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8月,医院消化内科接诊了一位小便中拉出粪便的罕见患者,李达周主任经过内镜检查发现乙状结肠与膀胱存在2处瘘口,并经过3小时艰苦奋战,顺利完成了内镜下OTSC(Ovr-Th-Scop-Clip)瘘口闭合术,解决了患者病痛。
据家属介绍,黄大爷今年86岁,近期解小便时发现尿中带少许粪便样物质,并带有粪臭味,伴有下腹痛和小便时疼痛,有时甚至出现尿中带血。症状逐渐加重,膀胱造影提示膀胱结肠瘘,具体原因不明。行肠镜检查提示:乙状结肠多发憩室,乙状结肠膀胱2处瘘(见图1);肠道造影示:乙状结肠多发憩室,下方憩室见2处瘘管与膀胱相连,膀胱内见对比剂充盈(见图2)。黄大爷86岁高龄,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史20余年,体质很差,心肺功能极差,外科专家评估后无法耐受手术。家属看着患者如此痛苦,希望可否有无创或微创治疗。经过医院消化内镜中心王雯主任和李达周副主任组织全科讨论并制定完善的手术方案,由李达周副主任实施,手术过程:肠镜进至乙状结肠,可见多个憩室,憩室内可见粪便,难以确认哪个憩室穿孔形成瘘,用导丝经过耐心细致的逐一探查,在距肛缘17cm和12cm处,见2个小瘘口相通,可吸出粪渣;充分清洗后,用双臂钳夹住瘘口两端粘膜,同时吸引,将瘘口周围组织吸入透明帽内,旋转手柄释放OTSC吻合夹,顺利完成两处瘘口的闭合(见图3、4)。
(图1肠镜下所见结肠憩室瘘口)
(图2肠道造影见两个瘘管与膀胱相通)
(图3OTSC吻合夹释放前)
(图4OTSC吻合夹成功闭合瘘口)
李达周主任介绍,结肠憩室病是指在结肠壁上发生的突出肠腔的袋状物,其发病机理尚不清楚,目前认为与遗传因素、结肠蠕动功能改变、食物纤维摄入减少以及结肠壁强度减弱等有关;国人多发生于右半结肠,而欧美国家多在乙状结肠,临床上多为单发;该患者憩室位于乙状结肠且为多发,实属罕见病例。由于憩室腔内容物排出不畅,粪便内细菌进一步繁殖从而造成憩室炎,憩室炎的进一步发展可与腹腔内脏器形成内瘘,最常见的就是结肠膀胱瘘,有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为2%-4%。所以在排尿过程中出现粪渣样物质时应考虑结肠膀胱瘘的可能。
在过去几十年里,遇到像黄大爷这种情况基本都需通过外科手术治疗,但往往外科手术存在高复发率、高死亡率等风险。近几年来,常规内镜夹闭合瘘口已经在临床上得到较广泛的应用。其中OTSC吻合夹的发明扩大了消化道瘘内镜下的治疗范围,降低了外科手术率,有效地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福州总院消化内科近几年内镜技术的更新突飞猛进,开展了多项新技术、新业务,针对消化道瘘的闭合,除了上面所讲的OTSC吻合夹外,还有钛夹、钛夹+尼龙圈、带膜支架置入等。(文/叶渟渟詹红丽图/张观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