、对检查医生的更高要求,须由专业医生完成
更专业的内镜检查技术;
对可疑病灶的高识别力;
对下一步检查及处理的丰富临床经验。
3
科室设备
Olympus内镜系统
优点:优良的可视性,便捷的操控性。这些创新技术将有助于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奥林巴斯电子胃肠镜系统是目前在消化内窥镜诊疗领域先进的系统,采用最新的光学数字技术,检查结果更为清晰,帮助医生准确、迅速地发现病灶,医院对于早期消化道癌症的诊疗能力,赋予了患者更大的治愈希望。
奥林巴斯系统可对胃肠道息肉、早期恶性肿瘤,可在内镜下直接切除,彻底根治,免除开刀手术之痛苦。使患者轻松完成检查与治疗,可以早发现、早确诊、早治疗、早康复,使患者得到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专家团队
黄志刚
医院
医院特聘专家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上海市浦东新区消化内镜专委会主任委员
上海市食管胃静脉曲张治疗学会委员
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ERCP学组成员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编委
曾任浙江省消化分会常委
浙江省消化内镜分会EUS学组委员
医院本部消化内科副主任兼内镜中心副主任
学术:承担及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在国内外杂志发表研究论文40余篇,SCI5篇。主编及主译专著2本。
擅长:消化系统疾病疑难杂症诊治,内镜各种诊治。尤其擅长胃肠道早癌筛查及诊治、胆胰疾病ERCP、超声内镜诊治、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内镜诊治。
坐诊时间:非固定,提前拨打-进行预约
熊光苏
上海中医院
医院特聘专家
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上海内镜学会超声内镜学组副组长
上海市消化内镜学会委员
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学会委员
上海中医院消化科副主任兼内镜中心主任
学术: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多项,发表论文10余篇,参编专著多本。
擅长:消化系统疾病疑难杂症诊治,内镜各种诊治。尤其擅长胃肠道早癌筛查及诊治、胆胰疾病ERCP、超声内镜诊治、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内镜诊治。
坐诊时间:非固定,提前拨打-进行预约
刘建生
医院闵行分院
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
医院常务副院长,消化内科主任
原医院消化内科主任
上海市第二届“小百人”学科带头人
闵行区第三届专业技术拔尖人材
全国早期胃肠癌防治专家委员
中国肿瘤医师学会委员
上海市中西医消化学会委员
北京医学消化心身专家委员会常委
亚太肝病上海联盟理事
近5年完成市、区课题5项,获医学研究成果三等奖3项,发表国家级核心期刊论著30余篇,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领导的消化内科年门诊量18万,年住院人次达例,内镜诊治量每年4.5万以上,医院前列,连续三届被评为闵行区特色专科。他注重慢性肝病和早期胃肠道肿瘤的诊治。在市内享有一定的影响力。
擅长:重症胰腺炎、肝硬化及并发症和胃肠病治疗。
坐诊时间:周三,提前拨打-进行预约
盛珏
医院
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从事内科临床医疗教学工作40多年,参加医学院不同层次、各种形式的教学任务,先后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多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
擅长: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窦炎、反流性食管炎、幽门螺杆菌、慢性肝病等消化内科疾病的诊治,尤其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肠腺化生、早期胃肠肿瘤、恶变病例等疾病有较深入的研究和独特的诊疗技巧对内窥镜检查(胃肠镜)的操作熟练、细致,内窥镜下诊断精确,对无痛胃肠镜的检查具较深刻的体会。
坐诊时间:周四、周六
张哲永
上海交通大学医医院
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擅长内镜诊治工作,包括内镜下胃肠疾病诊断、内镜下息肉摘除术、内镜下止血技术等,年完成0-例胃肠镜操作。对消化系统少见病、罕见病如胃肠淋巴瘤、间质瘤、异位胰腺、囊腺病等的诊断积累了一定经验。
擅长:对消化系统少见病、罕见病如胃肠淋巴瘤、间质瘤、异位胰腺、囊腺病等的诊断积累了一定经验,尤其擅长消化内镜诊疗中心,包括内镜下胃肠疾病诊断、内镜下息肉摘除术、内镜下止血技术等。
坐诊时间:星期五专家门诊,星期一上午、星期三肠胃镜中心
欧平安
医院
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上海市消化内镜学会委员
30年来致力于消化内镜的诊治工作,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熟练掌握消化道内窥镜的诊疗技术,尤其擅长消化道疾病的内镜下疑难杂症的诊断与治疗。如胃肠道癌前病变的诊断,炎症性肠病诊断,对消化道狭窄的扩张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套扎治疗、溃疡等急性活动性出血病变,内镜行粘膜下注射止血治疗、取异物、息肉摘除治疗等。
发表论文数篇,并参与编写下消化道内镜诊断与治疗专著的编写。
擅长:熟练掌握消化道内窥镜的诊疗技术,尤其擅长消化道疾病的内镜下疑难杂症的诊断与治疗。如胃肠道癌前病变的诊断,炎症性肠病诊断,对消化道狭窄的扩张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套扎治疗、溃疡等急性活动性出血病变,内镜行粘膜下注射止血治疗、取异物、息肉摘除治疗等。
坐诊时间:周二、周五上午
叶子龙
医院
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擅长:消化系统疑难病例的诊治,特别是溃疡病、反流性食管炎、结肠病等疾病的诊治。
坐诊时间:周一
消化内科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