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际会,聚焦领域热点;东西思辨,聆听学术强音。在CSCO学术年会暨第二十一届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期间,CCMTV临床频道金牌节目《超级访问》特邀中外权威专家相聚厦门,来自医院的徐瑞华院长担任主持嘉宾,携手浙江大学医院的潘宏铭院长、医院的沈琳院长坐而论道,与远道而来的比医院肿瘤科主任、肿瘤健康项目协调员MarcPeeters教授,共同就结直肠癌领域的前沿热点——免疫治疗浪潮、左右半结肠之分,展开了热烈讨论。
(从左至右分别为:徐瑞华院长,MarcPeeters教授,沈琳院长,潘宏铭院长)
(东西思辨——晚期肠癌的研究进展盘点与展望超级访问视频)
小荷才露尖尖角——肠癌免疫治疗崭露头角
免疫治疗热浪来袭,其在结直肠癌治疗领域已揭开序幕却尚未成熟,如何充分发挥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作用的问题亟待解决。
关于目前免疫治疗在mCRC治疗方面的应用,MarcPeeters教授介绍:免疫治疗仅对5~8%的mCRC患者有较好疗效,免疫治疗一旦获得应答,疗效便可持续较长时间,然而目前mCRC的免疫治疗的筛查仍然缺少有效的生物标志物。此外,mCRC的免疫治疗目前多用于后线解救治疗,缺乏相关的临床研究数据来证明免疫治疗在mCRC中的一线标准治疗疗效。
潘宏铭院长指出,FDA对帕博利珠单抗与纳武利尤单抗用于MSI-H实体肿瘤治疗适应症的批准,开启了mCRC免疫治疗的新时代,但mCRC的免疫治疗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而化疗作为肿瘤治疗的基石,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mCRC联合治疗方面的临床研究正在大规模开展。CheckMate-研究结果表明纳武单抗+伊匹单抗双抗体治疗的ORR为55%,高于纳武单抗单药治疗组的31%。
免疫治疗与化疗的联合研究同样值得期待。例如,FOLFOX6化疗方案联合贝伐珠单抗、联合或不联合阿特珠单抗,FOLFOX化疗方案联合阿特珠单抗等联合治疗方案在mCRC领域的研究正在进行。
有的放矢,精准治疗。如何为mCRC患者中庞大的MSS群体寻找合适的免疫治疗方式仍然存在疑问。沈琳院长指出,筛选对免疫治疗的敏感人群对于mCRC的免疫治疗至关重要,例如肿瘤原发于右半结肠癌、POLE基因突变、TMB高表达的mCRC患者可能对免疫治疗更加敏感。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左右半结肠治疗千差万别
结肠以脾曲为界,分为左半和右半结肠。左半结肠肠腔相对较小,左半结肠癌一般以肠梗阻、便秘、腹泻、便血等症状为主;而右半结肠癌一般以全身症状、贫血、腹部肿块等症状为主。潘宏铭院长指出,右半结肠癌的患者预后总体差,需要探索更多的治疗方式与模式;对于左半结肠癌患者来说,生存时间相对较长,而且左半结肠肠腔相对较小,容易发生梗阻,应该更加考虑原发灶的姑息切除问题。
沈琳院长提到,左右半结肠除了症状与预后不同,在MSI水平、POLE基因突变水平等均亦有区别,所以左右半结肠在治疗方式的选择上也有所不同。对于右半结肠患者,需中科白癜风康复天使白癜风怎样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