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
倾情15载,燃情!武汉抗疫主战场的烟尘刚刚从肩头滑落,他们带着浴血奋战后刚刚褪去的疲惫,又义无反顾投入到对口支援新战场,迅速地融入我院工作中。他们踏实工作、救死扶伤、传经送宝、精心指导,用并肩战斗、共克时艰的抗疫战斗精神,与我院共同续写“”工程的历史新篇章。
仁心可挽三春绿
——对口支援专家谭海燕大夫来咸支医记事
作者:杜方
庚子流年不利,旧疾复发,我于4月24日下午,因乙状结肠扭转并肠医院普外科病室,26日上午,在全麻下急诊手术,术中切除极度冗长、扩张的乙状结肠及降结肠造瘘。
由于本人年纪大,吴碧胜院长参加手术,手术顺利,术后精心护理,一个月就康复出院。试想,一位八十七岁的体弱老人,面对如此严重的病情,能取得手术成功,并迅速康复,能不心情激动、感激万分?我衷心地感谢以吴碧胜院长、刘亚辉主任为首的全体科室医护人员,感谢他们的精湛医技和辛勤劳动;我还要感谢省里下派来咸支医的外科专家谭海燕大夫,感谢他的术后指导和跟踪服务。
“沧海骊珠能几见,丰城龙剑不终藏”。这次住院的一大意外收获,就是结识了外科专家谭海燕大夫,我们不仅是同乡,还成了推心置腹的忘年之交。
谭大夫是湖南湘乡人,今年49岁,医学硕士,就医院,从医二十余年,学养深厚,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是我省有名的中年外科专家。去年阴历年前,服从组织安排,参加对口支援,下派来咸支医,医院普外科第一主任。
“谭大夫元月16号上班,17号就进手术室,指导我们做了两台难做的手术。”刘亚辉主任兴奋地说,一周后(腊月二十八日)他回武汉过春节,因疫情滞留,直到5月8日第二次来咸上班。“近三个月来,我们做了40台手术,其中大手术15台,谭大夫全程指导,遇上比较难做的,他都亲自主刀。另外,每周四坐门诊,问诊达人次”。刘主任的介绍如数家珍,喜形于色。
“仁心山水绿,巧手杏林红”。胃肠道肿瘤手术,是谭海燕大夫的专长和强项,他曾经完成过上千例这样的手术,受到广大病友的称赞。
“由于条件的限制,以前我们科室做这种病例相对较少,咸丰的病人愿意选择去恩施或武汉,现在谭大夫的到来,我们科室在两个月内就做了20几台胃肠道肿瘤手术,这样一来,既留住了病人,又为国家节省了开支,也减轻了患者家庭的负担。”科室医护人员纷纷介绍。“有位姓邢的大爷,谭大夫为他做超低位直肠前切除手术时,千方百计保留了他的肛门功能;有位姓瞿的女士,医院退回,谭大夫为她精心手术后康复出院。”医者仁心,听了科室同志们的介绍,让我再一次认识到名医的价值和人才的可贵。
谭海燕大夫慈眉善目,为人低调,平易近人,受到科室人员和广大病友的尊敬与爱戴,人们亲切地称他“谭教授”。据我住院观察,每天上午8点半,第一个走进病室“查房”的是谭大夫,每天下午下班前第一个走进重症患者病室“回访”的也是谭大夫。他不仅做医学观察,还做心理辅导。这是为什么呢?谭大夫回答:“县医院科室医生少,工作繁杂且量大,比如普外科,除了下派和规培的只有5个医生,一日三班连轴转,确实很辛苦,我可以多做一点,这不算什么。”每遇重症手术,从方案制定、规范手术到术后处置,他都全程参与和精心指导,有时突遇急难手术,即使半夜时分,他也会准时出现在手术台边。
“咸丰民风淳朴,百姓通情达理,工作环境好。”谭大夫多次称赞:“咸丰山区山青水秀,空气清新,长寿老人也多,我来这里才几个月,就遇到9位90岁以上的病人。不过,年纪大了,动手术的风险也大了,我必须要留下一支技术过硬的队伍才行。”
谭大夫十分关心青年医生的成长,口授心传,细心指导,他想在有限的支医活动中,为咸丰培养出一支永远不走的本地外科专家队伍。谈到这些想法时,他总是谦虚地说:“我只是做了一些平平常常的工作,完成份内的任务,如果情况准许,我愿意多留一些时日,多做一些事情。”他经常说:“吴院长是我的前辈,我要向他学习。”
其实,优秀的人总是相互欣赏的。吴院长说:“谭教授对普外科学术和技术的传帮带,是那种无私的,是属于严父慈母型的,生怕你学不到手。他的敬业精神和病人认可的医德,在普外科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他的这些付出,必将促使普外科在学科建设,业务开展和科室管理等方面,上一个新的台阶。”
古人云:“上医医国,其次医人”。我一向尊重医道,崇敬医生职业,这次遇上谭海燕大夫是我人生中之大幸,其德其术,可敬可佩,感人至深,故提笔为之作记,并附诗二首:
鼠年初夏病横生,幸遇高人阴转晴。
手敏意娴才卓卓,温文儒雅质彬彬。
仁心可挽三春绿,医道能扶白屋贫。
但愿山城留贵客,何愁病痛屡伤神。
杏林才俊正无私,百姓识君我也知。
问诊无论霾与雾,支医犹是友兼师。
仁人胆照唐崖月,志士心吟瀑水辞。
盛世年华功勒岱,且听好鸟唱竹枝。
——公元年8月3日写于咸丰城