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来我院看肠炎、结直肠息肉患者数量较多,且息肉多发,形状大小迥异,也有相对特异性,遂整理之后将有代表性的的案例,为大家进行分享以解答肠息肉相关疑问!
案例信息:张某女年龄:33岁自述:
患者从几年前起就有大便次数增多,且不成型的问题,以为是自己消化不好,没太在意。去年,症状加重,肚子不舒服,腹胀腹痛,有下坠感、解不出大便,或者只能解出一点点,且固定大便习惯也改变了,基本随时有可能解大便。
最严重的时候大便表面带血且时常有粘液便。每次都是买点拉肚子的药了事。医生建议做肠镜,因为怕疼,拒绝了。今年因为吃了药不管用,里急后重,便秘严重,腹部胀痛加剧,医院就诊。
肠镜检查显示:
乙状结肠、直肠粘膜充血,血管纹理模糊,并伴有点状糜烂,乙状结肠及直肠内见多发息肉,大小0.2-1cm不等,行电镜下切除并治疗30余枚,钛夹闭合创面。
Q
治疗后患者有疑问,息肉既然属于“良性”,且1cm也不是很大,为什么一定要切除?切除之后还会再长吗?需要复查吗?
专家答疑
疫情期间,为避免排队等候
请识别 虽然增生性息肉叫“非肿瘤”性息肉,但这不是绝对的,在一定情况下,有些“非肿瘤”可能会转变成肿瘤性息肉。肿瘤性息肉指有可能会发展成结肠癌的息肉,我们特别称之为结肠腺瘤。结肠腺瘤基本上属于癌前病变。
腺瘤性息肉与否癌变与以下因素有关:
1、数量越多,越容易癌变;
2、位置与大肠癌的好发部位相符合;
3、腺瘤越大越容易癌变
4、年龄越大越危险。
注重肠镜复查
肠息肉切除之后再检出率高达86%,为防止息肉转“瘤”,治疗后期复查也相当重要。
最后,专家特别提醒大家:早期肠癌几乎可%治愈,不要等到有症状才去检查。
附:肠癌的高危人群
符合以下一条的就属于高位人群,医院肠镜检查。
疫情期间,为避免排队等候
请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