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肠管的血管、淋巴管及周围脂肪结缔组织称为肠系膜。直肠系膜和包裹肠系膜下血管的乙状结肠系膜基底部是淋巴结扩散的主要途径。
直肠癌保肛手术按照规范要求标本应整块切除,即:肿瘤下方肠管切除2~5厘米,肿瘤上方肠管切除10~15厘米,连同包裹肠系膜下血管的乙状结肠系膜基底部和全部直肠系膜应整块切除,如此可以极大地减少术后局部复发率。
国外上世纪90年代前就要求,直肠癌保肛术中为了在切除足够范围的标本后能将上方的结肠与盆腔中的直肠残端吻合,必要时游离结肠脾曲或者左半结肠,也就是把上方的结肠松解下来,无张力与盆腔中的直肠残端吻合。
但国内不少外科专家认为亚洲人以素食为主和乙状结肠较长为由拒绝学习或者尝试国外方法,结果有时按照肿瘤根治原则切除标本,发生结肠不够长而不能无张力达与直肠肛门吻合,不得已改行腹部结肠造口术而功亏一篑;有时为了方便在标本切除后将上方的结肠与盆腔中的直肠残端做吻合,可能将肿瘤上方结肠肠管和系膜切除范围不足。这可能是导致术后盆腔复发的主要因素之一。
(阴影部分为切除范围)
直肠癌保肛手术进入腹腔镜时代,但腹腔镜下游离结肠脾曲一直是外科中的难点,医院开展。黄平博士与时俱进,积极进取,率先探索出腹腔镜下双入路法利用膜屏障技术游离结肠脾曲或者左半结肠。腹腔镜直肠癌保肛术中,首先按照规范范围切除标本,如果近端结肠不够长,则在腹腔镜下继续游离结肠脾曲或者左半结肠,裁剪左半结肠系膜,延长血供良好的结肠,恢复大肠肛门连续性。
基于临床实践,黄平博士与时俱进,克服困难,率先探索出在大肠癌腹腔镜手术中,采用双入路(中间入路结合尾侧入路)膜屏障技术,利用游离起来的结肠系膜作为膜屏障挡住小肠来暴露手术野,从而有利于在Toldt筋膜和Gerota筋膜之间的间隙进行顺利分离。腹腔镜下利用膜屏障技术游离结肠脾曲或者左半结肠方法,使得腹腔镜下结肠脾曲或者左半结肠游离比开放手术不仅操作容易,且时间缩短,大大地减少了病人的创伤,为直肠癌保肛手术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实践证明:膜屏障技术尤其适合腹腔镜下游离结肠脾曲的直肠癌保肛术(腹腔镜下游离结肠脾曲的双吻合术、改良Bacon术、和改良ISR术)。
具体过程如下——
①中间入路:头低脚高,把小肠赶到上腹部。在骶岬处切开腹膜,并顺着腹下神经的浅面扩大战果,将乙状结肠系膜游离起来,离断肠系膜下动脉根部,游离直肠至盆底。
②尾侧入路:a.头低脚高、左高右低,把小肠赶到右上腹。利用已经游离起来的乙状结肠系膜作为膜屏障遮挡住小肠,顺着已经分离好的乙状结肠系膜基底部与腹后壁间隙,沿Toldt筋膜与Gerota筋膜之间的间隙向头侧分离至胰腺下缘,离断降结肠旁沟侧腹膜。这好比潜艇深入海下前行,不管海面波涛汹涌。b.头高脚低、左高右低,把小肠赶到右下腹。离断胃结肠韧带与脾结肠韧带。
③中间入路:头脚平齐,左高右低,把小肠赶到右侧腹部。于根部离断肠系膜下静脉和横结肠系膜,游离起左半结肠。裁剪左半结肠系膜,延长结肠及系膜。将血供良好的结肠与盆腔直肠残端吻合(腹腔镜下游离结肠脾曲的双吻合术)、或者将血供良好的结肠经肛门内外括约肌拉出肛门外(腹腔镜下游离结肠脾曲的改良Bacon术)、或者经肛门外括约肌拉出肛门外(腹腔镜下游离结肠脾曲的改良ISR术)。
,读后十分赞同文章中的观点,该文章强调了行乙状结肠及直肠癌手术时游离脾曲的重要性及可行性,其目的1.是保证标本切除的规范性,降低局部复发率2.是保证结肠直肠端端吻合时没有张力,从而降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3.是减少了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4.是可以获得更多的淋巴结数目,可能对肿瘤的预后产生影响5.是可以自由的选择吻合的方式比如端侧、侧侧、J-POUCH吻合等,6.消除我们术后的顾虑,因为游离部分脾曲可以增加10cm的结肠长度,完全游离脾曲可以增加28cm的结肠长度,从而我们再不会担心吻合口的张力及血运的问题。其实真正掌握脾曲的游离技巧后并不会增加术中的并发症(脾损伤、胰腺损伤、结肠损伤),反而会降低了整个手术后的并发症的发生率。如果掌握好技巧后,最多延迟30分钟的手术时间,但换来的是患者的术后的顺利康复,能够及时的后续治疗。在欧美等国家,左半、乙状结肠、直肠肿瘤手术时是常规游离脾曲的,而国内很多医生图省事几乎很少游离脾曲的,结果有可能导致标本切除不足或者吻合口存在张力】
了解肛肠疾病的咨询、治疗与保健。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