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助力肛肠肿瘤保肛术后患者控便

  近年来肛肠肿瘤发病率日渐升高,这与现代人肥胖、不良饮食习惯有关。   年2月,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最新一期全国癌症统计数据显示大肠肿瘤发病率已经升至我国恶性肿瘤的第三位。   而我国肛肠肿瘤类型以低位或超低位直肠癌为主(低位直肠癌占75%左右),手术难度大、术后并发症多。但患者的5年生存率可达60%~80%,且5年局部复发率低于10%,因此肛肠肿瘤患者不仅要求术后存活时间长(根治性好),也要求生活质量高(术后并发症少、大小便控制功能好)。   保留肛门甚至保留直肠器官既是医务工作者研究的重点和方向,也是每一位肛肠肿瘤患者的强烈需求。换位思考一下,绝对没有哪个患者愿意每天带个粪袋度日。   目前肛肠外科医生   结果是患者的肛门功能影响相当,术后6个月的满意度均为60%-70%。还有的外科医生研究腹腔镜TME联合ISR与开腹ISR治疗低位直肠癌的近期疗效比较,只是腹腔镜手术更微创、术中损伤小、术后恢复快,但控便率也没有差别。   保肛术后能不能良好的控便,除术中减少肛门外括约肌损伤外,与术前对肿瘤的治疗疗效以及患者术后体力恢复、肛提肌的锻炼也密切相关。   目前指南推荐局部放疗联合化疗以提高直肠癌根治率,但放疗所带来的局部组织放射性损伤增加了手术难度,术后还可能出现吻合口瘘、伤口不愈合、肛门会阴痛以及损伤提肛肌不能控便等。   针对这样的问题,黄金昶教授团队采用针刺联合化疗,不仅提高了化疗疗效,成功降低肿瘤分期,甚至有的患者可达到病理完全缓解,减少了术后并发症。   尽管只是小小银针,却可为化疗药物“导航”,协助化疗精准打击病灶,有机会帮助低位直肠癌患者实现保肛愿望,在之前的   西医对于“实证”的治疗效果好,保肛手术,切除肿瘤   今天我们重点阐述黄金昶教授团队如何应用针刺会阴穴、长强穴和百会穴,配合功能训练,减轻保肛术后疼痛同时尽快尽早恢复控便能力;肚脐贴用温胃暖脐贴强壮脾胃、促进胃肠排空,使患者术后尽快排气与止吐降低腹压,促进伤口愈合;升白艾艾灸中脘、气海、关元穴使患者术后及化疗后恢复元气。   按照解剖生理学的知识指导控便需要肛门括约肌和肛提肌共同发挥作用,因此保肛术后外科医生会嘱咐患者练习提肛运动。但这样锻炼效果并不好,尤其是年老体弱和术前放疗、化疗的患者。   临床工作中我们看到许患者尿频、咳嗽后排尿、排便,严重者需要使用尿不湿生活,加上造瘘口的状态,痛苦程度不言而喻。   其实,在控便方面,锻炼肛提肌至关重要。   肛提肌是盆底的主要肌肉,两侧肛提肌附着于盆壁内侧面,左右对称性排列,中线连合,呈向下的漏斗状,托住盆腔内容物,对抗腹压增高。   根据其肌纤维的排列,可分为:髂骨尾骨肌、耻骨尾骨肌和耻骨直肠肌。耻尾肌为肛提肌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内侧肌束在男性经前列腺两侧止于会阴体,亦名耻骨前列腺肌;在女性此肌束称为耻骨阴道肌,可牵引阴道后壁向前,协助阴道括约肌使阴道口缩小,对尿道有控制作用。   耻骨直肠肌是肛提肌中最为粗厚强大的部分,位于耻尾肌和髂尾肌之间。前端起自耻骨体,向背侧绕过肛管后方形成较为发达的U形吊带,当该肌收缩时可阻止粪块从直肠进入肛管以延缓排便时间,在控便过程中起决定的作用。   排便时,耻骨直肠肌放松,肛直肠角增大,促进排便。耻骨直肠肌收缩时,肛直肠角减小,帮助控便。肛直肠角的变化反应了耻骨直肠肌的活动情况。   针刺长强穴、会阴穴加强局部刺激;百会穴向上升提并在督脉上,来加强肛提肌的功能。此外,瑜伽球操可通过锻炼腹肌、大腿内收肌、髋外展肌间接锻炼肛提肌。直肠癌局部晚期的患者于某某,就是上述中医调理的受益者。(关于此病例,点此延伸阅读   再说说艾灸对保肛术后控便的功效。   恢复元气是治疗肿瘤的重要组成部分,内服的补药起效较慢,如何通过外用中药迅猛恢复元气是肿瘤界的难题。   近年来黄金昶教授发现通过艾灸相关穴位不仅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难题,而且还很好地解决了许多肿瘤疑难并发症。   艾灸可温通阳气、回阳固脱,治疗虚脱之证;健脾和胃、升清降浊治疗纳少、纳呆;通调三焦、利湿消肿治疗水肿、积液;强壮保健、养生等等。可谓“针药不及,可以灸之”,“及”有部位不能触及和力量不够强两层含义,可以说应用艾灸,疗效绝对超乎你的想象。   诚如《外台秘要》卷十四说:“至于火艾,特有奇能。虽日针汤散皆所不及……此之一法,医之大术,宜深体之,要中之要,无过此术。”《外台秘要》卷三十九说:“故汤药攻其内,以灸攻其外,则病无所逃,知火艾之功,过半于汤药矣。”75岁唐山赵教授,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坚持艾灸,很快解决了控便能力。   肛肠肿瘤保肛,针刺配合化疗是一个非常有效术前治疗手段;针灸可以同时解决术后控便难题。作者: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针灸微创肿瘤科李睿黄金昶

告患者书:




转载请注明:http://www.yfena.com/dljcy/140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