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
结肠动力不足是由于不明原因导致的结肠肌肉蠕动能力下降、使结肠内容物在结肠内排出缓慢,临床上常表现为慢传输性便秘,患者出现大便次数减少、无便意,长时间不排便使大便干硬、形成粪石、甚至导致结肠梗阻[1-2]。但是,在临床上,我们还可以看到一部分病人,其便秘病史并不是很长,但是短时间可以出现结肠、甚至全部结直肠扩张,出现“门字形”结肠肠型,同时小肠表现为低位回肠梗阻机械性梗阻的表现,出现阵发性腹痛,恶心、呕吐,同时伴右下腹回场蠕动波。对于这一类病人如果进行了横结肠造口往往难以改善其低位回肠梗阻的症状,在临床上处理比较棘手,这一类患者我们归类为“结肠动力不足致低位小肠机械性梗阻(mechanicalbowelobstructioncausedbycolonicinertia)”,为了解其临床特征,对其临床特征总结如下,以提高该疾病的认识,提高临床处理效果。
临床资料
1、诊断标准:将符合以下特征的患者归类为“结肠动力不足致低位小肠机械性”:①有或无便秘病史;②出现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和肛门停止排气、排便等符合肠梗阻诊断的症状;③有“门字形”结肠肠型和回肠蠕动波;④X腹部立位平片提示低位低位小肠梗阻,腹部CT提示结肠、甚至直肠扩张,无明确结肠肿物或粪石阻塞;⑤灌肠后肠镜检查无肿瘤等器质性梗阻,排除血运障碍性肠梗阻。
2、病例资料
.10-.1月收治患者23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16例,年龄16-75岁(中位年龄51岁)。10例患者无明确便秘病史,2例患者有1-2月便秘病史,11例患者有1年至10年便秘病史;1例患者有在外院行横结肠造口术及造口还纳术病史,1例患者有直肠癌手术史,余均无手术史;1例患者为直肠癌低位切除术后,连续三个月进食“荞麦”等粗纤维饮食后出现腹胀、腹痛,1例患者连续腹泻2个月后出现腹胀、腹痛等症状,其余患者无明显诱因;所有患者均由腹痛、腹胀、肛门停止排气、排便等“肠梗阻”表现;所有患者均有肠鸣音亢进等“机械性肠梗阻”的表现;15例患者出现回肠蠕动波,所有患者均有明显结肠扩张肠型;所有患者腹部立位平片均表现为低位回肠梗阻表现(图1),CT提示结肠肠管明显扩张,5例患者直肠也出现明显扩张(图2);所有患者均进行肠镜检查,均未发现结肠病变。
治疗及随访结果
1、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给予营养支持、抗感染、维持水电平衡等“肠梗阻”常规治疗,同时给予中药“小承气汤”灌肠等治疗,待出现腹胀减轻、有少量排气后给予石蜡油或润肠通便药物治疗。21例患者经过保守治疗后缓解,患者恢复排便排气,能正常进食,出院后继续给予润肠通便药物治疗;1例患者在入院前曾行横结肠造口及造口还纳,入院后经过保守治疗后效果差,后来腹胀明显,并出现局部腹膜炎体征,急诊行剖腹探查,次全结肠切除+回肠直肠吻合术,术后恢复良好;1例患者行保守治疗后缓解,进食后2-3天再次出现腹胀,反复发作多次,遂行回场造口术,术后患者能进食,结肠扩张逐渐恢复,出院。
2、随访结果
23例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8年;行手术治疗的2例患者术后无明显不适;2例患者出院后仍多次出现“结肠动力不足致低位小肠机械性梗阻”,于外院行结肠次全切除手术,术后未出现肠梗阻的症状;6例患者曾再次发作肠梗阻1-3次,经保守治疗后缓解;其余13例患者没有出现梗阻症状,间断服用润肠通便药物治疗。(表1)
表1:患者随访结果
患者
性别
年龄(岁)
便秘病史
治疗
缓解时间(天)
梗阻发作次数
1
女
22
10年
保守治疗
16
1
2
女
33
15年
保守治疗
7
1
3
女
16
2年
保守治疗
15
1
4
男
62
无
保守治疗
10
1
5
女
39
2年
全结肠切除
11
5
6
女
29
无
保守治疗
12
1
7
男
23
2月
保守治疗
12
2
8
男
75
无
保守治疗
10
1
9
女
47
8年
保守治疗
30
2
10
男
67
2年
保守治疗
10
2
11
女
66
无
保守治疗
9
2
12
男
51
无
保守治疗
13
1
13
女
27
无
保守治疗
4
1
14
女
29
1年
保守治疗
11
3
15
女
43
20年
保守治疗
18
1
16
女
56
无
保守治疗
8
1
17
女
53
2年
保守治疗
8
1
18
女
70
无
保守治疗
7
1
19
女
16
1月
保守治疗
9
2
20
男
66
无
保守治疗
10
1
21
女
35
8年
保守治疗
12
2
22
女
20
3年
保守治疗
13
2
23
男
66
无
回肠造口
28
3
讨论
肠梗阻是外科最常见的疾病,根据梗阻位置、梗阻是否完全、是否有血运障碍、梗阻为动力性和机械性、梗阻原因对其进行分类[3]。从“结肠动力不足致低位小肠机械性梗阻”临床特征来看,可以归类为单纯性完全机械性低位回肠梗阻,其原因是由于结肠动力不足、但小肠动力正常,从而使小肠呈现机械性梗阻的特征。在临床上,本病与急性假性结肠梗阻(Ogilvie综合症)[4-6]、慢性假性肠梗阻[7-10]和小肠动力性梗阻应该相鉴别[3]。Ogilvie综合症常继发于各种大手术或严重的疾病,可能是由于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神经功能失调导致结肠扩张、腹胀等临床表现,常常合并小肠麻痹性梗阻[4-6];慢性假性肠梗阻可以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假性肠梗阻,原发性假性肠梗阻可能是由于发育异常导致肠肌肉或神经发生病变,继发性假性肠梗阻可能继发于小肠平滑肌疾病、内分泌疾病、神经性疾病和药物中毒及药物副作用、电解质紊乱[9-10];小肠麻痹性肠梗阻常见于腹部手术、药物副作用、水电平衡紊乱和严重感染,往往为暂时的,经治疗后可以逐渐恢复[3]。因此“结肠动力不足致低位小肠机械性梗阻”似乎是一种独立的小肠低位机械性梗阻的类型。
由于以往对于“结肠动力不足致低位小肠机械性梗阻”认识不足,通过常规的肠梗阻治疗很难发挥效果或短暂缓解后又复发。本组有一例患者在以往因为多次“结肠梗阻”而行横结肠造口术,但是造口术后其“结肠梗阻”症状不能缓解。本病在治疗时首先应该考虑进行结肠动力不足的治疗,本组患者在常规肠梗阻的治疗基础上,给予“小承气汤”灌肠,同时给予肠镜检查,肠镜检查在本病中有二方面的意义,一方面,通过肠镜检查排除结肠机械性梗阻的原因,以免漏诊结肠肿瘤或结肠内粪石等,另一方面,肠镜检查后部分患者结肠胀气症状会明显好转,减轻了患者的症状。如果长时间见保守治疗效果不佳,可以考虑进行回肠造口,以改善回肠梗阻症状,使患者尽快恢复肠内营养,避免长时间肠外营养的并发症;对于是否需要进行次全结肠切除、什么时候进行次全结肠切除尚需要进一步探索[11-12],本组一例患者由于结肠胀气严重、有局部穿孔的风险行急诊全结肠切除+回肠直肠吻合术,术后肠恢复较为缓慢、发生切口感染、肺部感染等多种并发症,因此尽量不要急诊行全结肠切除,即使准备行全结肠切除,也应该先行回肠造口,待患者身体恢复后再行次全结肠切除手术;本组2例20岁左右患者,出院后由于反复发作“结肠动力不足致低位小肠机械性梗阻”,在外院行全结肠切除,术后恢复良好;8例患者术后再次发作肠梗阻,经保守治疗后好转,服用结肠动力药,未再次发作。
“结肠动力不足致低位小肠机械性梗阻”发生病因不十分清楚,一例手术患者术后肠道病理检查没有发现明显异常,而且肠道神经节细胞也无明显减少,对于其发病的原因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但是对于这样患者,术后如果进行肠道动力药物或一些膨胀性泻剂治疗,部分患者可以预防其发作。
总之,“结肠动力不足致低位小肠机械性梗阻”是一种有特殊表型的肠梗阻,常突然出现低位回肠肠梗阻诊断的症状、伴有结肠肠型和回肠蠕动波、腹部CT常表现为结肠扩张、甚至直肠扩张,无明确结肠肿物或粪石阻塞;治疗以恢复结肠动力的保守治疗为主,对于长时间不能恢复者可以进行回肠造口手术,尽量不要行急诊全结肠切除手术,何时进行该手术尚需要进一步探讨。
金黑鹰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