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乙四夫为小康之路铺就多彩跑道

核心提示

在黄河上游,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境内的公伯峡,有这样一段流域,安静祥和,仿佛一块翠玉,镶嵌在群山峡谷中。黄河南岸,坐落着一个“红色”乡村——红光上村,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马乙四夫就是这个村的党支部书记,一位撒拉族汉子。他善于倾听、敢于担当,大胆实践、造福群众,为村民的小康之路铺就了多彩跑道,带领全村群众过上了富裕文明的新生活。马乙四夫(左一)在村民马亥子日家询问生活情况。汪春风摄公伯峡位于黄河上游,又名古什群峡。年,国家规划在此修建黄河上游第四个梯级电站,位于南岸的青海省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查汗都斯乡红光上村,80%的土地被征用,人均只剩下2分地。10年日子转眼过去,一些村民因为没有很好的规划,花光补偿款,慢慢变成了贫困户。而此时的马乙四夫,却凭着一股韧劲,从跑汽车运输,到承揽公路工程,日子是越过越红火。一边是富裕,一边是贫困,两相比较,村里的老人坐不住了。78岁的马老汉集合村里的几个老人找到了马乙四夫,让他当村支部书记,带着大家一起致富。起初,马乙四夫是有顾虑的,他没有马上答应老人。老人们就一连几天到马乙四夫家做工作。看着老人们期盼的眼神,马乙四夫被感动了,“一个人富不算富,带着全村人富起来才是真的富!”年,马乙四夫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为了全心全意忙村里的事,他低价转卖了自己的施工机械,踏上了带领全村走向富裕的探索之路。

绿色发展,幸福生活

红光上村地处循环县西部,是一个边缘村。担任村支书的头一年,马乙四夫就想着一定要把红光上村建成美丽幸福村。

修建公伯峡水库时,红光上村就在工地外围。因外来的人员较多,很多简易房建起来,人来人往,形成一个小集市。工程结束后,人员撤离,简易房成了残垣断壁,脏乱差也随之而来。

“我们村有红色资源、红色文化,这是我们村的优势。因此,村里一定要干干净净,人也要干净利索。”马乙四夫把村民们调动起来,一起收拾自己的家园。挖掘机、装载机齐上阵,清除每家每户门前门后堆放的垃圾。村里道路年久失修,大家一起动手修路。马乙四夫自己出资2.6万元给户村民购买垃圾箱,免费发放。

很快,红光上村旧貌换新颜,走在了全县前列。

环境好了,还要让大家兜里有钱,过上富裕文明的生活。马乙四夫积极向银行争取,从国开行拿到了万元的3年免息助农贷款。如何用好这笔贷款,成了他和村“两委”精心谋划的一件大事。他们对村里的能人进行了筛选,根据村民各自的特点和特长,发放贷款用于产业扶持,让大家都能按需按能致富。这笔贷款,让32户村民受益。

村民马乙布拉海卖擅长拉面,但生活贫困,儿子也娶不上媳妇。他领到15万元贷款后,开了拉面馆。3年后,还清了贷款,建了房还开了农家院,儿子也娶了媳妇,家庭年收入5-6万元,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擅长牛羊育肥的7户村民,每户领到10万元贷款。村民孔阿吾原来的生活仅够温饱,领到贷款后养了15头牛,3年里每年都有5万元收入。

入股水产养殖的5户村民,每户领到10万元贷款。村民马吾麦热,3年分红12万元。有了本钱,夫妻2人又到内蒙开拉面馆,现在年收入已经达到15万元以上。

开农家乐的8户村民,每户领到20万元贷款。村民陕红国凭着这笔贷款按照四星级标准修建了农家院,已经得到有关部门认证,一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

这样的致富例子还有很多。3年过去了,红光上村的万元贷款如数还清。在马乙四夫的带领下,绿色持续发展的幸福大道越走越宽。

红旗飘飘,带我前行

小时候,马乙四夫常听爷爷奶奶说,“红光村是红军修的。”那时,他的心里就留下了红色烙印。

平日里,马乙四夫深深地感受到村民们对红军战士无限的怀念之情,常常听到村子里的老人们讲红军战士和群众们同甘共苦的情景。“不能忘本,要把红军精神世世代代传下去。”马乙四夫决定在红光清真寺院内建起民间西路红军纪念馆。

在马乙四夫的感召下,红光村群众纷纷捐钱捐物。马乙四夫又辗转河西走廊、兰州八路军办事处纪念馆、高台西路红军纪念馆等处,收集西路红军的有关资料和遗物。年,全国首座民间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在红光清真寺院内建成,为发展红色旅游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现在,每天都有来自各地的党员、群众慕名前来参观,接受爱国主义教育。马乙四夫只要有空就会亲自讲解,大家被红军的事迹感动着、鼓舞着,在党旗下庄严宣誓,也为红光村今天的新面貌而开心。

马乙四夫又着手重建红军小学,增添校园红色主题的文化建设内容,使红军小学也成为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如今,红光村成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光清真寺成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步步走来,都倾注着马乙四夫的红色情怀。

马乙四夫(左一)在西路红军纪念馆向参观者作讲解。汪春风摄

天边蔚蓝,纯如我心

马乙四夫担任党支部书记的红光上村,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有19户64人。对于每一个贫困户他都入户摸底调查,或安排资金,或低保兜底,因人因户帮扶,脱贫路上不让一个人掉队。

37岁的村民马则乃白命运多舛,丈夫去世时她正怀着孕,因为受了惊吓女儿生出来耳朵就有残疾,没有房子,还有一个年幼的儿子要抚养,生活艰难。马乙四夫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到乡里争取资金,为马则乃白家建了住房。虽有低保兜底的1.2万元,马乙四夫还是把她推荐到公益性岗位上,担任村里的清洁员,每年有1.2万元收入。农闲时还让她到村集体农家院做包子,干上5—6个月又能有多元的收入,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马乙四夫(右)查看村民马则乃白的建档立卡资料,询问生活情况。汪春风摄

村民马亥子日,也是马乙四夫帮助争取到乡里的资金4万元,盖了60平方米的住房。

年,红光上村在马乙四夫的带领下整体脱贫,比全县年的脱贫时间整整早了一年。

“以往我们是输血式的帮扶脱贫,现在要在造血上下功夫。”在村里的大会小会上,马乙四夫都鼓励村民发挥内生动力,后劲要足,不要懈怠。同时,他也在扩大红色旅游、增加农民收入上冥思苦想,要把红光上村建成青海的“井冈山”。

开农家乐,让参观的人能留下来吃饭;建红军石磨,让大家感受红军生活,传承红军精神;带回自己亲手磨的青稞面,又能体会劳动的快乐……

“红色旅游带动了全村经济发展”,村民马玉林向记者竖起了大拇指。

现在,马乙四夫又规划开辟荒山,创办种植辣椒、花椒基地,依靠“一河两椒”让村民走上持续发展的绿色大道。

“马书记是10万撒拉族的代表,他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抓村里的建设,抓红色旅游,靠党组织,靠红色基地,把群众凝聚起来,真正是群众幸福生活的带头人。”循化县扶贫局副局长韩忠勇动情地说。

赤橙黄绿青蓝紫,这世界因色彩而美丽。马乙四夫一步一个脚印,为村民谋划出一条彩色的幸福跑道,在共同奔小康的路上,他们一起坚定地前行着。

策划:王萍、于浩、李小健记者:张宝山、汪春风责编:舒颖

脱贫路上的最美代表风采

●脱贫路上的最美代表风采

●罗应和:帮助搬迁群众拔掉穷根

●朱有勇:将小土豆带到人民大会堂

●乔进双梅:让姐妹们“绣”出有车有房的新生活

●张继新:从牛圈里蹚出一条致富路

●石光银:“恶沙不除,穷根不拔,我枉活一世!”

●格桑德吉:让幸福的格桑花开满墨脱

●毕生忠: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拉一把

●宋庆礼:让咱农民兄弟都享受到产业红利

●左香云:互联网将成就神山村的新梦想

●王怀军:为了多名孩子走出大山

●石丽平:“要用自己的双手,绣出一片蓝天”

●郭凤莲:让更多乡村“敢叫日月换新天”

●黄炳峰:贫穷不复返毛南不再难

●雷燕琴:用旅游为畲乡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初建美:我活着的每一天,都想帮一把困难的人

●刘入源:“光自己好不算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耿遵珠:用大棚带领村民走上幸福路

●赵会杰:“小庙子村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

●马银萍:不管有多难都要把他们扶起来

●沈昌健:农民搞科研,也能让土里长出“金子”来

●陈秀艳:杠杠的精气神就是咱的最大财富

●罗朝阳:让“梦里壮乡”的生活越过越有盼头!

●朱朝治:种红彤彤的樱桃,过红火火的日子

●尤良英:每一颗红枣里都有一个致富的故事

●吴艳良:合作结硕果美化暖心窝

●龙献文:甘做牛角山村的孺子牛

●马豹子:变魔术“变”出好日子

●汪其德:致富“头羊”让乡亲喜洋洋

●刘发英:情系贫困生甘做“摆渡人”

●冯乐平:把小西瓜做成大产业!

●吉克石乌:让彝族孩子“尝到读书的甜头”

●李洪亮:融合发展带给农民的好处实实在在

●吴彦?:海归种柑橘,甜了村民心

●王银香:乡村振兴是一点一点干出来的

●程桔:双肩扛起山村脱贫千斤担

●朱登云:都市“白领”变身苗乡侗寨“领头羊”

●李铁:“一个困难学生也不能落下”

●高向秋:在黑土地上种出红火新生活

●王能干:让万亩荷塘成为村民的金饭碗

●孙军:科学种地,让农民的钱包鼓起来

●兰念瑛:绘就富民强村的美丽画卷

●罗来昌: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村民

●谭建兰:助力椒农们的日子红红火火

●陈先志:为村民铺就致富茶路

●谷凤杰:把好事实事办到村民的心坎上

●刘锦秀:愿做大别山区精准扶贫“领头羊”

●赵皖平:发挥专业力量全力“战贫”

●彭石华:“让大家生活得更好,就是我最大的心愿!”

●王萌萌:让更多乡亲在家门口致富●马慧娟:让文化清风吹拂乡村沃野●王建伟:茶产业让村民美了环境鼓了腰包●汤亮:给患儿送去“心健康”●郭凯:把农机合作社办成“精准扶贫”载体●温锦玲:脱贫攻坚展情怀●徐冠巨:卫生室里筑起安心墙智慧物流连起脱贫路●唐廷波:用特色产业铺就脱贫之路●徐建贤:“让农民得到更朴实的幸福”●庞辉:扶贫路上不停歇●李玉娟:让大南村红色更红、绿色更绿、日子更美●班立桐:将科研做到菇棚里●王绍南:乡村脱贫逐梦人●方中华:“市场兴村”带来方林幸福生活●卢义贞:贫困户的贴心人●李君:让岫云村民的钱包鼓起来●张天任:工厂建到哪,扶贫就结对到哪!●何健忠:脱贫路上的“邮政绿”●刘卉:带领村民在“黄土地”上育出“绿产业”●阿迪力·阿不都热扎克:沙漠玫瑰成为贫困群众“致富花”●杨恒俊:筑牢强村富民基石●马空:生态扶贫摘穷帽苗山处处传笑声●陈燎原:誓将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王作英:汗水撒沃土科技铸丰收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yfena.com/dljcy/140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