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内容曾发表在《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是发生于结肠和直肠粘膜的弥漫性炎性疾病。随着药物治疗的进步,UC的内科治疗已经明显改善,近年欧美国家UC患者结肠切除率在9%-21%之间,比早年报道的23%-45%有明显下降。我国UC结肠切除率偏低,但目前无确切数据。医院报道其11年间UC患者例,其中34例行手术(10.9%)。
UC在以下情况考虑手术切除病变结肠:急诊手术的指征包括对内科治疗无反应的急性发作以及威胁生命的并发症(中毒性巨结肠、穿孔、出血等),而择期手术的指征包括:难治性UC,癌变风险,致残性的肠外病变以及儿童生长迟缓等。目前,吻合器J形IPAA是UC患者的首选手术方式。
全结直肠切除-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IPAA)
IPAA为首选术式,适用于大部分UC患者。患者一般无肛周病变,肛管功能良好。IPAA使患者可由肛门排便,避免了造口,从而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储袋储袋功能完好者与正常人较为接近。全结肠切除-回直肠吻合术(IRA)残留直肠粘膜较多,主要应用于非确定性结肠炎、一些年龄过大不适合IPAA者或年轻有生育要求者,但高达57%的患者术后又行直肠切除或IPAA术。主要原因为持续性直肠炎症和腹泻,少数为癌变。
储袋按构型分有“S”,“J”,“W”等。其中J储袋虽容量较小,但使用吻合器制作简易,且远期储袋功能与其他构型并无显著差异,医院得到广泛应用。常规对折回肠末端成“J”形后使用吻合器或缝线制作储袋。“J”的具体长度根据储袋末端与盆底深部的距离而定,一般在储袋制作前就应确定是否可以完成吻合。在J储袋的长度难以够及肛管达到无张力吻合时可使用S储袋。
储袋与肛管的吻合方式有吻合器吻合(无粘膜剥除)与手工吻合两种。直肠粘膜剥除后应使用手工缝合。因为吻合器使用方便,且术后肛门功能比行粘膜剥除这较好,故大多数情况下被采用。既往研究发现手工缝合后储袋失败率较高,其原因可能在于手工吻合在肛管区操作较多,对肛门括约肌的损害较大。
围手术期吻合口瘘发生率在5%-10%,因此IPAA常采用分期手术,二期关闭回肠造口。回肠造口可以减少感染性并发症以及吻合口瘘相关的并发症。但造口关闭术意味着二次手术,这会增加手术费用,并导致相关的并发症。不进行近端保护性回肠造口的一期IPAA术也有使用。医院Remzi在一篇例IPAA术(例有转流,例没有转流)的回顾性研究中发现,虽然无转流手术术后肠梗阻发生率较高,但在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生活质量或肠功能等方面两者无明显差异。一般认为,对于那些身体相对健康,营养状况佳,未使用大剂量皮质激素的患者可以谨慎考虑不做粪便转流,尤其是术中小肠血供良好,失血少,血流动力学稳定,吻合口张力小的患者。
虽然IPAA避免了会阴部伤口和永久性的肠造口,但同时可能引起各类并发症,不容忽视,而且成为早期外科手术干预UC的顾虑之一。IPAA最常见的远期并发症是储袋炎,发生率在15%-50%之间。女性患者行IPAA术需特别注意避免回肠储袋-阴道瘘。其可继发于吻合口瘘引发的盆腔脓肿,也可能是在手术分离直肠前壁时损伤阴道,发生率在3%-16%之间,经手术修补瘘管后仍有约50%的患者复发。另外,IPAA对女性性功能、生育功能有一定的影响,逐渐引起了大家的重视。其他并发症有肛门狭窄/小肠梗阻、盆腔脓肿、储袋易激综合征、储袋克罗恩病、直肠残端封套炎(cuffitis)等等。
储袋失败后的处理各种并发症可导致储袋失败(pouchfailure),需要积极治疗。目前普遍认为储袋失败与时间密切相关,在出现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吻合口裂开、盆腔脓肿、储袋阴道瘘等等)的患者中尤其高。其他引起储袋失败的重要原因还有括约肌功能减弱。对于部分储袋并发症,药物治疗、局部手术修补可以缓解症状。但如果问题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则需要更彻底的手术来保留储袋,如离断吻合口重新吻合、修补、二次储袋手术。彻底的手术可能会损伤盆底神经、血管、输尿管等,而且同样会有吻合口并发症、盆腔感染等等,而且储袋的功能也是一个重要的考虑。一般认为如果储袋需要切除或较大的修补则为储袋失败。按此定义,术后5年、10年、15年储袋失败率分别为7.7%、11.3%和15.5%。
再次储袋手术(Redopouch)
目前已有的资料表明再次储袋手术可行,且储袋功能良好、患者满意度高、失败率在可接受范围内,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储袋出口梗阻和储袋容量欠佳均需要再次手术。但大部分储袋失败的患者都有盆腔感染的存在,有人认为盆腔感染时再次储袋手术的禁忌症。但近年越来越多的报道显示,即使因为盆腔感染导致储袋失败,仍然有再次储袋的机会。切除储袋一般需非常谨慎,因为剩余的肠管在制作新储袋后不一定有足够的长度完成吻合。因此,常常是在术中经过仔细评估,局部手术难以解决问题,才作出决定。
近年一项研究复习了例再次储袋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发现88%需要储袋修整,其中30%需要重新制作储袋。由于各种原因,仅有95例患者进行了生活质量的评估和比较,发现再次储袋术与初次储袋术的患者在生活质量方面无明显差别。
全结直肠切除-Brooke回肠造口
当无法再次行储袋时(如肛门括约肌失禁或储袋克罗恩病),则行永久性近端回肠转流(储袋原位留置)或切除储袋后回肠末端造口。
全结直肠切除-回肠造口术目前仍是衡量其他手术方式的标准术式。该手术切除发病部位,消除了癌变风险,术后便频、里急后重感消失,饮食限制也较少。它还适于肛管括约肌功能不全或直肠远端有癌肿患者,以及希望只接受一次手术者。术后并发症主要是与造口有关,如造口回缩、狭窄、肠梗阻及造口旁疝等。另一类并发症跟盆腔内操作有关,如性功能受损,生殖功能受损,排尿障碍,以及会阴部伤口延迟愈合。永久性的肠造口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但有研究比较了同年龄同性别的IPAA术后患者,两者生活质量非常接近。
全结直肠切除-可控性回肠造口
可控性回肠造口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的应用由NilsKock在首先描述,用于替代简单的末端造口。也称为Kock储袋。因套叠后的肠管具有类似于括约肌的功能,故此种造口方式被称为可控性回肠造口。患者使用尿管将粪便排出。该手术技巧难度大。可控性造口目前成为IPAA储袋失败后的如不能再次行储袋术可考虑的一个手术方式,因其仍可给予患者一定的控便能力。
医院期间从事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因储袋失败而行Kock储袋的患者,绝大部分原来做过末端造口的患者认为可控性造口使生活更容易。大部分患者亦表示如有必要愿意再行手术,并且愿意推荐手术给其他患者。因此有选择性地在IPAA储袋失败后行可控性回肠造口可以达到较好的临床效果。
一般认为克罗恩病应该是该手术的禁忌症。在作者的研究中,术者有目的地在7例术前诊断为克罗恩病以及6例术后诊断为克罗恩病的患者中进行了IPAA储袋转可控性回肠造口术。结果13例中仅有2例在术后第2年及第3年切除了可控性回肠造口。因此克罗恩病似乎对可控性回肠造口并无明显影响。但这可能是因为这些患者是经过细心挑选所致,这些克罗恩病患者行可控性回肠造口前疾病长时间不活动,并在患者、胃肠内科医师、外科医师之间经过详细的术前讨论认为患者状况较为理想而且克罗恩病复发可能性较小。
参考文献(略)
练磊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