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系膜动脉静脉病管理欧洲血管医学联合

指南推荐条目

动脉性缺血,急性肠系膜缺血AMI

推荐-1对急性腹痛患者,推荐查D-二聚体,以排除AMI。(I,B)

推荐-2不推荐进行L-乳酸测定,依此诊断或排除急性阻塞性肠系膜缺血。(III,B)

推荐-3疑似AMI,应进行三期CTA,以查明是否存在肠系膜动脉阻塞。(I,B)推荐-4对疑似AMI及肌酐水平增高者,可以行考虑CTA明确AMI,相比AMI,接受对比剂诱发的肾病风险是值得的。(IIb,C)

推荐-5对AMI,通过开放或腔内方法进行再血管化应于考虑,其次才是考虑肠道手术。(IIa,B)

推荐-6进行肠系膜再血管化的患者,应考虑进行全面造影或实时血流测定.(IIa,C)

推荐-7进行剖腹探查的AMI患者,评估肠管活力,优先选择临床评估。(IIa,C)

推荐-8因为肠梗塞而需要肠切除,应使用抗生素治疗。(I,A)

推荐-9进行肠系膜再血管化的患者,应考虑二次探查及遵循损伤控制外科原则。(IIa,C)

推荐-10对急性肠系膜上动脉血栓性阻塞患者,首选腔内治疗,因为与开放相比,其死亡率低,肠切除率低。(IIa,B)

推荐-11对AMI患者接受支架植入,应进行影像随访。(IIa,C)

推荐-12AMI经抢救后存活者,推荐进行二级预防,包括禁烟、口服他汀药、抗血小板药或抗凝等治疗方案。

动脉性缺血,慢性肠系膜缺血CMI

推荐-13缺乏多条动脉狭窄或闭塞,CMI的可能性较小,并且应认真查找可替代的其他病因。

推荐-14用其他原因无法解释的腹部症状,且有2-3条肠系膜动脉阻塞,应该考虑病因是CMI。(IIa,C)

推荐-15疑似CMI,推荐首选肠系膜动脉彩超检查。(I,B)

推荐-16中-高度疑似CMI患者,推荐CTA检查,以勾画阻塞性病变的分布,并探寻或排除腹部其他病理改变。(I,C)

推荐-17MRA是可以成为CTA替代工具,尽管有些证据认为MRA不精确,存在假阴性。(IIb,C)

推荐-18由多根血管阻塞病所引发的有症状CMI,推荐进行再血管化治疗。(I,B)

推荐-19对有症状的单根血管病变,可以考虑再血管化。(IIb,B)

推荐-20在典型CMI(体重明显下降,腹泻,持续疼痛)患者,推荐不要延迟手术,不推荐尝试纠正病人的营养状况而推迟再血管手术的处置方式。(III,C)

推荐-21对需要再血管化的CMI患者,开放手术远期效果好,但围手术期死亡率及并发症较高;而腔内治疗近期效果好,围手术期死亡率并发症低,远期再干预率或复发较高。开放与腔内再血管化各有利弊。(I,B)

推荐-22CMI需要再血管化,主要是针对肠系膜上动脉,进行开放或腔内再血管化。(I,B)

推荐-23CMI腔内治疗,需常规植入支架,反对单纯行球囊扩张术。(I,C)

推荐-24CMI腔内治疗,应考虑选用带膜支架,反对用裸支架。(IIb,C)

推荐-25CMI患者,具备下列情况应考虑开放治疗

i)腔内治疗失败

ii)不适于腔内治疗,广泛病变或钙化

iii)年轻病人,血管炎的非粥样硬化性复杂病变所致或中主动脉综合征所致

对不可能经主动脉或开放重建肠系膜动脉,应考虑行逆行开放肠系膜动脉支架植入术(retrograde开放mesentericartery支架植入,ROMS)。(IIa,C)

推荐-26对不可能经主动脉或开放重建肠系膜动脉,应考虑行逆行开放肠系膜动脉支架植入术(retrograde开放mesentericartery支架植入,ROMS)。(IIa,C)

推荐-27CMI再血管化后,应考虑通过随访评估以便尽早发现有症状再狭窄。(IIb,C)

推荐-28CMI再血管化后,应考虑通过远期随访,成像评估无症状的再狭窄。(IIb,C)

推荐-29CMI再血管化后,推荐抗血小板治疗。(I,A)

推荐-30CMI行腔内再血管化后,应考虑双抗血小板治疗3-12个月。(IIb,C)

推荐-31CMI的诊断与治疗,最好到具备多学科团队,同时能开展开放手术或腔内治疗的专业中心进行。(I,C)

动脉性缺血,非阻塞性肠系膜缺血NOMI

推荐-32对疑似NOMI,临床上疑似可作为诊断依据。(IIa,C)

推荐-33对临床疑似NOMI患者,不推荐依赖生物标志物来诊断或排除。(III,C)

推荐-34对疑似NOMI患者,DSA被认为是最可靠的确认诊断工具。(IIa,C)推荐-35存在已知腹腔高压(intra-abdominalhypertension,IAH)或腹腔筋膜室高压综合征(ACS)的危险因子,推荐使用腹内压IAP(intra-abdominalpressure,IAP)测定(I,B)

推荐-36对疑似NOMI患者,应确认是否存在肠系膜动脉狭窄并予治疗。(I,C)

推荐-37对IAP12mmHg,应考虑内科治疗,以预防ACS及NOMI。(I,B)

推荐-38对ACS(IAP20mmHg,或新发的器官功能不全或衰竭)患者,应进行剖腹探查减压,以预防NOMI。(I,B)

推荐-39对危及生命的NOMI病人,应送到杂交手术室(能同时开展腔内或开放手术),造影中发现肠系膜动脉狭窄,应支架植入术,或/和动脉内给予扩血管药,必要时剖腹探查,切除坏死肠管(I,C)

静脉性肠系膜缺血MVT

推荐-40对MVT患者,应进行腹部肿瘤、炎症性疾病及骨髓增生性疾病筛查。(I,B)

推荐-41对MVT患者,应进行血栓形成复发危险因素筛查。(IIa,B)

推荐-42对复发MVT或反复自然流产或死胎,应进行抗磷脂抗体综合征(antiphopholipidantibodysyndrome,APLAS)筛查。(IIa,C)

推荐-43对MVT患者,应考虑进行易栓症遗传缺陷评估。(IIb,C)

推荐-44MVT患者伴有发热,门静脉感染性血栓形成应考虑是否合并腹腔源性感染。(IIa,C)

推荐-45门静脉高压突然加重,应考虑合并MVT形成。(I,C)

推荐-46疑似MVT,应进行CTA检查,包括动脉期,静脉期。(I,B)

推荐-47MVT患者,推荐除外肠梗塞的可能性,直至腹痛完全消失。(I,C)

推荐-48急性MVT而无腹膜炎患者,首选肝素抗凝。(I,C)

推荐-49可逆性原因(如外伤,感染或胰腺炎)所致的MVT患者,推荐抗凝3-6个月。(I,B)

推荐-50MVT患者,具备下列之一,推荐终身抗凝。

i)已确诊的易栓症

ii)复发的VTE

iii)血栓形成复发或延长会引起严重后果

肠系膜动脉瘤

推荐-51肠系膜动脉瘤患者,推荐CTA为作为诊断、了解解剖特征及处置方案制定必备的检查。(I,C)

推荐-52对肠系膜真性有症状动脉瘤,推荐急诊修复,不论大小、部位。(I,C)

推荐-53对肠系膜真性无症状动脉瘤,D≥25mm,应考虑干预。(IIa,C)

推荐-54对肠系膜真性无症状动脉瘤,D25mm,可以考虑定期影像随访,间隔2-3年。(IIb,C)

推荐-55对肠系膜真性无症状动脉瘤患者,具备下列之一,不论大小,应考虑干预。(IIb,C)

i)胰十二指肠动脉弓或胃十二指肠动脉弓动脉瘤;

ii)肝实质内肝动脉瘤

iii)育龄妇女

iv)肝移植后

推荐-56对肠系膜无症状假性动脉瘤,应考虑干预,不论大小。(IIb,C)

推荐-57肠系膜动脉瘤,只要病人外科风险不大,技术可行,推荐进行动脉重建优于阻塞。(I,C)

推荐-58对肠系膜动脉瘤,只要解剖合适,应考虑腔内修复,因为其围手术期并发症低于开放手术的。(IIa,C)

推荐-59对肠系膜真性动脉瘤接受腔内修复术后,应考虑2-3年进行影像复查。(IIb,C)

推荐-60肠系膜假性动脉瘤成功隔绝术后,只要潜在病因存在,可以考虑随访。(IIb,C)

推荐-61无症状肠系膜动脉剥离(isolatedmesentericarterydissections,肠系膜下动脉夹层)患者,应考虑保守治疗,给予抗血小板治疗,控制血压。(IIa,C)

推荐-62有症状肠系膜下动脉夹层患者,应考虑抗血小板或低分子肝素或普通肝素治疗,直至症状消失。(IIa,C)

推荐-63对有症状肠系膜下动脉夹层患者,经内科治疗无改善,或疑似肠缺血,应考虑血管腔内再血管化。(IIa,C)

推荐-64肠系膜下动脉夹层患者治疗后,应考虑予影像随访,以探及动脉瘤形成、阻塞或狭窄。(IIa,C)

指南解释部分

1.前言

1.1前言与方法

由欧洲血管外科学会(EuropeanSocietyforVascularSurgery,ESVS)选举的指南编写委员会的成员,代表着参与管理肠系膜动/静脉疾病患者的医生。该GWC成员公开声明了所有可能被视为真实或潜在的利益冲突。这些声明表格均在ESVS总部备案。GWC的报告未获得任何制药,设备或手术公司的财政资助。

ESVS指南委员会为该指南的签发负责。GWC的所有专家一致通过最终的文件。在内部,经GWC和ESVS指南委员会同行评议该指南的所有版本,在外部,由受邀的审稿人进行评议,最终由欧洲血管和腔内血管外科杂志的编辑进行审核。

1.1.1指南的目的

1.1.2

ESVS制定了治疗肠系膜动脉和静脉疾病患者的临床实践指南,目的是协助医生选择最好的管理策略。本指南由GWC的成员制定,他们是ESVS的成员或者是具有该领域专业知识的非ESVS成员,本指南基于用专家意见完成的科学证据。通过总结和评估最佳的可用证据,以此制定对患者的评估和治疗的推荐建议。

由于该领域的技术和疾病认识变化迅速,这些推荐仅在其发表时有效,推荐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得过时。ESVS的目标是每3年重新修订指南或是在肠系膜动脉和静脉疾病的管理和评估中获得重要的新见解。

虽然指南的目的是根据该领域的专家而促进管理标准化,但并非适用于所有病人。正如“指南”这词所暗示的,该文件是一个指导原则,但每一个患者的治疗应该根据每个患者的特点(如症状的多样性,合并症,年龄,活动水平等),治疗背景(可用的技术)和其他因素而制定个体化的治疗。

1.2方法学

1.2.1策略

年10月9日,在布鲁塞尔举行会议期间召集了GWC。那次会议上委员会成员进行了创建指南任务的评估和分配。随着ESVS静脉疾病的指南的发展,ESVS指南委员会提出了该指南发展的相同方法论,最后的指南版本于年11月26日提交。

1.2.2文献检索和选择

GWC的成员在临床图书馆员的支持下,在Medline(通过PubMed),Embase,Cinahl和Cochrane图书馆进行系统的文献检索(最新检索至年12月1日)。GWC成员的背景调查和手动搜索增加了其他相关文献。于年8月检索了年至年间经纸质发表的论文。GWC的成员根据获取的研究标题和摘要中所提供的信息进行文献选择。搜索日期后发布的几篇相关文或者以另一种语言被包括在内,但仅仅是他们对此指南至关重要。

检索和选择的标准:

语言

英语、德语、法语

证据水平

文献的选择是根据证据金字塔进行,金字塔的顶部的整合证据(多中心随机试验,荟萃分析),然后是单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然后是观察性研究(表1)。病例报告,动物研究和体外研究被排除,专家意见级别最低。指南中每部分的证据水平是根据特定主题的可用的证据水平。

样本量大小

如果是相对大的研究,每个研究组至少要20例。如果无可用的研究,更小的研究也可被纳入。

1.2.3证据的权衡

为了定义目前的指南,GWC成员审查和总结了所选文献。结论的提出是基于科学的证据。这些指南中的推荐是基于欧洲心脏病学会分级系统。每个建议,字母A,B或C代表目前证据的等级(表1)。根据证据水平和专家意见的权重,每一条推荐被标记为I类、IIa类、IIb类或III类(表2)。更多关于ESVS如何制定指南过程的更多信息,可通过ESVS网站获取(esvs.org)。

1.3术语与定义

经常使用的术语很混乱。本指南不得不作出选择,不当的术语反映对该病认识不到位。“mesenteric”一词承载了腹腔干,SMA,IMA及该区域缺血。“splanchnic”一词用法不当。本指南不包括肾动脉疾病。

肠系膜疾病是依照三方面特征进行分类:(i)是否有症状;(ii)临床症状的缓急,急性、慢性、慢性缺血基础上急性加重;(iii)受累血管(哪一条血管、几条受累、或外压性所致)。

急性肠系膜缺血(acutemesentericischaemia,AMI)定义是肠系膜血流突然停止并引发相关症状,起病时间可以是几分钟(栓塞)到几个小时(动脉血栓形成)。主要症状是腹痛,若没有治疗,几天内可以发展为肠坏死,腹膜炎。

慢性肠系膜缺血(chronicmesentericischaemia,CMI)定义是指胃肠道供血不足所引发的缺血性症状,至少连续3个月。典型症状是餐后疼痛,惧怕进食引发的体重下降或无法解释的腹泻。

慢性缺血急性发作(acuteonchronicischaemia)定义为以前有典型CMI症状,现又出现AMI。经常是过去几周慢性肠缺血症状逐渐加重,随时间推移,症状逐渐加重,甚至不吃也痛,出现腹泻,完全不能进食。

动脉和/或静脉阻塞均可引发肠系膜缺血,结构正常的血管收缩也可引起肠系膜缺血,既非阻塞性肠系膜缺血(non-occlusivemesentericischaemia,NOMI)。

肠系膜动脉阻塞的主要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病,粥样病变-血栓形成、动脉夹层及动脉栓塞。栓子主要来源于心脏(特别是房颤)、主动脉弓。肠系膜脉管系统的血管炎罕见,可以引发腹部主诉及肠梗塞,这种状况超越本指南范围。肠系膜血管外源性压迫可以由中弓韧带压迫,肿瘤侵袭,特别是胰腺癌。先天性发育异常(如中主动脉综合征,肠扭转不良)、嵌顿性疝引发肠绞窄超越本指南范围。

NOMI是循环衰竭极端结果。在容量不足的情况下,再次血流重新分布,确保重要器官血供(脑、肾、心),肠系膜供血进一步减少。NOMI的临床背景往往是心脑、主动脉手术、腹腔筋膜室高压(abdominal


转载请注明:http://www.yfena.com/jclhl/139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