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选破除藩篱,实现介入治疗的临床融合

摘要

传统意义上由放射科医生主导的介入治疗发展到今天,因其微创和疗效得到了患者,尤其是临床医生的认可。“除了心内科的冠脉支架治疗、神经外科的脑血管介入治疗这两大块,介入治疗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更为广泛。”在“一带一路”动静有常之中国静脉疾病介入诊疗论坛上,医院介入血管外科主任李选接受记专访时说,从肿瘤、到外周血管、到内脏疾病,如今介入治疗已经应用到临床各个领域,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加入到介入治疗队列,比如消化内科、血管外科。因此,如今的介入治疗已经远非过去由放射科医生主导的介入治疗,它相当于把外科的“手”伸长了,如果各学科、尤其是外科能破除藩篱,适时“介入”,将实现临床的进步,让患者获得更大的收益。

▲伸长外科医生的“手”

在很多患者的认知里,介入治疗是一种微创“手术”,这也决定了它与外科的“紧密相联”。

采访中,李选教授以“缺1米”和“留1米”比喻有介入参与和无介入参与的缺血性肠病患者的预后。临床上,由于心衰、动脉粥样硬化、腹部损伤、肠道肿瘤等各种原因会造成肠系膜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使患者出现腹痛、腹胀、便血等肠功能紊乱症状,甚至引发腹膜炎,以至于休克致死。对于这种缺血性肠病,外科医生往往会根据临床症状和检查结果,按照相关指南要求进行开腹探查,探查中或因急性肠扭转或者肠道坏死大范围切除小肠。术后,小肠被大范围切除的患者会出现营养物质的吸收障碍、腹泻和营养障碍,即短肠综合征,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短肠综合征非常凶险,胃和结肠接在一起,缺少了小肠的消化吸收,会吃什么、拉什么,患者的营养状况可想而知。”李选教授说,如果外科医生在手术前,先由介入科进行介入治疗,将缺血痉挛的血管通过动脉灌注或血管扩张等介入方法将其扩开,肠道的血运恢复了,可能就会救活一大段肠子,这就是缺1米和留1米的区别。简言之,通过介入治疗,切掉的可能只是坏死的1米肠道,对食物消化和营养的吸收没什么影响;反之,未经介入治疗,外科手术中很可能只能保留1米小肠,这对患者来说影响是极大的。

李选教授认为,介入治疗相当于将外科医生的“手”伸长了,对外科医生帮助最大的无疑是术前动脉栓塞的预先止血,如下肢骨科手术、下肢软组织手术、盆腔手术、大的创伤手术,大的颌面部血管瘤、血管畸形手术、妇科凶险性前置胎盘分娩等,均可通过主动脉阻断球囊进行阻断,以减少术中出血,让术野更清晰,手术的安全性和手术质量大为提升,骨科手术尤其脊柱手术,事先做动脉栓塞甚至可以做到无血手术。

李选教授坦言,虽然介入治疗对外科手术有很大助益,但由于种种原因,仍然存在学科间的藩篱,医院介入治疗与临床科室不能很好地结合。

▲多学科诊疗推动临床进步

广义上说,消化内镜治疗也是介入治疗,特别是随着医学的进步和发展,介入治疗手段更多地应用在消化道疾病中,比如肝脏的梗阻性黄疸、肝脏肿瘤、消化道出血、缺血性肠病等,这些疾病在临床上往往没有很好的办法,通过介入治疗能够解决一些临床症状,让患者受益。“包医二附院消化内科非常强,我们希望通过包医二附院消化内科这一平台和广大的消化道疾病患者人群,做一些具有前瞻性的有意义的临床研究工作,实现临床的进步。”李选教授认为,临床的进步是在一点一滴的临床工作中积累而来,患者都是特殊的个体,即使同一种疾病也不可能有完全标准化的治疗手段,但是通过临床研究和实践,可以量化一些指标,简化操作难度,减少合并症的发生,推广普及一些治疗方法。“简化治疗,增加疗效,降低费用,这就是临床进步的目标。”李选教授说。

李选教授认为,临床的进步需要真正的多学科协作,各学科之间打破藩篱,协同诊断,才能给患者提供最好的治疗方法。“比如,由肾动脉狭窄引发的高血压,患者去心内科就诊,如果心内科医生没能诊断出引发高血压的真正原因——肾动脉狭窄,而盲目使用降压药,患者血压降下来的同时,肾脏可能就因降压药而‘坏掉’。”李选教授说,不仅介入医生要与临床相结合,临床医生也要与临床相结合,通过多学科的团队协作,为患者提供前瞻性的治疗方案。

转载声明:版权申明

原创声明:本内容为微介入原创内容,欢迎转发至朋友圈,转载需授权并注明来源!

来源:心在线;摘自《临床误诊误治》

赞赏

长按







































北京中科白瘕风刘云涛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传递健康和希望



转载请注明:http://www.yfena.com/jclhl/110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