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写了一篇《饮食与结直肠癌的关系很密切》。
为什么单独写饮食呢?
因为目前医疗上在其他方面的研究已经很深入,并且出现了瓶颈。
唯独饮食方面还很少。
通过对饮食的研究,发现它能把很多其他致癌因素给串联起来。
研究发现对肿瘤患者的家族史调查中,如果后来生活环境不同,比如有的亲属迁去外地长久居住,患上结直肠癌的风险有很大不同。
可能是因为环境不同,饮食不同,从而引出我们今天的话题——引起肠道菌群。
说明即使有癌症家族史,是否患癌也和饮食有很大的关系。
肠道菌群与消化道肿瘤是目前研究的热门,我们也正在做这个相关研究。
正常的肠道菌群微生物通过分解人体肠道内食物摄取营养,参与人体代谢免疫反应,协同维持与宿主之间的动态平衡,一旦平衡被打破,就会引起疾病的发生,包括肿瘤的形成。
人类的肠道是人体中的复杂网络之一,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其中细菌占据主要地位。
肠道系统中至少有万亿个微生物,质量约为1.5kg。
我们排出的大便中很大一部分是细菌。
肠道菌群怎么发挥作用的呢?
我们把对人体有益的细菌叫做益生菌。
肠道益生菌群发挥作用主要是通过:调整肠道菌群、调控免疫细胞,、发挥抗炎等多种机制相互作用。
还可以直接通过代谢使致癌物失活,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这些作用机制,其中公认的最重要的机制是对宿主免疫功能的调节。
免疫治疗也是目前研究癌症治疗方法的热点,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魏则西事件”中用的药就是免疫药物。
补充多种益生菌如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和婴儿双歧杆菌,可以抑制结肠癌的发展进程。
我们临床上对于术后反复腹痛、腹胀、腹泻的患者予口服双歧杆菌后,确实效果很好。
肠道菌群在肠肿瘤未形成前的高度增殖期已经发生改变,膳食因素调节肠道菌群并影响了离子通道的表达,在结肠癌发生发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小鼠实验中发现:胆酸、丁酸钠、高脂饮食和不同剂量的二氢杨梅素,都可以通过改变肠道菌群结构,从而影响结肠肿瘤的形成。
看到这是不是很熟悉?
前面那边饮食与结直肠癌提到过的。
人体肠道就是一个小型生态系统,我们吃的食物就是这个生态系统的重要一部分,吃什么不吃什么都会对这个系统产生巨大的影响。
结肠癌手术后有的病人因为吻合口瘘而长期禁食。
吻合口瘘对病人不仅在经济是个巨大的负担,在肉体和精神上更是巨大的折磨。
因此很多病人肠瘘后即使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楼口闭合后也不敢进食。
认为只要自己不吃就不会漏,等时间再长一点,吻合口长得再结实一点再吃也不迟。
这是因噎废食。
吻合口是不漏了,但肠道菌群因为长时间不进食,没有营养物质来分解吸收代谢,会死亡殆尽。
导致后期进食后,会反复出现腹胀、腹痛、腹泻等等,甚至引起废性相肠病。
想要重建肠道菌群非常的困难。
有一种方法是用正常人的大便放到病人的肠道中繁殖重建,虽然是大便但也是很贵的哦!
总结来说呢肠道菌群是通过调节机体免疫、抗炎、代谢使致癌物失活、抗氧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等机制发挥作用的。当菌群失调的时候,这些作用就减弱或者消失了,患肠道肿瘤的风险就大大增高。
当然,益生菌也不是随便补的,考察微生物对宿主是否可能产生免疫抑制来评估这些产品的安全性也同样重要。
因为用微生物防治肿瘤也有患病的风险——维持体内稳态的调控被干扰。
所谓益生菌是相对的,任何菌群数量失调都可以破坏肠道生态平衡。
就像森林里那个狼和鹿的故事。
人们为了保护鹿而猎杀了狼,鹿因为没有狼的威胁,这个看似温柔善良的小精灵大量繁殖,最后把森林破坏殆尽,影响到整个森林生态的平衡。
这也提示了滥用抗生素的危险,在抗生素治疗后肠道细菌组成永远不会恢复到初始状态。
在患者的一生中频繁使用抗生素,或是用抗生素治疗癌症及癌症相关感染,有可能会影响抗癌治疗的成败。
就到这里吧!
别忘了分享到朋友圈和收藏喔!
医语中听你的鼓励就是我更新的动力!
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