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结肠瘘 >> 胆囊结肠炎 >> 外科笔记肛瘘

外科笔记肛瘘

肛瘘(analfistula)

肛瘘是肛管或直肠与肛周皮肤相通的肉芽肿性管道;由内口、瘘管、外口三部分组成;内口常位于直肠下部或肛管,多为1个;外口在肛周皮肤上,多为1个或多个;经久不愈、反复发作为其特点;多发于青年男性。

瘘外口流出少量脓性、黏性分泌物为主要症状;较大的高位肛瘘(括约肌外型),可有便、气排出,可有反复出现的“脓肿”形成症状。

大部分由直肠肛管周围脓肿引起,外口生长快,致脓肿假性愈合、反复发作;结核、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恶性肿瘤、外伤感染也会造成肛瘘。

肛周皮肤可见一至多个外口红色乳头状突起,挤压有脓性、血性分泌物;自外口向肛门方向可触及条索样瘘管,外口数目越多,距肛缘越远,肛瘘越复杂。

确定内口位置:直肠指诊,软探针,亚甲蓝标记。碘油造影,直肠腔内B超。对反复发生的病人应行结肠镜。除外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贝赫切特(Behcet)病。

综合查体和辅助检查,可确立诊断。

按瘘管位置高低:

低位肛瘘(瘘管位于外括约肌深部以下)

高位肛瘘(瘘管位于外括约肌深部以上)

按瘘管与肛管括约肌之间关系:

肛管括约肌型70%(低位)

经肛管括约肌25%(坐骨直肠间隙脓肿引起)

肛管括约肌上型(高位)

肛管括约肌外型(最少见,治疗最难)

Goodsal规律:肛门中间横线。外口在浅后方,瘘管多为弯形,且内口多在肛管后正中处;外口在浅前方,瘘管多为直形,且内口多在附近的肛窦上。

肛瘘难以自愈,反复发作并形成直肠肛管周围脓肿,需手术治疗。

切开瘘管、敞开创面、促进愈合;手术根据内口位置高低、瘘管与括约肌关系选择;关键在于治疗肛瘘的同时避免括约肌损伤。

瘘管切开术适用于低位肛瘘;仅伤及浅部、皮下后部,不会造成失禁。

挂线疗法用橡皮筋的机械压迫缓慢切开瘘管,适用于距肛缘3—5cm有内外口的高位或低位单纯肛瘘,不造成失禁,同时有引流作用,3—5天收紧皮筋。

肛瘘切除术将瘘管壁全部切除,适用于低位单纯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yfena.com/dljcy/148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