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消化肿瘤多学科MDT

医院翁延宏教授消化肿瘤MDT团队第11期病例讨论于-4-7如期举行。

会议主持人:翁延宏(副院长,普外科主任)

参加人员如下

普外科:翁延宏、张华、朱永龙、叶小利、韩聪、程飞、刘爱彬

医学影像科、MR室程世德

多功能检查科:姚民烨

肿瘤化疗科刘劲

放疗科:项海均

病理科吴慰霖

本次会议分两部分进行

第一部分:由肿瘤中心秘书母在虎汇报近期在院的2例消化道肿瘤手术患者

第二部分:针对2例疑难病例,专家进行了认真的讨论

病例1:

患者男,61岁,因“大便次数增多伴便血半月余”入科。

现病史:患者近半月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大便次数增多,约6-8次/天,不成形,偶有大便带血,量少,伴里急后重,无明显腹痛、腹胀等不适症状。为求进一步治疗,特来我院就诊,门诊拟“直肠占位性病变”收入院。病程中无畏寒发热,无反酸嗳气,饮食欠佳,睡眠尚可,小便正常,体重无明显减轻。既往史、个人史无殊。体格检查(主要阳性体征):生命体征平稳,KPS:90分。双侧腹股沟未触及明显肿大淋巴结,腹部平坦,未见肠形及蠕动波,腹壁浅静脉无扩张,腹软,全腹未触及明显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肝区叩击痛(-),墨菲氏征(-),肝颈回流征(-),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未闻及气过水声。双肾区叩击痛(-)。肛检:胸膝位,肛周皮肤无红肿、破溃,距肛缘2cm处可及一大小约2.0cm*1.0cm的肿物,质韧,边界清楚,活动度可,距肛缘4cm处可及一质硬肿物,环圈生长(3/4圈),活动度差,表面凹凸不平,上界不能触及。肠腔能容纳一食指。指套血染。

检验(主要检验单):

结肠、直肠癌癌胚抗原(CEA)3.48ng/ml;糖链抗原19-9(CA19-9)46.71u/ml;糖类抗原50(CA50)20.16u/ml。

血常规:白细胞8.91*10^9/L;中性粒细胞%62.5%;红细胞3.52*10^12/L;血红蛋白g/L;红细胞压积36.5%;血小板*10^9/L。

肝肾功能、凝血四项、传染病四项未及明显异常。

辅助检查结果:

-04-01肠镜示直肠CA;肛门肿物性质待定;肝曲息肉;结肠憩室(肠道准备满意,结肠镜顺利插至回盲部见回盲瓣,直肠(距肛缘约4CM)见一巨大溃疡,表面覆污秽苔周围呈围堤样隆起,质地脆,肛门见一大小约1.5CM肿物,表面充血)。

肠镜病理活检提示(直肠)中分化腺癌。

-03-31胸部CT示右肺下叶条索灶。附见:肝脏多发囊性灶。

-03-31全腹部增强CT示1.直肠占位灶,周围多发淋巴结,考虑直肠CA伴淋巴结转移可能。2.肝脏多发小囊肿。3.胰腺体尾部形态饱满。4.左肾囊肿。请结合临床及相关检查。

-04-02盆腔MR增强示直肠左前壁占位,考虑直肠CA伴左侧精囊腺受累,直肠周围数枚小淋巴结,请结合临床病史及肠镜检查。

目前诊断:低位直肠中分化腺癌并侵犯左侧精囊腺(cT4bN2+M0)

医学影像科、MR室主任程世德:本次腹部增强CT可见直肠壁不均匀增厚,较厚处约2.3cm,密度欠均,见斑片状低密度影,增强扫描呈持续不均匀强化,相应肠腔狭窄,周围间隙模糊不清,见多发淋巴结影。盆腔MR增强可见距肛缘约3.6cm直肠左前肠壁不规则增厚,见肿块信号影,病灶大小约3.3*1.9*4.0cm,占据1/2肠周径,管腔轻度狭窄,局部突破浆膜层,左侧精囊腺受累,直肠周围可见数枚小淋巴结影。考虑直肠CA伴左侧精囊腺受累,直肠周围数枚淋巴结转移可能。

病理科主任吴慰霖:肠镜活检病理提示(直肠)中分化腺癌。待术后病理进一步明确瘤体分化程度。

肿瘤化疗科主任刘劲:患者系低位直肠中分化腺癌并侵犯左侧精囊腺(cT4bN2+M0)。结合目前相关检查情况,诊断明确。该患者为潜在可切除患者,首选全身化疗+局部放疗,建议完善基因检测等。

放疗科主任项海均:建议先行新辅助化疗,3周期后续评估能否手术切除。

普外科主任翁延宏:结合患者目前相关情况,诊断明确,患者系低位直肠腺癌侵犯精囊腺,区域系膜多发转移淋巴结,患者现无穿孔、急性大出血、梗阻等急症情况,手术难以达到RO切除,建议行新辅助放化疗,3周期后评估治疗效果。

MDT讨论意见:结合MDT讨论结果,完善放化疗前准备,行XELOX方案化疗+放疗。3周期后评估治疗效果。再决定下一步治疗方案。

病例2:

患者男,57岁,因“直肠癌术后3月,来院化疗”。

现病史:患者-11-25于外院行腹腔镜辅助直肠癌根治+乙状结肠造口术,术后病理提示:术后病理提示直肠低分化腺癌,溃疡型,侵及肠壁圈层达脂肪,侵犯神经,脉管内见癌栓,环周近切缘阳性,肠周淋巴结内见癌转移(18/19)。肠周见多枚癌结节,送右侧盆壁组织内见癌成分。免疫组化:MLH1(+);MSH2(+);MSH6(+);PMS2(+);Ki-67指数70%。

患者于-12-23第一次入我院,欲行化疗,行全腹部增强CT提示1、骶前软组织增厚,周围结构紊乱;2.肝脏多发囊肿;肝脏数枚结节灶,考虑转移瘤,建议补充MRI增强检查。3.腹腔、腹膜后及盆腔内多发增大淋巴结,转移性淋巴结可疑。进一步行上腹部MR增强提示1.肝脏多发转移性瘤。2.腹膜后多发淋巴结增大,考虑转移性病变。行基因检测提示NRAS未发生突变;KRAS突变;BRAF未发生突变。

予以XELOX+贝伐珠单抗化疗及靶向治疗五个周期。并于-03-03行盆腔放疗。放疗19次后出现腹部疼痛,伴造口内排稀便停止放疗。

既往史、个人史无殊。体格检查(主要阳性体征):生命体征平稳,KPS:90分。腹部平坦,未见肠形及蠕动波,腹壁浅静脉无扩张,腹软,剑突下轻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肝区叩击痛(-),墨菲氏征(-),肝颈回流征(-),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未闻及气过水声。双肾区叩击痛(-)。造口内排气、排便正常。

检验(主要检验单):

-12-25结肠、直肠癌癌胚抗原(CEA)2.85ng/ml;糖链抗原19-9(CA19-9).11u/ml;糖类抗原50(CA50)93.88u/ml。

-01-15结肠、直肠癌癌胚抗原(CEA)1.33ng/ml;糖链抗原19-9(CA19-9)86.41u/ml;糖类抗原50(CA50)45.79u/ml。

-02-02结肠、直肠癌癌胚抗原(CEA)1.23ng/ml;糖链抗原19-9(CA19-9)62.34u/ml;糖类抗原50(CA50)34.35u/ml

-03-30结肠、直肠癌癌胚抗原(CEA)2.00ng/ml;糖链抗原19-9(CA19-9).60u/ml;糖类抗原50(CA50).58u/ml。

-04-05血常规:白细胞4.03*10^9/L;中性粒细胞%74.1%;红细胞3.52*10^12/L;血红蛋白g/L;血小板*10^9/L。

生化:总胆红素11.5μmol/L;直接胆红素3.40μmol/L;总蛋白65.2g/L;白蛋白38.5g/L;谷丙转氨酶44.0U/L;血清总胆汁酸17.40μmol/L;肌酐46μmol/L。

凝血功能正常。

辅助检查:

-12-25全腹部增强CT示1.“直肠恶性肿瘤术后改变”,骶前软组织增厚,周围结构紊乱;左下腹造瘘术后改变。2.肝脏多发囊肿;肝脏数枚结节灶,考虑转移瘤,建议补充MRI增强检查。3.腹腔、腹膜后及盆腔内多发增大淋巴结,转移性淋巴结可疑。

胸部CT平扫示1.右肺上叶斑片结节灶,转移性病变待排,建议定期随访。2.右肺中叶及左肺上叶舌段条索灶。3.支气管炎。4.附见:肝脏多发囊性灶。

-12-26上腹部MR增强示1.肝脏多发转移性瘤。2.肝脏多发囊肿。3.腹膜后多发淋巴结增大,虑转移性病变。4.胆囊壁增厚;右肾小囊肿。

-02-03胸部CT示1.右肺上叶多发斑片结节灶,较前片(CT)有所减小;定期随访。2.右肺中叶及左肺上叶舌段多发渗出、条索灶。3,支气管炎症;轻度肺气肿改变。附见:肝脏多发囊性灶。

全腹部CT增强示1.“直肠恶性肿瘤术后”复查:左下腹造瘘术后改变;骶前软组织增厚,较前片(-12-24)稍缩小。2.肝脏多发囊肿;肝脏数枚结节灶,考虑转移瘤,较前片(-12-24)部分范围缩小。3.腹腔、腹膜后及盆腔内多发淋巴结。4.右肾微小囊肿。

-03-10胸部CT示1.右肺上叶多发斑片结节灶,较前片(-02-02)大致相仿。2.两肺少许炎症及条索灶。3.轻度肺气肿改变。4.右肺中叶小结节灶。附见:肝脏多发低密度灶,请结合相关检查。

-03-30全腹部CT增强示1.“直肠恶性肿瘤术后”复查:左下腹造瘘术后改变,骶前软组织稍增厚。2.肝脏多发转移瘤,较前片(-02-03CT)进展。3.腹膜后及盆腔内多发小淋巴结。4.肝脏多发囊肿;右肾微小囊肿。

目前诊断:1、肝继发恶性肿瘤;2、盆底继发恶性肿瘤;3、右肺结节;4、腹膜后及盆腔淋巴结继发恶性肿瘤可能;5、直肠癌术后化疗;6、结肠造口状态。

医学影像科、MR室主任程世德:本次腹部增强CT可见骶前软组织增厚,增强后强化不均。肝内见多发大小不一低密度结节影,大者位于右叶前上段,直径约2.3cm,边界欠清,增强扫描轻度环样强化,与肝实质呈相对低密度改变,似呈“牛眼征”。腹膜后及盆腔内多发小淋巴结,增强扫描轻中度强化。考虑转移可能。

病理科主任吴慰霖:术后病理示直肠低分化腺癌,溃疡型,侵及肠壁圈层达脂肪,侵犯神经,脉管内见癌栓,环周近切缘阳性,肠周淋巴结内见癌转移(18/19)。肠周见多枚癌结节,送右侧盆壁组织内见癌成分。

肿瘤化疗科主任刘劲:结合患者病史,目前患者系直肠癌术后伴盆底、肝脏、腹膜后淋巴结多发转移,一线方案治疗后肿瘤仍进展,更换为FOLFIRI二线方案化疗,可联合呋喹替尼靶向治疗。

放疗科主任项海均:患者系盆底局部放疗后出现放射性肠炎,暂停放疗。

普外科主任翁延宏:结合患者目前相关情况,诊断明确,一线治疗后肿瘤仍进展,患者全身状况较好,治疗意愿强烈,可更换为二线化疗方案,贝伐珠单抗治疗效果不佳,更换为呋喹替尼靶向治疗,3周后评估。

MDT讨论意见:结合MDT讨论结果,FOLFIRI+呋喹替尼化疗及靶向治疗,3周期后评估治疗效果。

医院消化肿瘤MDT团队

欢迎各位同道指导交流学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yfena.com/jclss/149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