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呼吸系统疾病
考试大纲 1.慢性支气管炎的病因、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 2.肺气肿的概念、分类、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 3.支气管哮喘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 4.支气管扩张症的概念、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其临床病理联系。 5.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其临床病理联系。 6.各种细菌性肺炎的病因、发病机制和病理特点。 7.支原体肺炎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和并发症。 8.病毒性肺炎的病因、发病机制和病理特点。 9.肺硅沉着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各期病变特点及其并发症。 10.鼻咽癌的病因、组织学类型、扩散途径及其临床病理联系。 11.肺癌的病因、常见肉眼类型、组织学类型、病理特点、转移途径及其临床病理联系。
一、慢性支气管炎的病因、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 1.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毒和细菌感染、吸烟、空气污染与过敏因素、机体内在因素 2.病理变化: 细支气管炎和细支气管周围炎是引起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的病变基础。
二、肺气肿 1.概念 肺气肿是指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和肺泡因过度充气呈持久性扩张,并伴有肺泡间隔破坏,以致肺组织弹性减弱,肺容积增大的一种病理状态。 2.分类:肺泡性肺气肿、间质性肺气肿、其他类型肺气肿如代偿性、老年性等
三、慢阻肺的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1.病因 常继发于其他肺阻塞性疾病,最常见的是慢性支气管炎。此外,吸烟、空气污染和尘肺等也是常见的发病原因。 2.发病机制 (1)阻塞性通气障碍 (2)呼吸性细支气管和肺泡弹性降低 (3)α1抗胰蛋白酶水平降低 3.病理变化 ①肺泡扩张,肺泡间隔变窄并断裂,相邻肺泡融合成较大的囊腔。 ②肺泡间隔内毛细血管床数量减少,间质内肺小动脉内膜纤维性增厚。 ③小支气管和细支气管可见慢性炎症改变。 4.临床病理联系:桶状胸、肺动脉压升高、慢性肺源性心脏病(重要:病理变化及临床联系)
四、大叶性肺炎和小叶性肺炎的病因、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 大叶性肺炎(1)概念 主要有肺炎链球菌感染引起,以肺泡内弥漫性纤维素渗出为主的炎症,病变始于肺泡,迅速扩展至肺段或整个肺叶。临床变现为发热、胸痛、咳铁锈色痰、呼吸困难。青壮年多见。 (2)病理变化,分为四期:充血水肿期,红色肝样变期,灰色肝样变期,溶解消散期 小叶性肺炎(1)概念 由化脓菌感染所引起,以细支气管为中心的(肺小叶)急性化脓性炎症。 (2)致病菌 葡萄球菌、肺炎球菌、嗜血流感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链球菌等。 (3)病理:可见化脓性病灶 五、军团菌肺炎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和并发症 六、支原体肺炎 七、病毒性肺炎
八、支气管扩张症 1.概念 支气管扩张症是以肺内小支气管管腔持久性扩张伴管壁纤维性增厚为特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临床表现为慢性咳嗽、大量脓痰及反复咯血等症状。 2.病因和发病机制 (1)慢性支气管炎、麻疹和百日咳后的支气管炎及肺结核病 (2)先天性及遗传性支气管发育不全或异常 3.病理变化 4.并发症:肺脓肿、脓胸及脓气胸等 九、支气管扩张症的病理变化和并发症 1.概念 支气管扩张症是以肺内小支气管管腔持久性扩张伴管壁纤维性增厚为特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临床表现为慢性咳嗽、大量脓痰及反复咯血等症状。 2.病因和发病机制 (1)慢性支气管炎、麻疹和百日咳后的支气管炎及肺结核病 (2)先天性及遗传性支气管发育不全或异常
十、肺硅沉着症 1.病因:吸入空气中游离二氧化硅粉尘为主因。 2.并发症:肺结核、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部感染和阻塞性肺气肿 3.基本病变:硅结节的形成和肺组织的弥漫性纤维化 4.分期:Ⅰ期,Ⅱ期,Ⅲ期
十一、鼻咽癌的病因、常见肉眼类型、组织学类型及转移途径 1.病因 EB病毒、遗传因素、化学致癌物质(如亚硝酸胺类等)。 2.肉眼观 (1)早期:局部黏膜粗糙或稍隆起。 (2)晚期:逐渐发展为结节型(常见),菜花型,溃疡型和黏膜下浸润型等肿块。 3.组织学类型:鳞癌和腺癌 4.转移途径:直接蔓延、淋巴和血行转移
十二、肺癌的病因、常见肉眼类型、组织学类型及转移途径 1.病因 吸烟、空气污染、职业因素等。 2.肉眼分型:中央型(肺门型)、周围型、弥漫性 3.组织学类型:鳞癌、腺癌、腺鳞癌、小细胞肺癌、大细胞肺癌 4.转移途径:直接蔓延、淋巴结和血行转移
第九章 消化系统疾病
考试大纲 1.慢性胃炎的类型及其病理特点。 2.溃疡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其并发症。 3.阑尾炎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其并发症。 4.病毒性肝炎的病因、发病机制及基本病理变化,肝炎的临床病理类型及其病理学特点。 5.肝硬化的类型及其病因、发病机制、病理特点和临床病理联系。 6.早期食管癌的概念,中晚期食管癌各型的形态学特点,临床表现及其扩散途径。 7.早期胃癌的概念及各型的形态特点,中晚期胃癌的肉眼类型和组织学类型、临床表现及扩散途径。 8.大肠息肉和腺癌的概念、病理学特点。 9.大肠癌的病因、发病机制、肉眼类型及组织学类型,临床分期与预后的关系,临床表现及扩散途径。 10.原发性肝癌的肉眼类型、组织学类型、临床表现及扩散途径。 11.胰腺炎的病因、发病机制及病理特点。 12.胰腺癌的病因、发病机制及病理特点。
一、慢性胃炎的类型及其病理学特点 1.慢性浅表性胃炎 2.慢性萎缩性胃炎 3.慢性肥厚性胃炎 4.疣状胃炎
二、溃疡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特点及其并发症 1.病因及发病机制 (1)幽门螺杆菌的感染 (2)黏膜抗消化能力降低 (3)胃液的消化作用 (4)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 (5)非甾体抗炎药 (6)遗传因素 (7)吸烟 2.病理特点: 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大致相同。 3.并发症:出血、穿孔、幽门狭窄(第8版病理学)、癌变
三、阑尾炎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特点及其并发症 1.病因及发病机制 (1)阑尾腔的阻塞:粪石、寄生虫或各种刺激 (2)细菌感染:大肠杆菌、肠球菌 2.病理变化:急性阑尾炎、慢性阑尾炎 3.并发症:急性弥漫性腹膜炎和阑尾周围脓肿、阑尾系膜静脉的血栓性静脉炎、肝脓肿。
四、病毒性肝炎的病因、发病机制及基本病理变化 1.病因及发病机制 因感染肝炎病毒起病,免疫机制损伤或者直接损伤为发病机制。 2.病理变化: 都是以肝细胞的变性、坏死为主,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炎细胞浸润、肝细胞再生和间质纤维组织增生。属于变质为主的炎症。 3.毛玻璃样肝细胞
五、肝炎的临床病理类型及其病理学特点 1.急性普通型肝炎:最常见,临床根据有无黄疸分为急性黄疸型肝炎和急性无黄疸型肝炎,我国以急性无黄疸型常见,且主要为乙型病毒性肝炎。 2.慢性普通型:病毒性肝炎病程持续半年以上者即为慢性肝炎。根据炎症、坏死、纤维化程度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肝炎三型。 3.急性重型肝炎:起病急骤,病程短,临床称爆发性肝炎,死亡率高。 4.亚急性重型肝炎:多由急性重型肝炎转变而来。
六、肝硬化的类型及其病因、发病机制、病理特点和临床病理联系 1.肝硬化的类型及其病因 (1)国际纯形态学分类 大结节型、小结节型、大小结节混合型和不全分割型。 (2)我国分类 门脉性肝硬化、坏死后肝硬化和继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2.重点记忆门脉性肝硬化的相关内容。
七、早期食管癌的概念及形态特点 1.概念 临床无明显症状,病变局限,多为原位癌或黏膜内癌,未侵犯肌层,无淋巴结转移。食管癌以中段最多见,下段次之,上段最少见。 2.形态特点 (1)肉眼观 癌变处黏膜轻度糜烂或表面呈颗粒状、微小的乳头状,X线钡餐检查仅见管壁轻度局限性僵硬或正常。 (2)镜下 鳞状细胞癌多见,腺癌次之,主要来自贲门腺,少数来自食管黏膜下腺体。
八、晚期食管癌的形态特点、临床表现及扩散途径 1.肉眼类型:髓质型、蕈伞型、溃疡型、缩窄型 2.镜下:90%为鳞癌,腺癌次之,偶见腺棘皮癌与神经内分泌系统来源的燕麦小细胞癌等类型。 3.临床表现:进行性吞咽困难,甚至不能进食,恶病质,全身衰竭而死亡 4.扩散:三种途径。
九、早期胃癌、中晚期胃癌的概念及病理特点 1.明确早期及中晚期胃癌的病理学特点 2.常用概念:小胃癌、一点癌、胶样癌、革囊胃、Virchow信号结、Krukenberg瘤、胃癌癌前病变 3.中晚期胃癌临床表现 ①消瘦和贫血、上腹疼痛、厌食、恶心、饱胀、呕吐、吞咽梗塞、呕血、黑便或大便隐血阳性。 ②有些病人可有低热,晚期大多明显消瘦,营养不良,水肿,全身衰竭。 4.扩散途径:淋巴道、血道及种植
十、大肠癌的病因、发病机制、癌前病变、肉眼及组织学类型 1.病因:饮食习惯、遗传因素、某些伴有肠粘膜增生的慢性肠疾病、大肠粘膜上皮逐步癌变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2.发病机制 ①经腺瘤癌变,大肠癌绝大多数来自原先存在的腺瘤,即所谓腺瘤腺癌顺序。 ②锯齿状病变通路,如增生性息肉病、锯齿状腺瘤的恶变。 ③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的大肠癌通路。 ④幼年性息肉病-癌途径,部分幼年性息肉病发生是由于Smad4基因的突变所致。
3.癌前病变:肠息肉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家族性息肉病、管状腺瘤(癌变率低)、慢性血吸虫病、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等 4.发病部位 好发部位以直肠最多见(50%),其余依次为乙状结肠、盲肠及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 5.肉眼类型:隆起型、浸润型、溃疡型、胶样型 6.组织学类型 乳头状腺癌、管状腺癌、黏液腺癌或印戒细胞癌、未分化癌、腺鳞癌、鳞状细胞癌。其中以高分化管状腺癌及乳头状腺癌多见,少数为未分化癌或鳞状细胞癌。
十一、原发性肝癌的肉眼及组织学类型、临床表现及扩散途径 1.肉眼类型: (1)早期肝癌 (2)晚期肝癌:巨块型、多结节型、弥漫型 2.组织学类型 肝细胞癌、胆管细胞癌、混合细胞型肝癌 3.临床表现 多有肝硬化病史,表现为进行性消瘦,肝区疼痛,肝迅速增大,黄疸及腹水等。 4.扩散途径:直接蔓延、肝内或者肝外转移
十二、急性胰腺炎及胰腺癌 1.病因:参见外科学胰腺疾病 2.胰腺炎病理特点 (1)急性水肿性胰腺炎 (2)急性出血性胰腺炎 3.胰腺癌的病因、病理特点及分型
第十章 造血系统疾病
考试大纲 1.霍奇金淋巴瘤的病理学特点、组织类型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2.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病理学类型、病理变化及其临床病理联系。 3.白血病的病因和分类,各型白血病的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一、霍奇金病的病理特点、组织类型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1.霍奇金淋巴瘤特点 (1)90%原发于淋巴结,由近及远。 (2)R-S细胞 (3)病变组织中常有不等量的各种炎细胞存在和不同程度的纤维化。 (4)在HL的后期,约10%的病例可累及骨髓。 2.病理特点:肉眼淋巴结肿大,镜下多种炎性细胞,肿瘤细胞散布期间 3.霍奇金细胞及其变异型细胞 包括陷窝细胞、LH型细胞、多核瘤巨细胞。 4.霍奇金淋巴瘤的组织类型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类型:结节硬化型、混合细胞型、淋巴细胞减少型、富于淋巴细胞型、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 预后: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预后最好,淋巴细胞减少型预后最差。
二、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病理特点、组织类型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1、常见类型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滤泡性淋巴瘤 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 1.B细胞性淋巴瘤:包括脾脏边缘区淋巴瘤、浆细胞样淋巴细胞淋巴瘤、滤泡性淋巴瘤、Burkitt淋巴瘤、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套细胞淋巴瘤、毛细胞白血病等。 2.T细胞性淋巴瘤:扭曲性淋巴细胞淋巴瘤、蕈样肉芽肿、Sezary综合征、淋巴上皮样细胞淋巴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原发性皮肤间变性淋巴瘤、T细胞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
三、白血病的分类、病理变化及临床表现 1.白血病的分类 (1)根据病情急缓和白血病细胞的成熟程度 ①急性白血病:起病急,病程短,骨髓和周围血中以异常的原始和早期幼稚细胞为主,原始细胞常超过30%。 ②慢性白血病:病程缓慢,骨髓及周围血中以异常的成熟白细胞为主伴有幼稚细胞,原始细胞一般不超过10%~15%。 (2)根据增生异常细胞的来源分为淋巴细胞性和粒细胞性白血病。 (3)根据周围血内白细胞的数量分为白细胞增多性白血病和白细胞不增多性白血病。 2.急性髓性白血病的病理变化及临床表现 (1)病理改变 ①原始粒细胞在骨髓内弥漫性增生,取代原骨髓组织,在全身各器官、组织内广泛浸润,一般不形成肿块。 ②外周血白细胞质和量的变化 ③脏器浸润 (2)临床表现:血液学变化、出血、并发症、恶病质
3.慢性髓性白血病的病理变化及临床表现 (1)病理改变 ①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取代脂肪组织。 ②可见各分化阶段的粒细胞,以分叶核和杆状核粒细胞为主。巨核细胞数量增加,红系细胞数量正常或减少。 ③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增加 (2)临床表现 ①起病隐匿,患者主要是成年人,发病的高峰年龄为30~40岁。 ②轻度至中度贫血、易疲倦、虚弱、体重下降和纳差等,有的患者以脾脏极度肿大而引起的不适或因脾破裂而致突发性左上腹疼痛为首发症状。 强调一点:注意各型淋巴瘤和白血病的分子遗传学改变及免疫表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