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位结肠综合征

间位结肠综合征(ChilaiditiSyndrome)

又被称为肝膈间位征、游走肝综合征、膈肌下结肠嵌入综合征

间位结肠是指结肠由肝前间隙或肝后间隙嵌入肝与横膈之间。临床上可无症状,也可引起游季肋部隐痛、腹胀甚至消化道梗阻。

间位结肠综合征是年由Chilaiditi首先报道的,年Jackson等对本征作了进一步描述,并将其命名为Chilaiditi氏综合征(中文:“基拉迪蒂综合征”)。本征是指肝、结肠和横隔的相互关系改变,即结肠插入肝和横隔之间引起的一组综合征。

在Chilaiditi综合征中,右结肠曲嵌入肝脏与横膈之间,肝脏的下垂和和位置异常是形成本病的重要基础之一。患者常因肝脏的韧带过长,薄弱、缺如等发育异常,使肝脏下移并与膈肌之间的间隙增宽,以至结肠嵌入之间形成本病,如下图。另外,膈肌的先天薄弱或膈肌麻痹为本病的促发因素。

需要注意的是,在部分肝硬化患者中因右肝叶萎缩明显,导致肝膈间隙增大也可并发此病。此外,患吞气症的儿童,其结肠高度膨胀可能是引起本征的主要原因。

本病男女性都可见,平时常无症状,部分可表现为,上腹不适,轻度腹胀,以右上腹明显,餐后加重。临床常易误诊为胆囊炎或胃炎。当嵌入的结肠发生梗阻时,常感到突然发生的上腹胀痛难忍,并有憋气感及后背放散痛。经数小时至数日症状消失,而且大多于活动后突然消失症状。

辅助检查中,超声和影像学是常用的诊断方法。

影像特征:

主要是指的X线腹部照片和CT图像,在肝与横膈间可以见透光区,分辨率高者可以显示结肠袋样典型结构;相对应肝脏表面可能产生弧形压迹。

右膈下见充气的肠管影,并见结肠袋样结构,符合右膈下间位结肠。

鉴别诊断:

间位结肠与消化道穿孔的鉴别:消化道穿孔膈下游离气体常呈新月形,膈肌显示清晰不与脏器相连,无论气体量大小,其内均不见脏器结构。

Chilaiditi综合征往往预后良好,轻症可不必治疗,经卧床休息,避免在食管中产气等,大部分可自行缓解。

针对Chilaiditi综合征的住院患者,治疗以保守治疗为主,包括胃肠道减压和卧床休息。平卧可明显缓解腹痛、腹胀。平时应避免食用产气性食物和频繁吞咽气体,腹带和裤带不宜过紧。

对部分症状较重,并呈进行性,持续性加重的Chilaiditi综合征患者,尤其在儿童时期症状严重,影响食欲,妨碍生长发育的病人,可考虑外科根治性手术治疗。手术方法有:①将结肠从异常位置中游离出来,行腹腔固定术;②肝脏固定术:将切断的镰状韧带缝于右侧肋缘;③结肠次全切除术和回肠乙状结肠吻合术。

赞赏

长按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怎么样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怎么样



转载请注明:http://www.yfena.com/dljcy/11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