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需要做结肠镜检查吗结肠癌离你有多远

1.我国年恶性肿瘤流行病学调查如何?

结直肠癌发病率目前已经处于较高位置,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处于首位。

2.结直肠癌是如何发生的?

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多阶段的漫长过程,研究发现,近95%的结直肠癌是由息肉演变而来,经历正常粘膜→增生→腺瘤形成→腺瘤癌变的过程,一般需要5~10年的时间。

这就为结直肠癌的预防提供了极有利的机会,如果能够在息肉腺瘤阶段就斩草除根,就能有效防止结直肠癌的发生。国外曾有过一项研究,对比切除肠息肉和未切除肠息肉的两类人群,结果发现切除肠息肉的人群患大肠癌的几率降低了4倍左右。当然,肠息肉是较为普遍的情况,并不是一定会发生癌变,也不必过于恐慌。大约有30%的中老年人都会存在肠息肉。一般来说,直径较大的息肉存在癌变的可能性越大。

3.结直肠癌预后如何?

如果能早发现,早期结直肠癌治疗后效果非常好,5年生存率是90%。等到了晚期,癌细胞会离开结肠,进入血流或淋巴系统,可在人体内迅速扩散。此时治疗方式通常涉及手术和放化疗,五年存活率在50%~60%。如果发生肝脏或肺的广泛转移,手术就比较困难,即使采用很强的化疗或靶向治疗,五年存活率也仅有15%左右。因此早查早治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4.结肠息肉及早期结直肠癌有什么症状吗?

一般来说,大部分结肠息肉及早期结直肠癌没有任何临床症状,偶尔在结肠镜检查中被发现和诊断。有的患者可能有以下临床症状:1.便血:发生在直肠和乙状结肠的息肉,可能会出现便血,通常间断小量出血,或大便潜血阳性。少部分患者会出现大量便血,或便中带血。2.大便习惯改变:临床可见大便不成形、或细软便、糊状便,或便秘。如果息肉比较大,位于乙状结肠或直肠,患者可能会出现排便费力、排便不进。3.腹痛:部分病人会出现腹痛。腹痛位置不固定,有的为弥漫性,有的在左下腹或右下腹,时好时坏。大便时或大便后加重。4.肛门赘生物:如果息肉长在直肠,且距离肛门较近的话,有的时候会脱出于肛门口,在排便后或腹部压力增大时明显,可以回纳入直肠内。5.肠道外症状:如口唇有黑斑、手指脚趾皮肤黑斑。这种情况多见于遗传性疾病,如P-J综合征,结肠镜检查往往发现多个息肉,甚至可以达到上百个息肉。6.贫血、乏力、头晕:有的患者是因为头晕、乏力、面色苍白来就诊,多与息肉慢性失血导致贫血所致。

5.什么人群需要做结肠镜检查呢?

①大肠癌高发区年龄超过50岁者;

②有肠道症状的人群。如反复黑便、排便习惯改变,或大便潜血阳性而上消化道检查未能发现病变者,还有排便异常如慢性腹泻或长期进行性便秘的人群;

③一级亲属中有大肠癌或腺瘤病史的成员;

④炎症性肠病(克罗恩和溃疡性结肠炎)等药物治疗后的随访;

⑤大肠癌或息肉手术后或内镜治疗后随访复查;

⑥有盆腔放射性治疗和胆囊切除史者。

⑦符合以下任意2项者:慢性腹泻、慢性便秘、黏液血便、慢性阑尾炎或阑尾切除史、长期精神压抑、酷爱高蛋白高脂肪食品、长期久坐缺乏运动者等。

6.结肠镜需要反复检查吗?

肠镜检查正常的,可3年至5年复查一次;肠镜检查有息肉的,3至6个月要复查或择机切除;并在切除后每1-3年复查一次。

7.如何做好结直肠癌的预防?

结肠癌的三级预防:

一级预防(病因预防)旨在改变生活方式;

二级预防重在筛查、普查、早期诊断及癌前病变的早期治疗;通过筛查、普查,对高危人群做肠镜检查可以早期诊断并早期治疗结直肠腺瘤或癌前病变,这是肠癌三级预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三级预防(即临床治疗),注重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进行规范的多学科综合治疗。

三级预防措施的合理运用可以降低大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5年生存率。大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降低、生存率的提高,35%归因于一级预防,53%归因于筛查,12%归因于治疗的改善。因此我们应积极鼓励高危人群参加筛查普查,使之能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8.生活中如何预防结直肠癌发生呢?

1.高膳食纤维可降低结直肠癌的患病风险,高水果纤维、蔬菜纤维、谷物纤维均有益;

2.减少红肉或加工肉类(腌制、熏烤、煎炸等)的摄入可降低结直肠癌的患病风险;

3.长期吸烟是结直肠癌发病的高危因素;

4.长期大量饮酒是结直肠癌发病的高危因素;

5.肥胖是结直肠癌发病潜在的高危因素;

6.合理体育锻炼可降低结直肠癌的患病风险;

9.有哪些药物可以预防结直肠癌的发生?

维生素D、钙剂、叶酸、阿司匹林等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微生态制剂(优酸乳活菌饮料)疗效不确切。

10.结肠癌会遗传吗?

研究发现,遗传因素在结直肠癌中起重要作用。约有1/3的结直肠癌与遗传有关,其中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和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是最常见的遗传性结直肠癌。在结直肠癌患者家族成员中,结直肠癌的发病率比一般人群高3-4倍。如果一个一级亲属在60岁以前诊断为结直肠癌或者高危腺瘤;或者两个一级亲属患有结直肠癌或者高危腺瘤。建议40岁开始或者较家族中最年轻患者提早10年接受每5年一次的结肠镜检查。

11.结肠息肉如何治疗?

首选的治疗方案肠镜下摘除。内镜治疗手段众多,比如热活检钳钳除、圈套器电切、EMR、ESD等。

1.对于5mm以下的结直肠病变,可以采用热活检钳钳除术,但会损坏组织,要慎用;

2.而隆起型病变IP型、Isp型以及IS型推荐使用圈套器息肉电切切除治疗;

3.对于可一次性完全切除的Ⅱa型、Ⅱc型、一部分Is型病变,推荐使用EMR治疗作为临床一线治疗方法;

4.对于最大直径超过20mm且必须在内镜下一次性切除的病变、抬举征阴性的腺瘤及部分早期结肠癌、大于10mm的EMR后残留或复发再次行EMR治疗困难者、反复活检不能证实为癌的低位直肠病变,推荐使用ESD治疗。

5.不能取得患者同意、不能配合治疗、有出血倾向、心肺疾病不能耐受、生命体征不平稳、怀疑或证实肿瘤浸润超过黏膜下深层、肿瘤位置不利于内镜下治疗者,建议手术治疗。

12.结肠镜检查会很痛苦吗?

常规用的结肠镜长度在1.5m左右,直径在1.0cm左右,是一根软管子。我们的肠道九曲十八弯,结肠镜检查进行过程中因需要肠腔内充气及通过结肠弯曲部,牵拉刺激会有胀痛不适,但是都在可以耐受的程度内;有过腹部手术导致肠粘连、肥胖或极度消瘦的患者,有极个别会感觉特别难忍,对于这类患者我们建议无痛结肠镜检查。

13.无痛肠镜是如何进行的?

我们可以采用静脉麻醉药物如丙泊酚、芬太尼等使患者舒适、安静,呈浅麻醉状态,对镜检过程遗忘,达到无痛苦检查的目的,这种方法增加了患者的依从性,并方便检查医生的操作和诊断,提高了检查成功率。但全麻下的结肠镜检查是在毫无反应状态下插镜,以至在肠管过度伸展状态下扔强行插入极易发生穿孔、浆膜撕裂及大出血,因此应严格掌握适应证,插镜动作要轻柔。

14.结肠镜检查一般需要多长时间呢?

通常在10-20min左右,退镜需要至少6min以便细致观察。

15.结肠镜检查前需要做什么肠道准备吗?

检查前一天建议低纤维饮食,避免食用红色、多渣或多籽蔬果(如西瓜、火龙果、芹菜、韭菜、西红柿等),避免食用牛奶、豆浆、蛋等易胀气食物。尽量进食易消化的半流质饮食(如稀饭、面条等)。检查当天禁食、禁水。伴有长期便秘的患者肠道准备效果差,建议检查前三天低纤维素饮食,尽量半流质饮食(如稀饭、烂面条),可采用分次服用?预先使用缓泻剂或联合使用促胃肠动力药物的方法提高效果?泻药可同样按以上方法分次服用?

按照预约时间,在行检查前5-6小时,口服肠道泻药。服药完毕后禁食、禁水。

大便呈无色或黄色透明水样便时视为准备到位。具体请对比下图。

通常检查时候采用的体位

16.腹部CT检查,可以替代结肠镜检查吗?

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及仿真内镜不能进行活检,所以对于肿瘤是否为恶性不能给出最终的意见;同时难以显示较小的病灶,尤其是隆起性病变,结肠黏膜的细微变化,不如电子内窥镜更直观更准确。此外,如果肠道准备(检查前清空肠胃)的情况不好,以及病人的结肠内残留物,充气,移动等影响,CT三维重建与仿真肠镜检查在诊断中有可能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因此不能取代传统的电子结肠镜。

全球约50%的消化道癌症发生在中国,其中超过85%的患者在确诊时为中晚期。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消化道肿瘤筛查,实现早诊、早治。以同为消化道疾病大国的日本、韩国为例,在全面推行内镜筛查之后,日韩消化道早期肿瘤诊断率已达到70%以上,而我国目前不到15%。消化道早癌可治愈,内镜早诊是关键,为此我们提出了“发现一例早癌、挽救一条生命、幸福一个家庭”的口号。年4月13日,在李兆申院士的倡议下,“国家消化道肿瘤筛查及早诊早治计划”正式启动。

张黎明-医院

赞赏

长按







































北京中科忽悠
早期白癜风症状



转载请注明:http://www.yfena.com/dljcy/98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